更新时间:2023-12-30
邓小奶(1895—1960),女,原籍福建,与兰溪县城唐六云结为夫妇。六云出身店员,在县城开设唐双源山杂货行。小奶侍奉长辈,抚养子女,照料小叔,终日操劳。六云因经营亏损,忧郁病故,全家生活均赖小奶维护。粗识文字,颇具胆识,继续经商,严格教育子女。抗日战争爆发后,长子唐向青担任兰溪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城区分队长,参加中国共产党。小奶支持儿子参加革命,每当党组织在其家开会,望风放哨,始终不懈。中共金衢特委……[详细]
|
余十眉(1885—1960),名其锵,字十眉,号秋槎,嘉善西塘镇人。自幼遍览经史,酷嗜辞章之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县试中秀才后,不求仕进,改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历任上海南洋女校、爱国女校、竞雄女校、省立嘉兴中学及嘉善县立高小、陶庄小学等校教师,1954年在嘉兴中学退休。1912年,结识南社创始人柳亚子、陈巢南,遂入南社为社员。1920年冬,两次邀请柳亚子、陈巢南来西塘,会宴西园,即席……[详细]
|
容儒(1875—1960) 字宝珍,宝鸡县贾村镇杜家凹人。宣统元年(1909)为清廷度支部闲散京官。民国元年(1912)与刘定五、张凤翙等回陕,曾任省参议员。30年代初,参与续修《陕西通志》,后任宝鸡县财政局助理员、局长、兵差粮秣处处长等职。因反对县长摊派粮款辞职回家。回家后宣传民主思想,提倡女权,反对女子缠脚,主张婚姻自主、戒烟、禁赌等。民国24年(1935)集资创办西平小学,任校长。民国……[详细]
|
胡若云(1874~1960年) 胡若云,又名德望,光明镇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秀才,次年去上海学习法语。26岁赴北京候试,27岁任京汉路学习站长。光绪二十八年考取保定大学,未及就读,随孙宝琦公使去法国为使馆学生。翌年秋,孙宝琦兼驻西班牙公使,胡奉派去西班牙使馆任翻译。3年后回国,在商部任部专司务。2年后为湖南补用同知。未及半年,奉派为驻澳大利亚使馆二等通译官,3年任满后调驻日……[详细]
|
蔡咸章(1892—1960),字汉瞻,临安人。居吕家弄,家境清贫,兄弟五人,咸章行三。幼极聪颖,就读于钱继孚,蔡出类拔萃,极受器重。由亲友资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1919年五四运动,他是积极发起人之一,参加--,被当时北京反动政府逮捕,后由校方保释出狱。毕业后,在北京外交部任职。1923年赴菲律宾任华侨中学校长。1928年起,历任驻缅甸仰光、朝鲜釜山、印尼巨港等地领事……[详细]
|
方殿华(1884—1960),又名植三,昌化(今临安昌化镇)人。原籍湖北。殿华从小读书,18岁中秀才;19岁为廪生。废科举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沪习英语;三十二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亚铁道学校,攻铁路专业4年。在日本曾聆听过孙中山的讲演,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回国,在上海投身民主革命活动。次年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上海铁道协会。辛亥革命爆发,方殿华由临时革命政府委派,回昌化县任民事长(县……[详细]
|
朱荫龙(1912—1960) 字琴可。桂林人。明靖江王后裔。1934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系,历任桂林中学、南宁高中、桂林师范学校教师,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广西大学教授。抗日战争中参与进步文化活动。对中国韵文史、古文字学及南明史素有研究,尤长于词。被柳亚子赏识,有“桂林才子”之誉。1943年与柳亚子策划开展南明史研究,次年又与柳亚子等发起成立南明史自征社。广西解放后曾任桂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详细]
|
牛敦(1904-1960),字孝威,康乐县八松乡八松村人。自幼深受叔父牛载坤言传身教,对学习极为用功,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省立第一中学,受聘在树风学校任教。民国十七年(1928)迁居临洮,民国十八年(1929)随叔父去南京,考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办晓庄师范。翌年学校停办。经水梓、牛载坤介绍,拜名医施今墨为师,潜心苦学中医,多得真传。民国二十年(1931)中央国医馆兰州分馆成立,即返兰州,任国医馆主治……[详细]
|
189、张会元
张会元(?~1960),又名张文华,今佳县金明寺镇秦马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村里来了一个河南铁匠,将平生武功传予张会元、张联绪等人。1913年春,陕北大旱,百姓求神祈雨,张会元等借机宣扬“金泉大王”灵验,并以神的化身自居,效法陈涉起义,组织神团三百多人。张会元头戴草帽圈,边缘饰红布,上插一支鹰翎,身穿黄袍,手执宝剑,自封皇帝,还封了五大将军:张联绪、秦兆兰、秦登亮、张联旺、姚尚;神团成……[详细]
|
窦朝荣(1891—1960)嘉祥县大山头镇窦坊村人。幼年丧父,以乞讨为生。10岁被巨野大姚班收留。12岁始练功试唱山东梆子,20岁以唱红脸成名。1932年进金乡袁班,历时10余年,逐渐形成窦派艺术,名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1948年前后,转入鱼台梆子剧团,历时年余,又进济宁市胜利剧团并任团长。1954年,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饰演《两狼山》中的杨继业,荣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详细]
|
