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公元1953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953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更新时间:2023-12-30

41、范景海 (18821953)
  范景海,曾用名花姜、郑子恩,清光绪八年(1882年)生于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粗通文墨,后携家逃荒至珠河县侯林乡山区,开荒种田谋生。伪大同2年(1933年)秋,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率珠河反日游击队到侯林乡开展抗日斗争。游击队缴了反动地主和汉奸的枪之后,召开群众大会。当时,由于群众对共产党和游击队缺乏了解,一开始谁也不敢出头露面,后来范景海挺身而出,带领游击队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帮助游击队把群众组织起……[详细]
42、冯家遇 (18881953)
  冯家遇(1888-1953),直隶(河北)天津人。民-阀冯国璋的第三子,相声演员冯巩的祖父。清光绪32年(1906)在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毕业,赴德国柏林工学院留学,攻读化学冶金专业。1910年回国后,当过一段直隶兵工厂帮办,因无用武之地,失望地离开了。袁世凯称帝时,冯家遇脱离北洋军队,改为从事工商业,先后主办东方油漆厂,参与创办保定电灯厂、天津恒源纱厂等。投身实业后,创办了天津大陆银行、大城银行,投……[详细]
43、赵国俊 (19241953)
  赵国俊,1924年农历八月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盐埠乡园艺村月盈塘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出生时,家里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佃住了别人两间草房,佃耕了两亩旱地。其父赵自一,靠给别人推土车子运送货物和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生计。赵国俊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因食不裹腹,母亲常常带着他和弟妹沿门乞讨。一次,赵国俊带着大妹赵秋连去讨米。好不容易讨了几斤米,兄妹俩背着米兴高采烈地往回赶。不料半路上被一个中年汉子蛮横无理地……[详细]
44、王平 (19231953)
  王平,又名王思顺,字雨生,1923年3月生于湖南省湘潭县茶园铺乡桂花村姜家祠的一户农民家庭。全家靠父亲自耕六亩稻田为生,家境清贫。王平8岁入学读书,聪颖好学,过目不忘。因家庭生活困难,王平只读完初小便辍学在家。他一边帮父亲耕种,一边坚持自学,熟读《岳飞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他能把书中的人物说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邻里老少乡亲有空便请他说书讲传。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熏陶,既培育了王平忧国忧……[详细]
45、沈柏寒 同盟会会员、教育家(18841953)
  沈柏寒(1884—1953),名长慰,又字伯安。吴县甪直人。同盟会会员、教育家。光绪年间重建甫里书院的沈宽夫,就是他的祖父。他七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沈家是镇上有名的后起富户,在甫里书院设有家塾,并请昆山名士方还(即方唯一)来教族中子弟。沈柏寒从小得到名师的指授,打下了旧学根底。1904年,二十一岁的沈柏寒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攻读。1906年,沈宅大家庭内部发生严重纠纷,祖母忧急成疾,他……[详细]
46、吴稚晖 (18651953)
  • 吴稚晖
  吴稚晖(1865—1953),江苏武进人。1898年被聘为南洋公学国文教习,同时兼任师范班学长并主持小学事务,亲手制定了南洋公学的学生行为规范。1905年冬参加同盟会。1913年任教育部读音统一会议长。1915年在法国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回国,任《中华新报》主笔。1921年率学生100余人赴法国,出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次年任商务印书馆国语传习所所长。1923年8月在上海撰文参与科学与……[详细]
47、李章达 (18901953)
  李章达(1890~1953),字南溟。广东省东莞县人。不到岁,父母双亡,靠叔10 父养活。少年时,先进东莞县城的“子曰馆”,后进私塾,读四书五经。光绪三十二年(1906)进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宣统元年(1909)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1911 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武昌起义。11 月,李章达等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生,与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学生合编在一起,充当黄兴的卫队,驻扎在汉阳昭忠祠总司令部。……[详细]
48、宋士台 (18941953)
  宋士台(1894~1953),赤坭锦山村人,官僚家庭出身,保定军校第六期及陆军大学将校班毕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宋士台参加北伐战争,积军功从排长升至连、营、团长。民国19年(1930),宋士台任叶肇第二师第六团团长时,奉命移师入赣,驻防南康,参加剿共,以其有功,升为第四路军第六十三军一五二师四五四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初期,宋士台率该旅驻防海南岛,目睹第四路军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和一六〇师在淞沪和……[详细]
49、饶惠谭 (19151953)
