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陈绍宽(1890—1969),字厚甫,汉族,1889年生于福建省闽县,曾任民国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海军一级上将。父亲原先是一名箍匠,后加入晚清海军,担任水手。由于家庭影响,陈绍宽在求学时代就不自觉地向海军靠拢。他17岁进入南洋水师学堂,攻读航海技术。毕业后,加入清朝海军服役。后归附国民革命军。在任期间曾规划4大战区,提出20艘航母计划。并且指挥了著名的江阴海战。1945年5月,……[详细]
|
1922年12月生,大竹县张家乡人。少时性情豪爽,仗义执言,以胆气和直率赢得了同伴的尊重。 1942年春,陈尧楷离家赴渝,就学于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1945年上半年,根据南方局青年组的安排,陈尧楷和徐永培、徐相应一道回到大竹山后,开始武装斗争的各项准备工作。 1946年秋,陈尧楷回到张家场,邀约部分青年农民和知识分子,决定开展武装斗争。他自己卖田买枪,还动员他的堂弟、侄 儿、同伴购……[详细]
|
163、陈宝俊
陈宝俊,1954年7月1日出生在吉林市一个工人家庭。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靠做临时工带着他和两个妹妹度日,生活十分困难。党和政府在经济上常给他家救济,陈宝俊从小就从心底体会到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真实涵义。1962年,陈宝俊入吉林市龙潭区第十小学读书。每天放学后,他都早早回到家里,帮助妈妈买菜、做饭,照看两个妹妹,主动替妈妈分担家务。陈宝俊在学校努力进取,第二年就加入了少先队。就在这一年,全……[详细]
|
武陵王陈伯礼,字用之,世祖陈蒨第十子也。天嘉六年,立为武陵王。太建初,为云旗将军、持节、都督吴兴诸军事、吴兴太守。在郡恣行暴掠,驱录民下,逼夺财货,前后委积,百姓患之。太建九年,为有司所劾,上曰:“王年少,未达治道,皆由佐史不能匡弼所致,特降军号,后若更犯,必致之以法,有司不言与同罪。”十一年春,被代征还,伯礼遂迁延不发。其年十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徐君敷奏曰:“臣闻车屦不俟,君命之通规,夙夜匪懈……[详细]
|
陈胤(572年-?),南北朝人,陈朝废太子、吴兴王。后主陈叔宝的庶长子,母为姬妾孙氏孙氏是陈叔宝少年时候的侍妾,因生产陈胤难产而死,嫡母沈婺华心生怜悯,收养了陈胤。陈宣帝就将陈叔宝这第一个儿子当成嫡出看待,下诏曰:“皇孙初诞,国祚方熙,思与群臣,共同斯庆,内外文武赐帛各有差,为父后者赐爵一级。”后主即位,立为皇太子。陈胤酷好读书,曾躬出太学讲《孝经》,讲毕又释奠于先圣先师,设金石之乐于太学,王公卿……[详细]
|
陈吊眼(?~1282年),又名陈大举,宋末二都白叶峒人(太平镇白叶村)。家世业农,母早逝。吊眼从小吃苦耐劳,15岁起,每年农闲均随父远出闽赣山区贩盐为生。17岁时,其父因率众抗粮,击杀衙役而外出逃亡。从此,吊眼和吊花兄妹相依为命,在高租重税的盘剥下过活。苦难生活使陈吊眼养成豪侠性格和练就一身本领。宋末,元军大举南侵。德祐二年(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元军所到,烧杀抢掠。南宋朝廷则倍增……[详细]
|
陈湣公(前?年--前478年):也作陈闵公,本名妫越,中国春秋时期陈国末任君主。他是陈怀公的儿子,承袭陈怀公担任陈国君主,在位时间为前501年—前478年,共在位24年。前501年陈怀公被吴王阖闾杀死,陈国人共同拥立他即位。《史记·陈杞世家》:四年,吴复召怀公。怀公恐,如吴。吴怒其前不往,留之,因卒吴。陈乃立怀公之子越,是为湣公。湣公六年,孔子适陈。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而去。十三年,吴复来伐陈,陈……[详细]
|
陈蟜(前2世纪-前116年),《汉书》写作“陈融”。西汉隆虑侯。馆陶公主刘嫖和堂邑侯陈午之子。汉武帝陈皇后的兄弟,另有同母兄弟陈须(又名陈季须)。汉景帝中五年(前145年),陈蟜以长公主子的身份被封为隆虑侯 。封国四千一百二十六户 ,《汉书》中记为“万五千户” 。而他的兄弟陈须直到父亲陈午逝世(前129年),才继承堂邑侯的爵位,侯国只有一千八百户 。兄弟二人家产差异很大。汉武帝元鼎元年(前……[详细]
|
陈璘(1532~1607),生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正月廿七日。字朝爵,号龙崖,翁源县龙田铺人(周陂龙田村)。璘少怀大志,身材魁梧,膂力过人,结交多贤豪,相与谈剑术,讲韬略,尽得其秘。在国家民族内忧外患之际,璘决心从军报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潮州、连江等地区数万人起事,粤中大震,总督下令熟兵法者爵万户。此时璘献策军门,总督大为赏识,即署把总军衔,命璘领兵前往平息,升为指挥佥事。平息英……[详细]
|
170、陈进财
陈进财,1945年出生于恩平县(今恩平市)沙湖赤岗村。现为香港华多利发展有限公司、华多利汽车有限公司、华多利地产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又是在海南、福建等省投资兴办的5家企业的董事长。此外,他还是广东省政协委员、江门市荣誉市民……他所使用的名片是折叠式的,比一般名片大得多了,但尚未能把他的实业职务、社会职务和荣衔全印上去。一句话,人们称赞他是“贫且益坚富且贤”的企业家。 陈进财少年时期,家境……[详细]
|
