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王姓名人堂 - 姓王的名人介绍(5)

王姓名人堂 - 姓王的名人介绍(5)

更新时间:2023-12-30

81、王坦之 [] (330375)
  王坦之(330年-375年),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臣,尚书令王述之子。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追赠安北将军,谥号为献。王坦之善书,《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书四行,亦有文集传世。历经显职王坦之弱冠之时与郗超并称,时人谓之:……[详细]
82、王原祁 [] 清代画坛四王,清初六大家(16421715)
  王原祁:(1642~1715),清代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官至刑部给事中。与孙岳颁、宋骏业、王铨等共同编纂大型书画类书《佩文斋书画谱》100卷,并任总裁,越3年而成。王原祁自幼得到祖父传授指点,遍临五代宋元名迹,后又得王鉴教导,多方汲取营养,笔墨功力深厚。其画风主要受元代黄公望影响。作画时先笔后墨,由淡而浓反复晕染,最后以焦墨破醒,干湿并用,疏密相生,浑然一体,自称笔端如金刚……[详细]
83、王琳 [] (?~702)
  王琳(?~702年),字方庆,以字行。武则天朝大臣。祖籍琅邪,先辈迁徙丹阳(今安徽宣城县境)。北周时其曾祖王褒迁居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市),后代即为咸阳人。王琳16岁初仕为越王李贞的参军,后改任记室,累迁太府少卿。武则天临朝称制,擢王琳为广州都督(治所在今广州市)。时广州是唐朝与外国贸易的口岸,多有商船停泊。前任都督贪财好利,常向客商索要财物,引起众商人的愤怒,竟被杀。王琳到任,不向客商索要财物,……[详细]
84、王遇 [南北朝]
  王遇(生卒年不详),字庆时,本名他恶。北魏时著名建筑大师、艺术大师。冯翊李润镇(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或澄城县北)羌族人。《魏书》说他“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实则姓钳耳,世为羌族中渠长。孝文帝时,因坐事遭腐刑,遂为宦官。累迁吏部尚书、将作大匠,加散骑常侍,封宕昌公。幽后被废时,他曾议论幽后之过。及幽后复受宠幸,孝文帝以他诽谤幽后有罪,将他免官夺爵。宣武帝即位之后,为他复爵,授光……[详细]
85、王闳 [] (?~30)
  王闳(?—公元30年),王莽叔父王谭之子,王去疾之弟,为琅邪名士。更始帝刘玄入主洛阳,派王闳为琅邪太守,前来收取郡县。他虽是魏郡人,祖籍却是琅邪郡。王闳的岳父是中郎将萧咸,萧咸是汉宣帝刘恂、汉元帝刘奭时期的名臣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也是一位当朝名士。王闳生性聪明,胸有谋略,有节操风骨,是王莽家族的异类。王闳是王莽叔父王谭之子。汉哀帝刘欣在位时,为了扶植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等外戚,对于长期辅政的王凤……[详细]
86、王涣 [] (?~105)
  东汉京师洛阳,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集中的地方,历来是难治之地。洛阳县作为管理京城的地方机构,级别低但责任重,若非具有非凡魄力的县令,很难有所作为。但京师这个人人犯难的位置上,却留下了两位名人,一个是东汉初期的强项令董宣,另一个就是“神算”王涣。王涣(?年—105年),字稚子,东汉广汉郡郪县(今四川三台)人,其父王顺曾任安定郡太守。青年时期的王涣,其实是个纨袴子弟,他性情乖张,不受约束,常打架斗殴,……[详细]
87、王匡 [] 王莽时期农民起义领袖
  王匡,王莽时期农民起义领袖。新莽末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天凤四年(公元17年)与王凤等在绿林山(在今湖北当阳东北)领导饥民起义。后因山中大疫,率部分起义军北入南阳(治今河南南阳),号“新市兵”。更始元年(23 年)率起义军攻占洛阳。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比阳王。后遭刘玄疑忌,几为所杀,乃率兵归赤眉军。后投降刘秀,为刘秀部将所杀。王莽统治时期,荆州地区连年灾荒,广大农民生活无着,纷纷逃离……[详细]
88、王嘉胤 [] (?~1631)
  王嘉胤(?-1631年)明末农民起义早期首领。府谷县人(今陕西省府谷县黄甫乡宽坪村人)。崇祯元年(1628年),因年荒乏食,会同吴延贵等组织当地大批灾民揭竿而起,公开打富济贫,与官兵相抗,从而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王嘉胤起义后,响应者蜂拥而至,高迎祥、王自用等带领人马主动遵从王嘉胤的号召,共同行动,一时,革命蜂火燃遍陕西,并蔓延到晋、宁、甘、三省,这时起义队伍已发展到两万多人。崇祯四年(163……[详细]
89、王吉 [] (?~前48)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官至博士谏大夫。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敢于直谏昌邑王刘贺贪酒好色,喜欢游猎,不问政事,致使百姓劳役过重,怨声载道,王吉上疏力谏,但未被采纳。汉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执政,刘贺被迎立为皇帝。王吉再次上疏规劝刘贺要敬重大臣,勤于国政,但仍被拒绝。刘贺在位仅27天就因-被废黜。他为昌邑王时的臣僚……[详细]
90、王遵文 [] (18321895)
  王遵文(1832~1895),灵丘水涧人,字艺庵。其父王思祖,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王遵文在私塾就学,咸丰九年(1859),赶赴太原访求高师。他写了一篇文章,转呈主持晋阳书院的田京卿过目。田读后赞不绝口,便收纳王遵文于门下,于是王遵文学业大有长进。咸丰十一年(1861)任太学。同治元年(1862)开科考试,他以小京官的职务在刑部任职。当时与稷山县王念堂、朔县的王向甫、平定县的王镜逸在北城……[详细]
91、王惟一 [] (9871067)
  王惟一(987 ~ 1067 年),又名惟德,北宋著名医学家。曾任朝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奉御骑都尉。对经穴、针灸造诣很深。天圣初年(1023 年),奉命编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他按人形绘制人体正面、侧面图,标明腧穴的精确位置并搜集古今临床经验,汇集诸家针灸理论,著成医书3卷,共载腧穴354个(加双穴计数则为657个),采用按经络和部位结合的腧穴排列方法,既使人了解经络系统,又便于按临床……[详细]
