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公元1952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952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更新时间:2023-12-30

1、罗盛教 冰窟里勇救朝鲜儿童(19311952)
  • 罗盛教
  罗盛教,原名雨成,县第八自治区下庙乡(今圳上松山乡)人。民国二十年(1931)生。少时先后入当地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寒辍学。民国34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属吉首市)其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民国36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盛教。1949年11月,沅陵解放,罗盛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湘西军政干校学习。1950年3月毕业后,分配在某部文书训练班学……[详细]
2、曹浩森 (18841952)
  曹浩森(1884年—1952年2月5日),名明魏,字浩森,号浩笙,别名继善,以字行。1884年出生于江西省都昌县周溪乡牌楼村。陆军上将。长期任高级军事幕僚,颇有儒将风度。他同李烈钧(武宁人),刘峙(吉安人)、熊式辉(安义人)、方天(赣县人)并列为江西籍中以军职而擢任文职的五员“封疆大吏”。投身革命1904年进入都昌县高等小学读书。他天资聪慧,敏而好学。本应四年完成的高等小学学业,曹浩森仅用了一年半……[详细]
3、爱新觉罗·溥侗 民初四公子(18771952)
  溥侗字厚斋,号西园,别署红豆馆主,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因排行老五,故人称“侗五爷”。溥侗自小酷爱昆曲和京剧,由于他文化素养深厚,且通晓词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学,又兼见多识广博采众长,故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及规定情景都有深刻的领悟,对各种不同的角色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由于溥侗博学多才,艺兼文武,所以在梨园行里一提起“侗五爷”来无人不服,前来拜师学艺者更是不计其数,据说当时的名角言菊朋……[详细]
4、马勇 (19221952)
  马勇,原名马忠秀,192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藁城县(今藁城市)贾村。父亲马国瑞一生务农,兼作油坊等生意,家境较殷实,其思想开明,有爱国热情,在当地较有声望,抗日时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中心村村长和抗日动员会主任。母亲一生勤劳,生性善良,经常接济穷苦人家,在当地口碑很好。家庭的熏陶使马勇在幼年时就受到了追求进步、同情弱者的影响。马勇的童年是在中华民族蒙受危难的时期度过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详细]
5、萨镇冰 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18591952)
  • 萨镇冰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蒙古族,闽县(今福州市区)人。11岁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毕业后派到“扬武”等舰见习。清光绪三年(1877年),赴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3年后,回国历任“澄庆”兵船大副、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威远”舰管带、“康济”练船管带,旋升为参将。光绪二十年(1894年),授副将衔,补北洋海军精练左营游击,兼带“康济”练习舰。甲午战争时,奉命守卫刘公岛,日军陷岛,……[详细]
6、严珊珊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18961952)
  • 严珊珊
  严珊珊,原名严淑姬,生于1896年,逝于1952年。是中国电影女演员,1896年生于广东省南海县。毕业于香港懿德师范学校。辛亥革命时参加过广东北伐军女子炸弹队。1913年与前夫黎民伟共同创办香港美华影片公司,并在该公司摄制的短片《庄子试妻》中饰演使女,成为香港及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此后在上海民新影片公司主演《和平之神》、《五女0》、《再世姻缘》等影片,1928年息影,1952年去世,享年56……[详细]
7、栗振林 (19311952)
  栗振林,乳名栗全德,1931年3月生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南关村一贫苦农民家庭。他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喜爱,省吃俭用送他读了几年书。栗振林的少年时代,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栗振林参加了村里的儿童团,积极站岗、放哨、查路条。他还参加侦察敌情,给八路军送情报,为八路军消灭驻林县的日军做出贡献。由于完成任务0,栗振林被推选参加了林县抗日民主政府举行的全县儿童团事迹报告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又……[详细]
8、刘兴文 (19331952)
  刘兴文,苗族,1933年6月生于贵州省纳雍县原治昆区采凯箐村(今左鸠戛乡兴文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纳雍土匪为患,地主、恶霸、民团等地方势力横行乡里,坑害百姓。刘兴文的父亲刘玉顺长年佃种地主的土地,终年劳动,衣不遮体,食不裹腹。自刘兴文懂事起就给地主放牛、割草,一家人受尽了剥削和压迫。1950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南下部队解放了刘兴文的家乡纳雍。春风吹到了采凯箐村,刘……[详细]
9、伍先华 (19271952)
  伍先华(1927~1952),遂宁县三联乡人。民国16年(1927)生。家贫困,父玉恩,抬滑竿养活五个孩子。先华念两年私塾后务农,15岁时被拉壮丁入伍。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先华在国民党军队里受尽折磨,幸于1949年12月获得新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响应“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去朝鲜。1951年4月至6月第五次战役中,先华冒着敌……[详细]
