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王滨(1912—1960)原名王绍杰。昌邑县夏店村人。少年时在家乡读小学和中学。1928年,去烟台在美国教会创办的英语专科学校读书。1930年,考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设在北平的演员养成所。1931年,在影片《故宫新怨》中担任主角。1934年,被天一影片公司聘为编剧,编导了《海葬》《重逢》《母亲》等揭露旧制度的进步影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从上海辗转到武汉。1938年初到达延安。 先……[详细]
|
陈善臣,字子恭,自号通玄子,溪坪下街人。清光绪十年(1884)出生。善臣博学多才,能诗文,通医书,尤工书法。宣统元年(1909)拔贡。其后应聘在白琳、三沙、柘洋等地两等小学以及省立第三中学、汉英中学任教。任教期间曾兼任霞浦县教育局董事、霞浦学界联合会会长、自治公所委员等职。民国15年(1926),霞浦知事郭荦聘善臣入县志局任编纂,历三年书成。县志共40卷,善臣主撰9卷。此后,善臣到省立第三初级中学……[详细]
|
刊载 (1917~1960)原名艾·刊载。蒙古族。新疆伊犁特克斯人。中共党员。1934年入读乌鲁木齐蒙哈学校培训班。历任母校及伊犁中学蒙文教师,三区革命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小学校长,新疆人民出版社、翻译、室主任,区党委宣传干事。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最光荣的是什么》、《蝙蝠》、《太阳从何方升起》、《准噶尔之春》,中篇小说《人民公社之红花》、《幸福之海》,长诗……[详细]
|
郑桂兰 (1921—1960)女,新铺湾乡余家沟村人,共产党员。曾任中共余家沟大队支部书记。1952年,带群衾种杜仲、核桃树三十亩。1957年购回玉米良种数十公斤,平均亩产500公斤。1958年,倡导修集体猪圈11间,养母猪、净猪120多头,为集体和贫困户养猪提供了仔猪和种猪。并将省发给的50元奖金为集体买羊8只,后发展到五、六十只°任队干部期间,带头参加劳动,处处以身作则,群众称她“好带头人”。……[详细]
|
王讷(1880—1960)字默轩、墨仙,别号七二名泉烟雨楼主、西湖渔父。安丘县后十字路村人。家境贫寒,幼年曾寄养于亲戚家求学。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中举人。1910年(宣统二年)举贡会考中第五名,保和殿复试获二等第二十九名,为师范科举人,授七品京官。后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回山东省任教育会长,在济南创办山东高等师范学堂,自任监督。1911年11月创办《齐鲁公报》,因宣传独立,被查封,又以《齐鲁……[详细]
|
罗根泽 (1900~1960)河北深县人。1929年毕业于保定河北大学中文系,后又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燕京大学中国研究所。历任河南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保定河北大学、北京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城固西北联合大学、重庆南京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隋唐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详细]
|
林柏森(1897—1960),蓝坊镇峰口村人。他在蕉岭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后到边防军第3师工兵营入伍,即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工兵科,1923年毕业后,回广东在邓仲元的第1师工作,不久调入孙中山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学校任区队长,升任第1师少校参谋。1925年随第一师参加东征,在东征战役中,他判断敌情,拟定作战计划,对打败陈炯明叛军起了决定性作用。广东战局平定后升任第1军少……[详细]
|
陈知我 (1894~1960年),怀城镇兴贤村下郭人。青年时代(约1916年)就读于怀集县立中学,1919年以优异成绩考进北京大学外语系英文科学习,受蔡元培校长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熏陶,树立“爱国、民主、自由观”,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活动。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青年-,陈知我与北大学生一起走出校园,参加-、--。大学毕业后,1922~1925年6月旅居香港,期间参加“省、港海员”工人大……[详细]
|
马师仁(1883-1960年),字柱垣、乐善,生于海丰县城。幼从其三兄、海丰名中医马紫卿学医,聪颖勤奋,潜心研究,深得马紫卿真传。年轻时到陆丰县潭涌墟开药店,旋在陆城开设诊所,一生行医,他精通脉理,医术精湛,药到病除。潭西镇港阳乡林某患伤寒,药服即吐。马师仁即指导病家,列数炉煎药,连吐连服,终使病疠除却。陆城殷户吴某误投补剂,奄奄一息,庸医断其必死,嘱备后事。马师仁深究病因,见热淫子内,必为误补,……[详细]
|
杨振钦,是建国后因公牺牲的农村好干部。民国17年(1928)出生于花桥乡源尾村雇农家庭,从小缺吃少穿住破庙。建国初,参加农会,并担任民兵队长,曾多次带领民兵配合部队上山剿匪。土地改革时分到田地,生活才有了保障。1952年担任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还被选为乡人民代表,同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任源尾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1955~1957年先后担任中共源尾乡党支部……[详细]
