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王赞襄(1532~1593)字辰台,号澄原。澄迈县贵平乡安宁都(今属美亭乡);大美村人。父亲王震,号阳川,以文章扬名州县,收徒掌教于富实都合峰书馆(今永发墟南渡江大桥边)。传明嘉靖十年(1531年),王赞襄将出生时,大美村后有一棵椰子树,从顶端分长三茎,结实青,壳独异,经飓风,一叶不损,村民认为这是奇瑞之象,必有奇事奇才出现。果然,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赞襄出生后,自幼聪颖,过目成诵,日记数千……[详细]
|
王昶(?—— 259年),字文舒,三国之际魏国人,世居太原郡晋阳,出自望族名门“太原王氏”之家,其父王泽为东汉末代郡太守。在门阀观念盛行的汉晋之际,王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纪尚轻便成为名闻遐迩的太原名士。王昶初入仕途,即被操控汉室大权的魏王曹操次子曹丕看中,结为至交。未几,曹丕被立为魏太子,王昶则先后为太子文学、中庶子等职,服务于曹丕鞍前马后。四年之后,曹丕称帝,作为曹丕幕僚的王昶,擢升散骑侍郎……[详细]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王惟允,曾用名王明。1907年10月12日生于湖北省阳新县三溪口镇大湖地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读过私塾。1926年冬在家乡参加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曾任乡抗租抗债委员会和农民委员会主任。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起在红3军团任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干事、第3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6师16团政治处主任、第4师11团……[详细]
|
王承(约273-318)字安期,生活于两晋时期,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曹魏司空王昶之孙,西晋汝南太守王湛之子,东晋尚书令王述之父。东晋官员,东晋初年的第一名士。人物生平弱冠知名,年轻时被王衍比为名士南阳乐广。永宁初年,任骠骑参军。后迁司空从事中郎,爵蓝田侯。迁尚书郎,不就。东海王司马越镇于许地,王承为东海王记室参军,深得司马越的推重,称赞他“王参军人伦之表”,让儿子司马毗效法于他。很久以后任东……[详细]
|
王应选(1538~?),字俊卿,号午山。浙江慈溪县人。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孙继皋榜进士第三人。王应选少有隽才,博通文史,他于隆庆四年(1570)中顺天府乡试第六名。地方文献上称其“琼隽之才,笙簧六籍,蔚为文栋。其英风劲骨,更神挺不挠。”王应选曾受业于同乡学者颜鲸,以文章写得好与郑光弼、钱仲选、陈应式并称“颜门四弟子”。当初,以恩贡入京都,颇有声望。被权相严嵩看中,“虚席邀之”。王应选……[详细]
|
王元膺,男,字昌美,初名王宗懿,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次子,为张贵妃所生。王元膺(892年-913年8月13日),字昌美,初名王宗懿,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次子,张贵妃所生。初为秘书少监。因兄长王宗仁残废,他被王建视为继承人。天复七年(907年),被封为遂王,武成元年(908年),十七岁的王宗懿被立为太子,后来改名王元坦、王元膺,王建让杜光庭做他的老师,但是王元膺骄横跋……[详细]
|
王叔铭(1905年10月16日—1998年10月28日),本名醺,号叔铭,汉族,山东诸城人;1941年授予空军少将,时任空军第五路司令官,1946年6月29日任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953年10月晋升二级上将,时任空军总司令,后又晋升为国民党空军一级上将;;1998年10月28日病逝中国台湾台北市,享年93岁。早年经历王叔铭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幼年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1924年4月他离开家乡……[详细]
|
王忠孝(1593~1667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长儒,号愧两,南埔乡沙格村人。崇祯元年(1628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中央财政部门管籍帐和田赋之事。南明弘光帝时授绍兴知府,辞不受。隆武帝时擢光禄寺少卿。郑成功起兵后,即投奔郑氏,对军政大事多所赞划,备受推重,在抗清复台中,出力甚多。明末崇祯帝即位后,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极端腐败,官吏00成风。王忠孝能廉洁奉公,出污泥……[详细]
|
王恬(生卒年不详),字敬豫,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次子。官至后将军。他擅长隶书,亦是东晋第一围棋好手,王恬年少好武艺,因而不被公门所器重。而相比起哥哥王悦,王恬亦不被父亲疼爱,史载王导见王悦就会高兴,见到王恬就会有怒色。王恬后承袭即丘子爵位。 王恬被起用为琅邪王友、中书郎,咸康五年(339年)庾亮杀南蛮校尉陶称,王恬迁任后将军、魏郡太守,加给事中,领兵万人监江州诸军事,……[详细]
|
310、王定烈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戎马倥偬王定烈将军文/耿建勇 本刊记者 肖劲风-空军机关西区营院里,树木繁茂,绿草茵茵。一位86岁银须白发的老人漫步在林荫花丛间。他就是空军原副司令员老将军王定烈。革命的“红小鬼”王定烈的家乡宣汉县位于四川东部,背依绵亘千里的大巴山,浩浩长江从这里滚滚东去。在距宣汉县城西北90余里的山垭口,有个得胜场,方圆十几里,几百户人家都姓王,是明朝末年“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北孝感移居此地王姓人家的后裔,世代在……[详细]
|