10、黄昆山 (18961952)
  黄昆山,清光绪二十五年(1896年)生于甘田乡上吉街,民国12年(1923年)在旧桂系驻百色的刘华堂师部任少尉军事委员。后受刘华堂委派来乐业收编股匪吴大、李方园等。黄通过吴大、李方园手下的营长李武(黄的姐夫)做其调停工作,把吴大、李方园收编归刘华堂部管辖。刘华堂认为黄做得很成功,便提拔他。民国15年后,黄昆山凭权势,进行烟毒贩运活动,大发横财。至民国18年,黄升任为凌云、百色二县护商大队队长。民国……[详细]
11、冯开竣 (18701952)
  冯开竣(1870-1952):字哲夫,南漳县板桥镇果木冲人。1878年入私塾,1890年求学于南漳学宫,1893年赴襄阳东乡八条里从李熙园先生读书,1903年毕业回国,任省城(武昌)幼稚园附设女子保育科堂长。冯不畏-,校门挂牌,严禁纨绔子弟入校。清政府一武官妻,不听门卫劝姐,仗势驱军闯入校园,被推出门外。1904年8月,调冯开浚到江苏办学,同年12月又被调入湖南蒙养院任监督,冯将院舍修缮一新。19……[详细]
12、汤景仲 (19181952)
  汤景仲,字升堂,1918年生于山东省寿光市胡营乡汤家庄村。他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师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1950年10月,汤景仲所在的第一一八师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的号召,奉命入朝作战。时任师参谋长的汤景仲协助师-,组织全师指战员从丹东渡过鸭绿江,沿新义州、龟城、温井,向泰川、球场、德州地区……[详细]
13、李梦彪 (18791952)
  李梦彪(1879--1952)字啸风,幼名进军,外号李胡子。祖藉洵阳县赵家湾,后移居县城。世代读书,家道富裕。父李树林,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光绪己丑(1889)科举人。李梦彪幼时聪颖,过目成诵,援笔成文,出口成章。一日,县署红笔师爷路遇梦彪,知其被称为“神童”,遂突出一联令对:“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个良吏”,梦彪沉思片刻,不无讥讽地对道:“羊马牛、鸡犬豕,一圈一头牲畜。”弄得师爷瞠日结……[详细]
14、刘甲三 (19001952)
  刘甲三(1900~1952),名鼎锡,字甲三,宁羌县城人,是本县早期革命先驱之一。甲三出身富绅家庭,少时就读于汉中联中。民国14年(1925)转入西安适道中学,加入国民党。因其学习成绩优秀,思想活跃,当选为西安学联代表及学联委员,积极参加爱国-,不久加入共青团。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陕甘区委候补委员和共青团区委候补委员。16年(1927)曾入中山学院学习,任《国民日报》总编、中共……[详细]
15、刘凤勇 (19261952)
  刘凤勇,乳名国恩,1926年12月生于河南省正阳县兰青乡周孟庄村小刘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刘家世代以种地为业。刘凤勇兄弟姊妹八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由于刘家人口众多,生活艰难,刘凤勇从小没有上过学。刘凤勇的少年时代,正值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正阳县委在陡沟、梁庙、闾河一带领导农民打土豪,开展抗捐抗租的斗争,少年的刘凤勇耳闻目睹,印象很深。1947年底,21岁的刘凤勇被抓进国民党胡宗南部第九十军当兵。……[详细]
16、黄继光 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19311952)
  • 黄继光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11岁时,父亲病故,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地主家去帮工。白天放牛、割草、担水,夜里还要服侍地主,受尽剥削和压迫,一年累到头,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因此他对旧社会充满仇恨。中江县解放后,他参加了农协会和民兵,积极为党工作。曾两次识破地主谎报土地和偷改契约的阴谋活动,并捉住一个逃亡大地主,搜出、缴获了伪保长隐藏的两支手枪。土改中,他家也分……[详细]
17、宋鹤庚 (18831952)
  宋鹤庚(1883—1952),名仕章,字阜南。湘乡县鹤厚乡李家湾(今金薮乡独石村)人。宋鹤庚,其父早逝。家道中落,他读了几年私塾,1998年去上海谋生。1902年考取湖南武备学堂,1905年毕业,三十一年考取官费赴日留学。他在日本士官学校读书时,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宋鹤庚从日本学成回国,适值武昌起义,即从天津经上海赶赴汉阳参与抗击清军。因战事失利,衔黄兴命回湘向……[详细]
18、高增级 (19021952)
  高增级(1902—1952),字升堂,定边县石洞沟乡石洞沟村人,祖上任前清武官,父为光绪秀才。增级先后就读于本村私塾、安边高小学堂、山西运城省立中学、夏县景梅九办的平民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陆军干部学校。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处长、参谋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及地方保安司令和行政专员等职。民国14年(1925)高增级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正值五卅惨案发生。北京爱国学生深感国难深重,非武力不能……[详细]
19、伍观淇 (18861952)
  伍观淇,字庸伯(旧名冠球),1886年生于广东番禺县南浦村(今广州市白云区神山镇南浦乡)。伍观淇祖上是耕田人家。观淇6岁入私塾读书,16岁时考入两广高等学堂。后来因参加一次涉嫌反清的-,被校方除名,故没有毕业于此学堂。稍后,伍考入广州将弁学堂。将弁学堂学生要学习天文、舆地、测绘、算化诸门学科,兼读-,并操习步队、马队、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战术、战式。伍各科成绩常居同班学生之上。将弁学堂创始人周……[详细]
20、谭植棠 (18931952)
  谭植棠,曾用名昌泰,1893年出生于高明区明城镇濠基坊,著名的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广东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谭植棠年青时,爱读《大同书》、《天演论》等著作,接受进化论观点,渴望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1917年,谭植棠偕广东高等师范的同学谭平山、陈公博一起考进了北京大学。在学期间,谭植棠如饥似渴地博览进步书刊,寻求革命真理。他从《新青年》看到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