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王文(1921-1953年),乳名恩祜,字镜清、晨光。生于陆丰县八万墟一较有名商户。民国29年(1930年)王文随祖父到东海镇居住,就读县立一小。民国24年秋考上县立中学(今龙山中学)。他聪明过人,勤奋好学,是全校优等生之一。抗战爆发后,他与叶佐恕等同学发起组织以抗日救国、改造社会为宗旨的秘密政治学术团体“励助社”。他主编《晨光》杂志,宣传抗日,唤醒同学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民国26年12月,王文等“……[详细]
|
董鲁安(1896~1953)又名于力,别号东峦。蒙古族。河北宛平(今属北京)人。青年时代在北京高等师范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附属中学教员。1923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做研究生,1925年毕业。先后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河北省立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北京私立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对文学、佛学均有研究,曾组织过进步团体“工学社”,……[详细]
|
穆润生(1880年--1953年),字国昌,回族,原籍天津市穆庄子。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落籍开封凤凰巷(今三民胡同)。穆幼年丧父,随舅父杨××为生,在其舅父所开的澡塘中当记帐的,每晚摘灯放水后,他伏案习医,终成名家。穆润生家有三世名医之称,他的诊病室挂有婴儿救星的巨幅匾额,历届的河南省军政要人,都是乘车去求医。他行医不以患者的富贵贫贱为施治的标尺,不管求医者的职位高低,一律收诊费。对穷人……[详细]
|
姚伯麟(1877~1953)字鑫振,旧居三原白鹿原(后迁县城东关),故笔名鹿原学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取官费生,赴日留学。初人东京济美学堂,后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民国4年(1915)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翌年返陕,曾任西安同仁医院院长。后侨居上海法租界,受聘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并创《改造与医学》杂志社任社长。民国19年后,复教授于上海东南医学院、生生助产专科学校。译著刊行《大内科全书》(……[详细]
|
刘云峰(1875~1953)字晓岚。蠡县王辛庄村人。先后毕业于直隶陆军小学堂(亦称小武备)、北京清河第一陆军预备学校。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二期炮兵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后,先在北洋陆军中任下级军官,因参加反对袁世凯的秘密组织,被迫转到云南滇军。1915年12月任滇军旅长,1916年1月,蔡锷就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他任该军第一梯团长(朱德任团内支队长……[详细]
|
陈宝銮(1873—1953),宇鼎丞,桐村乡华山村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拔贡,曾任邮传部主事。辛亥革命后,曾任审计院协算官、会计科长,兼清史馆校勘。民国16年(1927),经陈宝琛、赵世骏推荐,偕同溥仪之弟溥儒、溥叔明赴日本讲学,与日本国朝野文化界名流交流学术。陈在日本期间,应酬唱和,著有《瀛痕草》200余章,并在日天皇皇后老师入江为守80寿辰纪念册中留“墨兰”一幅,珍藏皇室。 陈一生……[详细]
|
陈仲陶(1895—1953),原名闳慧,字仲陶,别号剑庐,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父寿宸,光绪举人,喜诗。仲陶自幼聪慧好学,温州府中学堂毕业后,考取浙江高等学堂,在校受到国学教授、南社名诗人陈去病的指点,诗艺日精。毕业后回温州,先创办吉士小学,任校长,后被瓯海海关监督冒广生聘为秘书。公务之余,谈诗论文,与李笠、夏承焘等并称“永嘉七子”。1919年夏,与郑振铎等创办《救国演讲周刊》,报道……[详细]
|
沈靖(1878—1953),一名嘉绩,字建豪,瑞安人。早岁师从孙诒让,后中府学秀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江宁设立江楚编译局,任职员。三十年五月东渡日本,进振武陆军学校,毕业后入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和程潜、李根源、阎锡山、孙传芳、杨杰、周荫人、唐继尧等同学。在日期间,加入同盟会,为早期老会员。毕业回国后,派往江南任第三十二标第二营管带,屯驻镇江。旋调充第三十六标第一营管带,驻南京。宣统……[详细]
|
陈中谟(1869--1953),字子嘉,洵阳县大河南陈家院(今金洞乡河湾村)人。父陈日新,系清生员。陈中谟幼年就读私塾,清末考取县学廪生,诗文俱佳。光绪二十八年(1902)洵阳知县刘德全纂修《洵阳县志》时,聘为校正。中谟为人忠厚,学识渊博,终生从事教育,凡40余年,桃李满洵阳,是民国时期深受洵阳士民敬重的师长。洵阳民国时期知名人士李梦彪、张鸿远、何一挥等均出其门下。从民国初年始,连续担任县高级小……[详细]
|