字季方,东汉官员陈寔第四子。陈寔第六子是陈光。轶事典故陈谌设喻答客问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太丘②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③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④,上有万仞⑤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①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四个儿子。②太丘:即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故称陈太丘。③家君:……[详细]
|
陈诚之精于诗赋。壬戌科第一名本为秦桧的儿子秦熺,秦桧为避嫌,遂置陈诚之为首。陈诚之策对专主议和,亦颇适秦桧之意。中状元后,授左承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郎。绍兴十五年(1145),为祠部员外郎后,以礼部侍郎出知泉州。绍兴十九年四月以礼部侍郎出使金国。次年八月又以礼部侍郎兼侍讲出使金国。绍兴二十一年升礼部尚书。绍兴二十五年召为翰林学士,二十六年四月第三次出使金国。由此给金……[详细]
|
陈炳文(?~?)生卒年月不详,原名冬林,后名虎臣。巢县下汤乡坝堰陈村人。幼年家贫,18 岁在茶馆里当佣工。20 岁参加太平军,隶属后军主将李秀成部。清咸丰八年(1858 年)四月中旬,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被清军包围,李秀成至芜湖布置抵御清军战事,陈炳文跟随李秀成至芜湖,而后渡江至和州(今和县)、西梁山、含山等地,召开太平军会议,布置防务,联合捻军抗清,使陈炳文初识兵法。八月,陈炳文又随李秀成……[详细]
|
陈平(?~公元前178年),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他足智多谋,用奇计辅佐刘邦夺得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陈平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但不被重视,后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详细]
|
175、陈玉新
陈玉新,1960年10月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兵团第二运输公司一个普通汽车司机的家庭。1982年,刚满22岁的陈玉新从部队复员回到石河子,被分配到兵团第二运输公司学开车。由于工作出色,1989年6月,陈玉新被借调到市-交警支队车所。1991年,陈玉新被--大队相中,正式调到-大队当驾驶员。他见同事们为侦破案件忙前忙后,自己干着急插不上手。便暗下决心学会做侦察员的工作。他花钱买了许多有关刑事侦察……[详细]
|
陈到(生年不详,卒于230年),字叔至,豫州汝南(今河南驻马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自豫州随刘备,名位亚于赵云,以忠勇著称,统率白毦兵。章武三年(223年),以护军属李严镇永安。建兴四年(226年),李严移屯江州,留到督永安,迁征西将军,封亭侯。陈到的名次经常仅低于蜀汉名将赵云,与赵云一同因为忠勇而闻名。人物生平豫州随主陈到,字叔至 ,豫州汝南郡(今河南驻马店)人。公元194年(东汉兴平元年),……[详细]
|
陈炳,字德先(古志作“德光”)。乾道二年(1166)进土,才气卓荦,态度严冷,与人寡合。好古文,务为奇语。曾任太平县主簿。后到灊皖山中学道。陈亮说他是“举一世不足以当其意,而人亦不愿从之游;然其文清新劲丽,要不可少”。著有《易解》5卷、《进卷》5卷、《岩堂杂稿》20卷。陈炳父,字孟坚,号坦翁,曾出任浙江西路转运司使。母傅氏。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二。乾道二年(1166),陈炳进士及第,任太平县主簿。……[详细]
|
陈孺(?~?),字滇卿,临州(今江西抚州)人。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王佐榜进士第三人。陈孺少聪慧,及第后授明州推官。当时有贼凿穿库墙-公物。此案多年未破,陈孺到任,几经推敲,断定是监守自盗,后经审讯,果然如此。众人始服。陈孺又任秘书省正字。陈孺在朝中不畏秦桧强权。指责秦桧党徒压下媚上,吞声议和。不久便被免去职务,改知处州。处州有一批地痞为害民众,官不敢究,民不敢言,陈孺到任后,将……[详细]
|
179、陈国龙
陈国龙,又名满春、景云、国焕、焕新,1906年4月5日生于广东省普宁县下架山和察村。由于家贫,陈国龙13岁才入学读书,先后在村里育俊和下架山登瀛学校就读。由于他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1924年,获得乡中公蒸奖学金和亲友资助得以进普宁第二中学读书。这期间,他认真学习革命书刊,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26年6月,他接受中共普宁党组织交给任务,在普宁的汤坑等地以教书为掩护,在农村中宣……[详细]
|
陈黯(约805~877年),字希儒,号昌晦,祖居莆田,后迁至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嘉禾屿(今厦门)。10岁能诗。13岁拜见清源郡郡府时,因患天花初愈,脸上留有点点瘢痕,郡守戏弄他“藻才而花貌,胡不咏歌?”他即作《咏河阳花》一首自辩:“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加。天嫌未端正,满面与妆花。”郡守听后,大加赞赏。由此闻名乡里。17岁时创作的《苏武谒汉武帝陵庙赋》,显露其辞赋才能。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起,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