张文(1887~1960)张文,字香池,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出身贫苦,12岁始进蒙馆就读。清廷编练新军时,他应募入伍,来到广州,后在新军加入同盟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考入陆军速成学校,后又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并任同盟会保定支部军事部长,密谋起义,未成。辛亥革命后,广东组织北伐军支援武汉,姚雨平为总司令,张文任参谋长。全军作战计划均由他拟定,并率部取得了固镇、宿州、徐州等战役的胜利。袁……[详细]
|
张惠衣(1898—1960),名任政,号苇伊,海宁硖石人。襁褓丧父,靠母亲做针线活抚养。幼年即刻苦勤学,曾就读于开智学堂。1916年后在莫干山补习中学任教员,省吃俭用,积钱入北京大学学习。1922年,在浙江国学专修馆任职。1927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1930年进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深造,为学者黄节弟子。1932年,应章太炎邀请,任教于苏州振华女中。1936年,担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专门委员,兼光……[详细]
|
张万贵 (1895-1960),艺名粉莲花、铁橛。黑龙江省兰西县人。1914年开始学艺,拜黑龙江北派唱手傅金才为师,学唱蹦蹦戏。1921年前后,与张景海等艺人在呼兰、兰西、哈尔滨等地流动演出,很快成为台柱。所用唱腔调以武咳咳、文咳咳、抱板、四平调为主,成为以唱取胜、唱做俱佳的北派代表人物之一。拿手戏有单出头《王二姐思夫》、《红月娥做梦》;二人转《密建游宫》、《西厢》、《蓝桥》、《天缘配》;拉场戏《……[详细]
|
孟金山 (1910—1960)原名孟昭链,又名孟东明。淄川县崔军区(今属淄博市张店区) 洪沟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洪沟村党支部书记。1932年秋因闹-被国民党逮捕, 入狱5年。1937年组建抗日游击队并参加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 被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四中队,任指导员。1938年6月任中共淄川县委书记。 1949年2月,任济南火车站第一任站长。1951年后历任铁道部运输局统计……[详细]
|
施伯侯(1896—1960),萧山龛山人。出身于一破产的小商人家庭。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读书,接受科学与民主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3月,任绍兴县党部执行委员。1926年,因支持北伐被军阀孙传芳通缉,去上海租界避难。先后在绍兴县省立五中、杭州高级中学、上海澄衷中学、省立金华中学等校任教。1945年夏,应聘任绍兴舜阳中学(后改为绍兴县中)校长,与四明山抗日游击队多有接触。19……[详细]
|
张袖东(1882~1960)张袖东原名德瀛,连城新泉北村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袖东自幼聪慧,早年受业于名师黄佩囊、苏玉衡。光绪三十年,以第一名秀才入县学深造,宣统二年(1910)以“贤良方正”赴京应试及格,民国2年(1913)应县知事考试及格。民国4年,署理广东恩平县知事,洁己奉公,任职年余,解职归里。其后20年,曾任龙岩、厦门、泉州等地方法院书记官。1955年任福建文史馆馆员。袖东卸恩……[详细]
|
邱焕文(1891—1960)原名邱华章。枣庄市市中区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枣庄特委委员。特委遭破坏后,他变卖20亩田产,在枣庄以开办中西药品运销合作社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他担任过枣庄矿区党委委员,互济会委员。1938年至1940年在滕峄边抗日义勇队任中队长。1940年到1942年在滕峄边动委会工作。1942年至1943年调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3年任山东滨海区青岛办事处……[详细]
|
王瑞华 (1891-1960),字频臣。辽宁省锦西市人。因父亲王子雅参加义和团运动,杀死连山天主教堂的法国神父,被官府处死,他-于1901年随其兄王瑞双迁至宁远州(今兴城市)落户。10多岁时离家去河北省保定陆军小学就学,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东北军郭松龄部第六混成旅第二十五团中校团附、东北陆军军士教导队上校队附,步兵第四旅少将旅长,东北讲武堂教导队中将教育长。1931年4月,调至哈尔滨,任……[详细]
|
江云渠(1895—1960),又名江韬。祖籍湖南省,早年定居长安镇。1921年毕业于广西政法学校,同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任西林县政府秘书。百色红军起义后,组建讨赤军自任司令,并率队进剿,使数百红军伤亡,官封西林县长。期间枪杀下属军官2人,士兵6人。不久,被委任昆仑关办事处主任, 历时5月余机构撤销,遂返家乡,常以“讨赤英雄”自居。1941年后,历任融县参议长、县党部监察委员、党训班教育长、长安……[详细]
|
张鉴国(1891-1960)张鉴国,辽宁省海城县接官堡村人。民国初年毕业于沈阳法政专科学校。曾于伪黑龙江省大赉、巴彦、拜泉等县当科员,1937年春任伪德都县县长,1942年任伪呼兰县长。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驻哈尔滨日军派一武装大队到呼兰,为给从呼兰撤走时遭枪杀的日本人报仇,扬言要“血洗”呼兰城。张鉴国没有自己先逃,而是选派会日语的程连云到火车站跟日军交涉,接着在县公署谈判,劝退日军,为保……[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