王志(1335年—1386年),临淮(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许国公。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王志率领乡兵在濠州投靠朱元璋,其后参与了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和北伐元朝的战争。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六安侯。洪武十九年(1386年)去世。从征天下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王志率领乡兵攻打濠州,参加起义,且守且战。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王志投靠朱元璋,同年随朱元璋攻下滁州、和州……[详细]
|
王一夔 字大韶,号约斋,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古源村(今安义县乔乐乡前泽花园村)人。天顺四年(1460年)状元,官至二品工部尚书,受敕太子少保,翰林学士,先后为宪宏、孝宗授学。是明代中叶一位著名的大臣、学者。对朝廷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天戒疏》可见一斑。耿耿忠心,全朝敬佩。其与父王得仁同列《明史•第五十三》。正德年间,其被……[详细]
|
王元姬(217年—268年4月20日),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王朗之孙女、王肃之女,晋文帝司马昭妻子,晋武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的生母。幼时便通《诗经》、《论语》,嫁司马昭后竭尽妇道、谦虚谨慎。其人颇有远见,曾预言钟会谋反之事。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尊王元姬为皇太后,宫号曰崇化宫。王元姬身处太后之位,提倡节俭,身体力行,作为众妃子的表率。在其治理之下,后宫井……[详细]
|
-(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楼主等,法名觉器。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生于上海周浦。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杰出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与宗教界名士。 曾两次任上海总0主席。加入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任中国国民党上海分部部长。上海光复后,历任军政府交通部长、商务总长、中华银行董事。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救灾准备金保委会委员长。曾任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详细]
|
王龚(生卒年不详),字伯宗。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出身世代豪族, 其子王畅为“八俊”之一,其孙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王龚最初被举孝廉,任青州刺史,敢于弹劾贪赃的二千石官员,受汉安帝嘉奖,入朝任尚书。历任司隶校尉、汝南太守,在汝南太守任上好才爱士,为政温和,颇受称赞。永建元年(126年),入朝任太仆,调任太常。后升-、太尉,任职严肃谨慎,非公事不与州郡官员通信来往。他痛恨宦官掌权……[详细]
|
王翁须(?―公元前91年),汉宣帝刘询生母,史皇孙刘进之妻。王翁须本为刘进的家人子,至其遇害时,《汉书》称其身份为“皇孙妃王夫人”。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卫太子兵败出奔,王翁须与丈夫刘进为安置儿子刘病已而留在长安。及卫太子败,王翁须与刘进、史良娣、刘据之女同时遇害(非坐诛),王翁须与刘进及皇女孙葬在广明,后追改为奉明园 。 元平元年七月庚申日,其子刘病已以“武帝正统” 继承皇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详细]
|
王怀庆 (清末民国北洋系军阀)王怀庆(1875——1953),字懋宣,河北省宁晋县凤凰镇南塔庄人,北洋直系老将,原是直隶提督聂士成部下的中军,后成为徐世昌在军界第一心腹亲信,资格甚老,与“北洋三杰”同辈,际会风云,扶摇直上,成为煊赫一时的陆军上将,热察绥巡阅使。好鼻烟、骑马,为官贪婪,军事政治才能甚低,用人唯蠢笨老实;主要业绩:剿灭“砍刀会”,击溃外蒙叛军迫使外蒙取消独立,释放冯玉祥。喜好奇特,一……[详细]
|
王纬,字文卿,太原人也。祖景,司门员外、莱州刺史。父之咸,长安尉;与昆弟之贲、之涣皆善属文。之咸以纬贵,故累赠刺史。纬举明经,又书判入等,历长安尉,出佐使府,授御史郎官,入朝为金部员外郎、剑南租庸使、检校司封郎中、彭州刺史、检校庶子、兼御史中丞、西川节度营田副使。初,大历中,路嗣恭为江西观察使,陷害判官李泌,将诛之;纬亦为路嗣恭判官,说谕救解,获免。贞元三年,泌为相,擢授纬给事中。未数日,又擢为润……[详细]
|
319、王履祥
王履祥(1893~?),原名王用时,又名黄平万,1893年9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西充县一个农民家庭,幼读私塾,后考入县立高小。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王履祥因宣传革命,鼓动学生-被学校开除,后赴成都考-合中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理科。 王履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熏陶和启迪下,认真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他在北京报名参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详细]
|
王约(1531~1605年)王约,嘉靖十年(1531年)生,字伯一,号仰石,螺阳乡东张村(后因国防建设,此村已散迁不存)人。祖父奇橙,明正德丁卯科举人。父以佐,伯父以宁、以匡和叔父以翼等皆绩学笃行,他自幼就受到家学的薰陶。万历五年(1577年),王约举进士。初任行人,在宰相府行走办事。任职期间,“节使册封”,到过粤、韩等地,沿途官吏,刮目相待。但王约一本廉正家风,“却沿途程馈”,回到京城时,“行囊……[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