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一.首任山西都督阎锡山,字伯川,1883年10月8日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永和堡的一个地主兼商业贷款者家庭里。阎锡山五岁丧母,寄居舅父家,由外祖母抚养成人。九岁入私塾,16岁随父阎书堂(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昌钱铺学商,经手贷款及金融业务。1900年,阎书堂的钱铺倒闭,阎锡山随父躲债流落太原。为了生计,阎锡山曾在裕盛店(客栈)当过店员。1902年,阎锡山参加了山西武备学堂的……[详细]
|
马鸿宾(1884—1960),字子寅。甘肃省临夏县韩家集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从先世属于临夏老教毕家场门宦。父名马福禄,字寿三,曾率回民军队马步七营旗,编为“简练军”,驻防山海关等地。1954年马鸿宾当选为第一届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马鸿宾为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副省长等职。1960年病逝于兰州。早年经历马鸿宾,1884年9月14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七月二十五日)……[详细]
|
卫立煌(1897~1960)又名辉珊,字俊如。安徽庐州义兴(今属合肥市郊区)人。1916年到广州,投入以朱庆澜为省长的广东省防军,后任孙中山广州大本营警卫团排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后任第九军副军长兼第十四师师长、第十师师长、第十四军军长、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兼三省边区督办。参与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和对长征红军的“追剿”。1935年5月被授于陆……[详细]
|
王世和(1899~1960),浙江奉化溪口镇人。蒋介石第一任侍卫长,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蒋介石之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中央训练团将校班毕业。王世和,1924年春到广州,任广州大元帅府警卫队卫士。同年4月由戴季陶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由蒋介石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1925年起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卫兵连连长,警卫团第三营少校营长、中校团附。1927年秋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第二警卫团上……[详细]
|
赵进先,字亚升,1908年1月31日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任店镇大赵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赵进先6岁时,被父亲送到离家10里的二叔家上私塾,后又到本乡小学就读。由于他学习刻苦用功,成绩一直优秀,是同班同学的佼佼者,深受老师、同学和亲友们的喜爱。赵进先虽生长在富裕之家,备受父母兄弟宠爱,但他没有半点娇气,从幼年时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四五岁时,就知道帮助母亲养鸡、喂猪、拔草、拾粪;稍大一……[详细]
|
王树常,字庭五,1885年9月1l日(清光绪十一年八月三日)生于今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肖寨门乡南三台子村的一个地主家庭。王父锡珠,兄弟两人,迨至王锡珠支撑门户时,家道开始中落。王树常兄弟五人,他适其中。王树常自幼丧母,幸遇家中贤慧女工李周氏悉心照料,不致孤苦无依。童年的不幸使他养成不苟言笑的内向性格和矢志不渝地奋发读书、希冀出人头地、显赫门楣的抱负,因此才有后来两次负笈东渡求知于异国并获取较高学历的……[详细]
|
王子度,名崇仪,民国10年(1921)出生于遂宁县河沙乡。早年丧母,父克明为河沙乡袍哥舵把子,王姓族长。兄子先系川军刘文辉部团长。子度小学结业后,常住成都其兄子先军中。当时,中共地下党员王叙五在子先部作文书,学识过人,被子先延为子度之师。叙五以马列主义潜育子度,子度亦诚心受教,在其影响下,后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为参加抗日战争,子度参加了国民党军队的装甲兵团。该部虽开赴江西但无抗日行动,子度大失……[详细]
|
王缵绪(1885~1960),字治易,号厔园居士,西充县观音乡-宫村人。幼年受业于某举人,考取秀才,喜书法,作律绝,好收藏图籍。1908年,他考入四川弁目学堂,与鲜英、刘湘、杨森同学。毕业后任新军第十七镇第三十三混成协队官,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任营长,1916年任陆军第十六师团长。1919年兼任川南安抚使,1921年又兼任永宁道道尹。他从军阀、政客的川汉铁路借款分赃中得到银币10万元,便丢下……[详细]
|
江庸,字翊云,晚号澹翁,祖籍长汀南岩丁屋岭,清光绪四年(1878)农历三月二十七日生于四川壁山。(其祖怀廷曾为壁山县令),他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清末历任学部普通司司员兼京师法政学堂教务长,修订法律馆纂修,法政学堂教习监督,大理院详谳处推事等职,武昌起义后,他随唐绍仪南下,与革命军进行“南北和谈”。中华民国成立,江庸留任大理院推事,后调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次长,修订法律馆……[详细]
|