92、王化云
  王化云,1908年生于河北省馆陶县,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1950年,任流域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8年复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1979年任水利部副部长兼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自1954年开始,连续当选为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河南省一、二、三、五届人大代表。1983年任河南省第五届政协主席。19……[详细]
93、王世贞 [] 后七子(15261590)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 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州,□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自幼有才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初任刑部主事,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相唱和,继承并鼓吹前七子复古理论,史称后七子。屡迁员外郎、郎中。为官正直,不附权贵。杨继盛下狱,时进汤药,又代杨妻写申疏,杨死又备棺殓尸,严嵩对此十分嫉恨。吏部两拟提学,皆不用,出为山东副使。其父王□以泺河失事……[详细]
94、王道夫 [] (12351279)
  王道夫(1235~1279年),字以行,号见雷,番禺县东圃车陂乡(今天河区车陂街车陂村)人,祖籍山西太原,另一说原籍福建蒲田。王道夫生于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出身书香门弟。王道夫生于乱世,父母对此子寄予厚望,愿他成长为国效力,其名为道夫者,正道以行,尽忠报国;号见雷者做事雷厉风行,为人轰轰烈烈。长大后,王道夫聪明过人,乡试取为秀才,省试取为举人,随后第一次临安赴考,结果落榜。后来王道……[详细]
95、王遵 []
  王遵(生卒年不详),字子春,京兆灞陵(今西安市东北)人,其父官至上郡太守。王遵为人豪侠仗义,且口才非凡。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王遵追随隗嚣起兵,被任命为明威将军。更始二年(24),隗嚣应诏来到长安,王遵作为其宾客同行。次年,刘秀称帝,势力渐强,隗嚣劝更始帝归政于刘良(刘秀的叔父)不成,即与诸将密谋劫持更始帝。事情泄露,王遵与周宗等领兵力保隗嚣冲散围兵,杀出长安城,逃回天水,重振旗鼓,王遵被任命为大将……[详细]
96、王恭 [] (?~398)
  王恭(?-398年),字孝伯,小字阿宁,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大臣、外戚。司徒左长史王濛之孙,会稽内史王蕴之子,孝武定皇后王法慧之兄。官至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曾先后两度起兵讨伐朝臣,但在第二次起兵时因刘牢之叛变而兵败,后被捕并被处死,死前仍坚持自己起兵之出发点是忠于朝廷。死后家无余资,为时人所惜。桓玄执政,追赠王恭为侍中、太保,谥曰忠简。著有文集五卷(据《隋书·经籍志》),今佚。少有美誉……[详细]
97、王名世 []
  王名世(?~?),字号不详,浙江永嘉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酉科武举顺天乡试解元(第一名),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举会元、状元。为明朝武举第二位“武三元”。此科武举会试主考官是范淳敬和翰林院编修、著名学者袁宗道。王名世虽贵为“武三元”,但他还不如其祖父王德在家乡的名气大。据《永嘉县志》忠义卷记载,王名世之祖父王德,字汝修,号东华。少年时便英气异常,抱负远大。弱冠即登嘉靖十……[详细]
98、王鉷 [] (?~752)
  王鉷(?-752年),唐玄宗时期,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南)人,父亲王晋。祖父为唐朝西域名将王方翼。公元745年,唐玄宗任命户部郎中王鉷为户口色役使,并下敕免除百姓当年租庸调。王鉷奏请征收百姓的运费,夸大钱数,又让用钱购买本地所产的贵重物品,这样百姓所交纳的比不免除租庸调时还多。按照过去所定的制度,戍守边疆的士卒应该免除租庸,六年替换一次。但是守卫边疆的将领都以战败为耻,对战死的士卒都不向官府申报……[详细]
99、王平 [三国]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248)
  王平,字子均,巴蜀宕渠(今四川渠县)人。生年不详,卒年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初随曹操,后降刘备,任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公元228年)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杀马谡等人,加封王平为参军、讨寇将军,封为亭侯。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平定魏延作乱之后,任后典军、安汉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封安汉侯。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改任前护军,管理蒋琬大将军大司马府事物。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被任命……[详细]
100、王维翰 []
  龙山名宦王维翰今凌源市南部天盛号、五家子地域,金朝时属利州(喀左)管辖的龙山县。该地方在金朝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18 年)出了一名进士,叫王维翰。 王维翰,字之翰,自幼勤奋好学,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18 年)参加科举,中了进士后,金朝就调他任贵德州(今抚顺)军事判官。其后又任建州永霸县令(今朝阳西)。 王维翰为官清正,恪尽职守,为民办事,所以深为百姓爱戴,为政多获嘉名。 比如有一次下属县有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