  饶惠谭,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大冶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童年时代,他一边放牛,一边上学,读了四年书。1928年,家乡闹革命,年仅13岁的饶惠谭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共产党。1935年秋,国民党反动派调集了大批部队“围剿”湘鄂赣苏区。时任红十六师特务营第三连连长的饶惠谭,率领部队与敌人激战负伤。部队转移时,他带着九名伤员留在山里与敌人周旋。一次,部队又遭受敌人包围,为了掩护伤员突围,他……[详细]
50、张廷芝 (19081953)
   张廷芝(1908~1953)乳名生旺,字幼兰。陕西保安金佛坪(今属陕西吴旗)人。家庭拥有土地1500多亩,是陕北有名的大土豪。张廷芝从小顽劣,只读过三年私塾,便混迹社会。1929年春投靠甘肃陇东民团总司令谭世麟,在谭部任骑兵连连长;后又投靠在宁夏平罗扩军的国民党宁夏骑兵第四师苏雨生部,任四师八旅十六团团长。1930年,他带了一部分人马回到金佛坪老家,准备打自己的天下。1931年,杨虎城部在定边将……[详细]
51、彭玉如 (18921953)
  彭玉如(1892 ~ 1953),又名彭贤明,瑞塔铺彭家岗人。因父母早逝,13岁,就挑起家务生活的重担。1921年,生活所迫,只身前往澧县,给唐荣阳当护卫兵。他做事忠实可靠,且作战勇敢,得到唐的器重。一次上司来唐部视察,途中被当地土匪围住,情况十分危急,玉如带几个弟兄拼死拼活救出了几位长官。事后,唐升任师长,玉如也被提升为团长,驻防慈利江垭。1926年,玉如从江垭回家探亲,看到路途险峻,两旁悬崖峭……[详细]
52、张志沂 (18961953)
  张志沂(1896年——1953年),又名张廷重,河北丰润人,清末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女李菊耦的独子,张爱玲与张子静父亲。人物生平1915年与黄素琼结婚。1922年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1924年黄素琼撇下子女赴英国留学,张志沂遂将所纳之外室接到家中,并沉迷于鸦片。1928年与妻子黄素琼离婚并留学英国。1934年,张志沂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同年,张爱玲完成《摩登红楼……[详细]
53、傅振嵩 (18811953)
  傅振嵩(1881——1953年)号乾坤,王曲乡马坡村人,傅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中国近代颇有名望的武术家。振嵩16岁时,本村集资礼聘八卦掌祖师董海川的高徒贾岐山创办武学社,他想学武而又无钱交学费,只得每天晚上到村东大庙武场偷学练武。后被发现,曾几次被赶走,但他每晚必至。他这种顽强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贾老师,允许他免费进场学习。从师9年,振嵩练就一手耍太极球绝技,双手将20斤重的太极石球抛起两米多高,然后……[详细]
54、陈卓云 (18711953)
  陈卓云(1871一1953),号额,和陈丰仁(1895一1953)都是外砂中医“万春堂”陈才子的后代,人们尊称为“额仙”和“丰仁仙”。卓云自幼随父陈其丰学医,得真传。精研温病学说,善治时行热病,尤其对伤寒杂症,更是得心应手,为贫苦患者治病分文不取,施医赠药,为群众所赞誉。丰仁随父学医,继承三叔父独特的切脉、辨症、下药等治病方法,对医治内、儿、妇各科及疑难病症有独到之处。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详细]
55、邓慕韩 (18811953)
  邓慕韩(1881年~1953年),白坭清塘村人,世居西南镇。从祖父辈起经营茶叶、典当业,乃县中富户。邓少年时代就读于广州,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东京弘文学院,与当时留日学生中的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胡毅生、何香凝等交往密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邓率先参加,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孙中山得日本友人萱野长知帮助,秘密购运……[详细]
56、田士杰 (18811953)
  田士杰(1881~1953),名俊岩,字晓峰,艺名士杰,以艺名行。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人。幼年善读攻书,长于欧书小楷,惜字迹无传。曾于河间县衙任职文书,专事抄写工作。长子起山、三子荫亭精于书道,皆从父教;田蕴章、英章后享书名,亦皆仰赖祖荫。西河大鼓艺术家;所谓天津有两个西河大鼓艺术世家:郝家(郝英吉、郝庆轩、郝艳霞、郝秀洁等)、田家(田士杰、田起山、田荫亭等)。……[详细]
57、任廉儒 (19111953)
  任廉儒(1911~1953),男,又名任骧,化名陈国维,四川邻水县九龙乡人,大革命时期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兵运工作。早在1929年至1930年,郭汝瑰在川军中任连、营长期间,和任廉儒就是莫逆之交,常相往来。其时,两人都是共产党员,郭对任廉儒还从经济上给予接济。时隔十几年后,两人见了面,这时郭汝瑰已是国民党的将军,身居高位,任廉儒则在党的秘密战线上坚持战斗。两人见面后重叙友情,感到格……[详细]
58、全樟琳 (19151953)
  全樟琳,字如松,化名林克俊,民国4年(1915)生于浙江省庆元县和山乡代后村。小时随父在邵武、顺昌一带经营香菇生意,后定居顺昌际会乡。8岁起读私塾3年,粗识文字,秉性狡黠,善于见机行事。民国24年,由同乡全克谦(曾任福建省环球通讯社社长)介绍到通讯社当印刷工四年,后介绍他到永定县自卫队二中队任特务长。民国30年初,他回顺昌洋口经商,任菇业公会理事长、兼任浙江同乡会的常务理事,开始勾结地方势力,插手……[详细]
59、牟廷芳 (19021953)
  牟廷芳中将(1902~1953年),贵州省郎岱县(今六枝特区)下营盘人,其父牟家兴,母杨氏,兄茂斋。6岁时父逝,母子三人,仅靠十余担租的田产生活。他年时读书顽皮,学习成绩较差,小学毕业后常在庙门口聚赌,老年人们都叫其为“牟浪子”。16岁时,与来向保长催款的二名保警兵-,兵输心不甘,遂将一板子弹(5发)装入他衣袋内,诬其偷弹,并扭至保长家吊打,保长判他给保警兵小洋100块。其母-典当八、九担租的田产……[详细]
60、张来法 (19291953)
  张来法,字宜鑫,1929年生于安徽省霍山县大沙埂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姊妹五人,他排行0。张来法幼时读了两年私塾,因聪颖好学,秉性刚直,乐于助人,深得私塾先生及村里老人看重。后失学替地主放牛,饱尝生活的苦难。1946年,张来法经在县邮局工作的哥哥介绍来到霍山县城,在一家私人印刷厂当学徒工。印刷厂设备很落后,用的是一米见方、十厘米厚的方块石头刻字印刷。印完一版后,需将石印上的字磨平重新刻字,再印下一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