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许先甲(1886~1960) 电气工程专家、中国古文字学者。字肇南、少南,号石木丹,贵州贵阳人。曾留学日本、美国多年,留美期间,被举为“中国留美学生会”会长。又和杨铨(杏佛)、胡敦复等共同发起,在康奈尔大学成立“中国科学社”及“中国工程师学会”。民国3年(1914)回国后,参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的前身,当时校址在丁家桥)的筹建工作,翌年1月9日正式被委任为河海专门学校第一任“校主任”(1……[详细]
|
李常青 (1904-1960),原名李延祯,曾用名李延祜、李耀光、李幼耽、张一民。吉林省延吉市人。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东满特委工作人员,北平市西城区反帝大同盟党支部书记,中共焦作中心县委书记,河北省委军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河北省委驻北平市代表,冀中区-干部学校校长,中共晋察冀中中分局宣传委员会书记,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抗……[详细]
|
张廷举(1888-1960)张廷举,字选三,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十二日(5月22日),为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父亲,祖籍山东省莘县。12岁时过继给伯父张维祯为嗣,从阿城到呼兰。张毕业于齐齐哈尔省优级师范学堂,奖励师范科举人、中书科中书衔,历任汤原县农业学堂教员并兼该县劝业员。宣统二年(1910年)后,任呼兰府农工学堂教员、改良私塾总教员。民国初年任县立北关初高两级小学校长、第一初高两级小学……[详细]
|
郑大章(1891—1960)号彩庭,河北静海人,汪伪军事参议院上将院长。西北军后五虎之一。早年入冯玉祥部当兵,曾历任排、连、营、团长诸职。1926年任西北军骑兵第二旅旅长,后参加五原誓师与北伐作战。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骑兵第一军军长。中原大战时率骑兵突袭归德(商丘)机场,烧毁飞机十余架,蒋介石险些被擒。1937年任国民党政府军第二十九军骑兵第九师师长。七七事变时,率部参加北平(今北京)……[详细]
|
王冷斋(1892~1960年)闽县人,曾居黄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入福建陆军小学堂,再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民国6年(1917年)7月,参加讨伐张勋;后弃武从文,在北京自办“远东通讯社”和《京津晚报》,因抨击曹锟贿选总统,报社被封,逃往上海。民国24年,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不久,接任宛平县长。民国26年元旦,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当时日军驻华北特务机关企图扩建兵……[详细]
|
林大福,长汀古城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生于贫农家庭。民国十九年(1930),他任古城赤卫队模范第一连连长。次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一年(1932)十二月任中共古城区委特派员。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红军长征,林大福奉命留陶古区任游击大队长。次年三月至八月,先后与瑞金、会昌及彭胜标带领的游击队汇合,成立“汀瑞游击队”。在国民党军与民团严密-下,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并取得著名的……[详细]
|
林文图(1888~1960),祖籍今华安县仙都镇招山村。民国5年前往印尼雅加达经商,1957年回漳州华侨新村定居,1960年7月20日于漳州病故。林文图生前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1958年,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林文图捐赠人民币7万元,并亲自回仙都选定校址,创建南海中学。校舍于同年2月破土动工,8月底竣工。共建造教室3座6间、教师办公室和宿舍1座6间、礼堂1座和厨房、球场,并砌学校围墙。9月,侨校招收……[详细]
|
周光坦(1901-1960)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家庭贫苦,自幼参加劳动,后当篾匠工人。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8月任黄安县二工区工会组织委员。1930年3月任黄安县总工会组织部部长。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八团政治委员。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和转移西进入川北。1933年5月调任中共川陕省委……[详细]
|
陈振佩(1930~1960)石泉池河镇人。从小在家务农。13岁时给地主放牛。18岁,被国民党拉壮丁,当兵10个月。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月,在蒲城永丰镇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师十九团三营七连历任通讯员、副班长、班长、通讯排排长、警卫排排长,曾参加过蒲城战斗、眉扶战斗、兰州战斗。在蒲城战斗中,行军途中,主动帮助战士杠机枪、背弹药;到达宿营地后……[详细]