李金顺 (1896-1953),女。天津市人。自幼境遇凄苦,生活道路坎坷。13岁被母亲卖给同乡梆子戏演员魏联开,学唱河北梆子。14岁-逃离家门,经人介绍,学唱京韵大鼓。但不幸被母亲找回后,以100块大洋的身价抵押给伎院。危难之中遇见老莲花落艺人张柏龄,又把她从伎院赎出来。15岁入孙凤呜组织的孙家班,成为孙家班的第一个女徒弟。学艺一年多后,离开孙家班,能单独演出。1920年春,她母亲见唱落子挣钱,便……[详细]
|
张复生 (1887-1953),原名张涛。山东省掖县人。清朝末年,因参加革命党,曾下狱两年。1909年在北京任上海《新申报》特约记者。民国成立后来东北,在沈阳主办《简报》和《亚洲日报》。后到日本人主办的《盛京时报》和大连《泰东日报》作。1916年应《大东日报》之聘,充该报总。鉴于日俄在东北势力日涨,该报不足有为,决定创办《国际协报》。1918年7月1日正式创办。1919年11月10日,《国际协报》……[详细]
|
薛鸿林(1905—1953),字春生,山西芮城县西垆村人。薛鸿林17岁考入山西省第二中学。20岁考入太原工专学校。毕业后,由山西省政府保送到日本工业大学硅酸盐系学习。在留学期间,曾有两项发明创造(自动阀门、自动闸门),受到日本天皇的嘉奖,列入日本发明创造特许史册。从此,他就将发展实业,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国民26年(1937)毕业回国后,时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侵占山西。27年(193……[详细]
|
金武平(1913—1953),别号止戈,又名泽成,湖南省长沙市人。民国35年(1946)12月,金武平经蒋介石侄子蒋坚忍举荐,被委任为铜川县县长,至37年(1948)6月调离。金武平在铜川任职期间,即向各乡镇颁布蒋介石、胡宗南的“八大杀令”和“三光政策”,建立地方武装机构。他从陕西省保安司令部等处领得长枪150支、机枪7挺、子弹5000发。在全县7个区镇和49个保架设情报电话线路,搜集解放军情报,……[详细]
|
颜任明(1898~1953年),乐罗村人,颜任光博士胞弟。少年失去父母,依靠继母抚养,但求学之志颇坚,经常求教于塾师,且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博乡人怜爱。后逢其胞兄考选留美,喜获族会津贴,进入高小读书。毕业后又遇其姐夫从国外归来,传授英文、代数,得以第二年考入琼群华美中学插读,次年考取国立北京大学物理系,1927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学成后,应琼山中学之聘,任该校训育主任兼理化教员。后得北大教授介绍,……[详细]
|
方生(1921—1953)汉族,原名郭树丛。广西苍梧县长州乡人。桂林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毕业,青少年时代即努力追求进步。1941年,远离家乡,先后在宜山、忻城等地从事教育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为宣传抗日主张四出奔走呼号。1945年1月,方生转移至都安县都阳中心校任教师,在此结识都阳地区中共地下党员覃建刚等人,通过开办补习班等形式,共同宣传马列主义, 播散革命种子。3月,方生转到都安中学任教,同都……[详细]
|
李静山(1889~1953)·邹达三(1910~1951) 李静山原名李德厚,又名李虎,毛坝关鲁家坊人;邹达三原为四川万源县大竹河人,2人俱系船工出身。李静山于民国六年(1917)在白河县羊尾山贩竹排,结识大土匪陈定安,后结拜为兄弟。陈定安窜扰紫阳时,李静山为虎作伥,说“票”拉人,分肥自饱,自此发迹。二十年(1931)谋得南区区长一职,独霸一方达20年之久。二十三年(1934)2月,安康起义部队取……[详细]
|
师储杰(1884~1953) 乳名江儿,字子英;行二,人称师0。刘家湾人,出身富农家庭。识字不多,自幼乐善好施,颇有江湖之气。20年代初,与河南人王福祥、秦长聚等联营丝绸业,时同惠华亭等当地名流关系甚笃。1928年前后,联络马凤英(延川人,地下共产党员)、萧永胜、景阳春和杨琪等,由惠华亭作保,租赁县罚款局0,为往返-贩鸦片的土客保镖,出入于洪洞、汾阳、三交、照县等地,队伍由数人扩至百余,有枪100……[详细]
|
陈亮(1926—1953)原名陈庆余。历城县人。抗美援朝烈士。1938年高小毕业后回家务农。1940年加入“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青少年站岗放哨传递情报。1943年6月参加八路军, 在鲁中军区警卫团当战士,后任文书。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空军部队,组织上推荐他到苏联航空学校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驾驶苏联战斗机飞回祖国,参加了在沈阳建立的我军……[详细]
|
耿永奎(1892—1953)济南人。京剧演员。出身梨园世家,其父耿连奎唱老生,在安徽、 河南、山东一带颇负盛名。耿永奎8岁时父母相继病逝,他流浪街头,被京剧艺人粉菊花收进科班学戏,工文武老生。13岁去北京搭班演出。1911年 (宣统三年) ,受名师王文华培养,往返演出于上海、南京、江西、武汉以及东北各地。1937年回济南定居。他早年擅演《扫松》《铁莲花》《坐楼杀惜》等老生戏,以做派见长,表演细腻,……[详细]
|
李仲美(1879~1953),名庶琨,字仲美,以字行,卢氏县城郊乡东湾村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望族书香门第,博学多才,通达事理,但他厌恶官场,学优不仕,施药行医,广做好事,济贫困,疏富贵,群众称之为李善人,是卢氏开明士绅之一。 民国11~12年(1923~1924年),地处豫陕边陲的卢氏成为豫陕军阀争夺之地,陕省督军刘镇华派遣第一混成旅赵树勋团等部队驻卢剿匪,实则通匪扰民。月饷银元2.9万余元……[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