贺炳炎(1913-1960),绰号“贺小龙”,在战争年代失去了右臂,人称独臂将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授予上将军衔。贺炳炎出生于宜都市松木坪江家湾村,9岁丧母,11岁就给人家放牛,先后学过篾匠、杀猪、打铁等多种手艺。1929年春,贺龙率领红军在宜都、松滋一带活动,贺炳炎参加了红军。由于他革命意志坚决,作战勇敢顽强,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升为骑兵连长兼政治指导员。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详细]
|
刘存厚(1885-1960),字积之,四川简州(今简阳市)人,民国陆军上将,川军领导人之一。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回国后任职于云南武备学堂,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光复云南。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肇庆军务院抚军。1917年后任四川督军。1923年后任川陕边防督办兼四川陆军检阅使。1927年后任国民党政府第二十三军军长。1933年在四川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后长期在原……[详细]
|
陈仕俊(1914-1960),开县灵通乡茶园村人,1914年3月出生于太平乡,兄弟5人,仕俊排行第四, 兄弟中有3人均在外地读书、做事,唯二兄与仕俊只读过小学,一贯务农。1942年仕俊与兄弟分居,迁往灵通乡茶园村耕种山地营生。仕俊不但各种农活技术熟练,而且会酿酒,被称为“酢头师”,又懂得兽医和草药知识,在农村里随处受到农民欢迎。 仕俊三兄陈仕仲是开县早期的中共地下党负责人之一,在其兄教育影响下,仕……[详细]
|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省常德安福(今临澧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 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详细]
|
周震鳞(1875—1960)中国同盟会会员,民国参议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宁乡县人,1875年生。1894年中诸生。后考入武昌两湖书院,与黄兴同窗5年,志同道合,结为好友。喜读经史、兵法、地理,与谭嗣同等过从甚密,共同讨论救国方略。两湖书院毕业后回湘,与人创办宁乡师范学堂、宁乡中学堂。1902年到长沙,任师范馆地理教员、湖南高等学堂教务长,帮助朱剑凡创办周氏家塾、周南女子师范学校,任地理教员。结……[详细]
|
高参上人(1886~1960年)高参上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俗姓林,名亚鸿,一名天豹,南埔乡海楼村人。幼年父母双亡,依兄嫂为生。13岁(1898年)离乡投于闽名武师曹彪门下,习少林武功、轻功,历三年四个月而学成,乃归视家人,与其兄林亚兴南渡新加坡,操摇船业三年。其兄不幸覆船遇难,他悲痛归乡,感身世之落寞而萌出家之念。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拜行亮上人为师,剃度于惠安清兴寺,法号高参……[详细]
|
徐源泉(1886—1960),出生于湖北黄冈仓埠镇,今属武汉新洲人。宣统二年(1910)毕业于南京陆军讲武堂。1911年秋,闻武昌首义,率学生300余人参加阳夏保卫战,任战时司令部学生队队长。后任上海光复军参谋、骑兵团团长。主要经历1910年毕业于南洋讲武学堂;在校时加入同盟会。1914年起,历任新疆督军府参谋,江苏陆军第六混成旅第二团团副,奉天陆军第三旅第五十五团团长。1925年8月,升陆军第十……[详细]
|
张松樵,汉阳县(今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人。生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在家排行0。张松樵3岁丧父,母亲带着他们兄妹4人在柏泉一带乞讨度日。由于灾祸连年,孤儿寡母常常终日奔波一无所得,只能摘取湖淌的菰蒲野菜充饥。到了寒冬腊月,饥寒更是逼人。为了谋生,母子们流浪乞讨来到汉口,栖身芦蓆棚、贫民窟,靠捡柴禾、拾破烂、糊鞋衬、做针线活卖工挣钱和善堂施舍度日,长期在饥饿线上挣扎。直到10岁时,张松樵才到仁善……[详细]
|
韩子英(1907~1960年),原名韩永信,曾用名韩子一,本县前韩庄村人,家贫,成年扛活,后担货郎挑做小本生意。 民国18年(1929年)前后,迁安县当局推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难以生活,韩子英也濒临破产,他对当局痛恨至极。民国18年(1929年)6月,他参加了民众会会员进城-捐税的-斗争。同年,在韩东征的诱导下,进入前韩庄“贫民学校”学习,12月,经韩东征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并……[详细]
|
高培支(1881--1960),名树基,字培支,别号悟皆,富平县人。清末拔贡生,后毕业于陕西高等学堂。同盟会员。历任教育部读音统一会代表、陕西模范讲演所所长、陕西省图书馆馆长、陕西省公署咨议、参议、陕西省教育厅咨议,曾获中华民国“四等嘉禾章”、“二等金色嘉禾章。五四运动后,先后兼任西安师范、西安师专、西安商专等校国文、国音教员、讲师等职。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西北文联委员、西安市文联委……[详细]
|
耿毅(1881—1960),河北任县南留寨人。他自幼好学,立志报国。1906年在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保定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10月改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当教官时参加同盟会。1910年初,耿毅与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何遂、冷遹、陈之骥、刘建藩、吕公望、成铭斋,留日士官学校毕业生赵恒惕、孔庚、尹昌衡等人,被同盟会员王孝缜邀往广西,分别在桂林的广西陆军小学堂、陆军干部学堂、学兵营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