|
宗奇 (1877-1960),辽宁省开原县人。满族正蓝旗托合罗氏。1903年考取附生(秀才),1906年3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临行前觐见了光绪皇帝。1910年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东京政法大学高等研究科。翌年7月回国,被清政府学部授予法科举人。1915年2月任黑龙江法政专门学校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辞掉奉天法政大学名誉校长的职务,在哈尔滨南岗长官公署街购买了一处房产,闭门隐居,拒绝日本人……[详细]
|
静权(1881—1960),俗家姓王,名良安,法名宽显,字静权,号实庵,仙居溪下乡黄皮村(现属永嘉)人。少时随朱云卿读书,屡试秀才不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去黄岩县多福寺削发为僧。三十二年,转天台国清寺受戒。宣统元年(1909),前往宁波观宗寺,从高僧谛闲法师研究天台宗教义,历时十余载。1921年,谛闲责成静权为观宗寺主讲,释义圆融,蜚声浙东。1930年,应苏州灵鹫寺住持可兴和尚之邀前往-……[详细]
|
陈粹芬(1873~1960年),又名香菱,厦门集美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生于香港。父为中医。她排行第四,人称“四姑娘”或“陈四姑”。光绪十八年(1892年),她经陈少白介绍认识孙中山。出于对孙中山的崇拜,自愿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照顾孙中山的起居饮食,身兼护士与卫士,无怨无悔地与孙中山共同生活了10多年,过着流离转徙、担惊受怕的日子。辛亥武昌起义前孙中山蛰居日本期间,她以妻子的名分掩护孙中……[详细]
|
张智林(1876—1960)出生于荔浦,幼年随家移居恭城县莲花新圩。他刻苦攻读古典文学,曾在县城高等小学、平乐中学、梧州蚕业学校、广东培道、培坤、培正中学及自办私塾任教;曾任恭城县修志局长、宜山县统税局长、广东紫金县府秘书、梧州榷运局秘书、广东石井兵工厂秘书(又称副官)、平乐县禁烟局局长、《平乐县志》总编纂、栗木矿业公会负责人,解放后任广西省文史馆馆员。他对人和蔼,循循善诱,人们都尊称他为张老师。……[详细]
|
蔡挺生(1902——1960年),曾名蔡梦然,新圩乡留贤村人。中学毕业后,考入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攻读。在校期间,曾作为学生代表欢迎孙中山先生到桂林视察。毕业后,回蒙山县执教。民国12年(1923年),任蒙山县立高等小学校长,曾和该校进步教师黄成业等人合股开办“源生和”书店,经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湘江评论》及其他进步书籍,宣传革命思想,对提高群众思想觉悟,推动蒙山县农-动……[详细]
|
王贞鹭(1909—1960),顿谷乡旧金村人。1929年入上海暨南大学就读,受到革命思想影响,曾同留京沪的博白同乡发表宣言,反对封建势力。大学毕业后,即回广西担任中学教员。1940年秋由博白留桂同乡推荐,出任博白中学校长。王贞鹭任职期间,聘请一批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任教任职。 当年9月,中共党员张祖贵以图书馆管理员的公开身份建立了博中第一个中共支部。在共产党领导下,王贞鹭团结全校师生,实施民主、科学……[详细]
|
蒋志新(1880—1960),名保徵,字志新、梓心,嘉兴南汇人。辛亥革命前留学日本,肄业大阪工专,长崎医科大学,并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陈其美在上海天保客栈设立秘密革命机关,约期召开浙江各府属革命-表会议,商讨在浙江起义的革命方略。志新与褚辅成被推选为嘉属代表,秘密到上海。后因遭到清政府搜查,会议未能开成。1911年11月,江浙军分兵四路进击南京,志新任浙军军医。辛亥革命……[详细]
|
陈锡珖(1889—1960),字著英。仁东镇鹏垌村人。他在鬰林五属中学堂毕业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到广州就读官立军医学堂,受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1911年孙中山领导武昌起义,他赶回广西活动。民国成立,他以“地方尚未安靖”为由,参办地方团务。民国12年(1923年)用陈懿靖尝产在村里办私立明德小学、怡昆小学和靖川中学,自任靖川中学校长。14年陈锡珖任国民党广西省党部监察委员兼清党委员……[详细]
|
杨钜祥(1886—1960),曾用名杨建南。玉林镇垌口村人。以从事手工业为生。1926年11月,任垌口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月至5月, 钜祥先后在鬰林城区和新桥乡做宣传组织劳农会工作。1931年2月,中共鬰林县委会整顿后, 钜祥担任县委书记。6月18日,中共广西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推举他担任特委书记职务, 并调去省委训练。但他四个月未到特委工作。9月,中共广……[详细]
|
韩光甸 (1888-1960),字龙郊,号云龙。辽宁省辽阳县人。1903年考人辽阳简易师范学校读书。1907年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堂,因族人资助不继,1908年辍学返回辽阳,在县城西路模范小学教书。教书之余,苦练书法,为其成为书法家奠定了基础。为生计所迫,1919年到奉天第四师范学校任教。1920年经友人推荐,转入奉天公济平市钱号任文牍主任。1924年举家北迁来到哈尔滨市。先后在广益中学(即现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