|
蓝亚平(1916—1960年),女,黎族,昌江县十月田镇干村人。1942年秋,琼崖纵队二支队常在十月田干村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在革命同志的教育和帮助下,她认识到了共产党是少数民族的救星,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族同胞,跟着共产党才能得到翻身解放。她毅然把两个儿子送去参军。并为地方部队送粮、通讯联络等。1943年夏初,中共昌感县委建立才地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当时,昌二区的党政机关、区常备……[详细]
|
杨日升(1891~1960),原籍河南武安县人。少时念过一年书,后自学《难经脉诀》、《本草纲目》、《针灸大成》等。12岁开始在药铺卖药,兼涉文史。22岁时到榆林城,曾在井岳秀部当军医。1915年定居葭县康家港乡沙坪村,在周边县区行医。杨日升医道精深,妇科尤为拔萃。妇女月经不调,生育困难,使用四物汤加减,对症下药,疗效甚佳。行医时,诸病多用一针,能冷能热,能升能降,立时见效。对于药物,能炮制,能丸散……[详细]
|
方邵安(1883~1960年),字景袁,号筱庵、今吾,云霄城关人。幼家贫,7岁就读于进士林镇荆之弟林亦楼,家中时常断炊,课本靠自己抄录,林见他勤奋好学,常给予资助。光绪三十年(1904年),院试录为生员,开始设塾授徒维持生计。民国初年,方邵安受聘为甄陶、阳霞、孙坑等小学的教师。民国11年(1922年),应聘到漳州龙溪中学任教。民国15年,云霄创办县立初级中学,回初级中学任国文教师。民国18年,筹资……[详细]
|
朱尧元(1905—1960),原名朱芳辰,金宝乡金宝街人。桂林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该校校长李任仁对他的品学颇为赏识,委任他当二师附小校务主任。李任仁出任广西省教育厅长时,委朱尧元为富县教育局长,继任阳朔县教育局长。他任阳朔教育局长时,制订阳朔小学发展规划,改造私塾,培养初小师资,自兼县城高小国语教师,主办有线电话短期训练班。后调任教育厅秘书。他离开阳朔后,不忘家乡教育,在阳朔创办师范养成(……[详细]
|
陈凤池(1910~1960.7.29) 莱西市沽河街道南栾家寨村人。凤池于1926年考入掖县中学。1932年毕业后又去北京求学。1935年回乡。第二年,去海阳县教学。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调山西军政训练班学习。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党派他打入国民党军队阎锡山部做地下工作。10月,又调山西太岳山区抗日决死队工作,历任决死队政治工作员、教官、二十五团组织干事、 党总支书……[详细]
|
杨振卿(1875—1960年),又名杨老振,曲周县曲周镇小河道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杨璞为清道光年间直隶第四名举人。杨振卿聪明好学,15岁时便考中生员。17岁时由清王朝选派公费赴日本东京文学院数理科留学,学成回国后,见清王朝腐败,无心作官,以教学业。新中国成立后,在邯郸专区地委干部文化补习班任教,1952年在河北威县师范任教,1953年已是79岁高龄,由曲周中学返聘任教,1960年3月病故,……[详细]
|
张春山 (1895—1960)夏津县人。京剧演员。9岁入北京陆华云、胡素仙主办的长春科班及成平科班学戏。15岁拜名丑郭春山为师,专攻文武丑行,对生、旦、净、末也有钻研。后在北京鸣盛和、祥庆和搭班演戏。1920年到东北组班演出,在丑行中独树一帜,以“小花脸”的戏压大轴,被誉为“四大名丑”之一。擅演剧目有《戏迷传》《兄妹顶嘴》《发财还家》《花子巧报》《一对好傻子》等,多为自编自演。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蓓……[详细]
|
庄启(1882~1960) 字中希,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武进人,世居察院弄民元里。光绪三十年就读上海震旦学院,公派留学比利时,获电子工程师学位。民国元年(1912年)归国后在常州双桂坊创办电话公司。先后任江苏省第一电话局、南京电话电灯厂、常州纱厂、武进电气厂工程师。民国8年赴西欧考察教育期间,曾任外交公职,著有《战后欧游见闻记》。回国后,任苏州工专教务长。民国15年任武进县建设局局长,测……[详细]
|
邓赞群(1901—19 60年),又名邓赞卿、邓植群、邓赞称、邓祖称,1901年出生于广东省揭西县南山镇。1925年,邓赞群进广州农-动讲习所学习,为第五届乙班学员。1926年,他跟随彭湃在汕头市-委员会搞地下工运,由彭湃介绍加入共产党。1927年国民党清党时,邓赞群被捕入狱,保释出狱后旋赴上海,后到南京中央军事法规经理研究所学习。1932年参加淞沪抗日战役。1935年,任国民党中央军二十一师军需……[详细]
|
林采之(1897~1960年),又名健农、津农,龙岩人。民国5年(1916年)创办龙岩西山小学,任校长。民国15年在印尼巴东新华学校任教。民国17年在巨港开设南田美术广告店,数年后颇有积蓄,兼营玻璃镜框,后扩充经营五金行。民国27年,被选为南侨筹赈总会巨港埠代表、执委。翌年携眷归国,暂住上海。民国36年,与同乡在厦门合资经营建福铜锰粉厂,产品大部分外销,后业务停顿。民国37年,工厂改组为建福电池厂……[详细]
|
施正甫(1882—1960) ,号华堂,中华乡上施村人,曾就读于桂林法政学堂、 广州中法韬美医院, 后东渡日本, 入早稻田大学。 清宣统二年(1910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奔走革命,负责联络革命同志和筹募活动经费等工作。三年(1911年)参加“三·二九”广州起义。失败后,被派回广西负责宾州地区的宣传交际和枪弹运输工作。辛亥武昌起义后,广西宣告独立,施正甫在梧州会晤广西都督陆荣廷,商讨广西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