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陈尧英(1108~1178),字秀伯。温州学者叶适称之为“平阳豪士”。出生于陈营里(在今江山乡),从小便有安邦济世大志,对尸位素餐的名公巨卿一向鄙视。高宗绍兴六年(1136),独自奔赴行在(临安)-,陈述了十二道治国之策。在旅邸直等到次年正月,没有回音,便再上《清朝政序》十二篇,措词激切。至三月,仍无动静。就再献上所著《兵书》,其中对南宋王朝的利害得失,进行条分缕析,气势更为凌厉。高宗读后感到惊讶……[详细]
|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人物生平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虐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详细]
|
陈岩(848~891),字梦臣,出生于黄连镇(今建宁县)。其祖先为避西晋永嘉之难入闽,迁居于绥城(今建宁县)。其曾祖父官至御史中丞,祖父“不干利禄,搜抉胜异,蔚成篇章,有家集20卷。”(《颍川郡陈府君墓志》)其父也未进入仕途。陈岩少小就志向远大,后逢社会-,便思有所作为。唐乾符五年(878),陈岩依据唐政府要全国乡村“置弓刀鼓板”以阻挡农民起义军入境的通令(民国《福建通志·陈岩传》),在黄连镇聚集……[详细]
|
陈友谅(1320~1363),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陈友谅袭杀倪文俊。十九年,杀害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详细]
|
陈文玉(570~638),齐康县(今海康县)榜山村人。雷州首任刺史,被尊为“雷祖”。文玉于南北朝陈太建二年(570年)出生在一个狩猎之家,少时生得貌相超群,明敏而健壮;年长又涉猎书传,具有过人的才智和武功,在“土著”人中享有崇高威望。陈、隋之世,他屡被荐举,都以双亲年老为由拒不出仕。隋末,天下大乱,地处天南海角的雷州半岛寇盗蜂起,生灵涂炭。加之境内黎、瑶、僮、苗、侗、僚各族,又时起生事,地方的-严……[详细]
|
陈伯固(555年―582年),字牢之,南朝陈文帝陈蒨第五子 ,陈废帝陈伯宗异母弟,母潘容华。 公元565年,封新安郡王。公元566年,其兄陈伯宗即位,任陈伯固为使持节、都督南琅邪、彭城、东海三郡诸军事、云麾将军、彭城、琅邪二郡太守,不久入京担任丹阳尹。公元568年,其叔父陈顼即位。次年,陈伯固进号为智武将军。后历任翊右将军、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吴兴太守、侍中、翊前将军、安前将军、中领军……[详细]
|
陈球(118~179),字伯真。东汉元初五年(118年)生,下邳淮浦(今涟水县)人。幼时学习儒学,很懂律法。顺帝阳嘉年间(132~135年),举为孝廉,不久任繁阳县令,勤政廉洁。后任侍御史。桂阳李研等抢掠岭南,州郡懦弱难制,遂任他为零陵太守。建造桓帝陵基时,他节省甚巨。后改任南阳太守,因得罪豪强被诬告入狱,旋遇赦,启用为廷尉。熹平元年(172年),窦太后去世。因为宦官和窦氏有宿怨,故中常侍曹节等想……[详细]
|
128、陈鸽
陈鸽,1958年10月24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一个教师之家。父亲陈守义、母亲李云彩都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陈鸽在姐弟4人中,虽然年龄最小,父母对他从不娇惯。6岁的时候,他就自己动手洗衣服。严格的家教,陈鸽从小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和正直的品格。在幼儿园中班时,他主动帮助阿姨扫地、擦桌子。幼儿园的阿姨都夸他说:“这孩子太懂事啦!”1966年3月1日,陈鸽进入船营区第十二小学读书。凭着自己的努力,他在班……[详细]
|
陈潭秋,1896年1月4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陈策楼。1912年,陈潭秋离家到湖北省城武昌读书。1920年秋天,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在工人和青年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在小组中,陈潭秋具体负责筹建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他以武汉中学为重点,并以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青年为骨干,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2月,陈潭秋和董必武、恽代英等创办了《武汉星……[详细]
|
陈世卿(953~1016年)字光远,号豸山,贡川人。生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宋雍熙二年(985年)考中进士。先任衡州推官,后任东川节度推官,负责靖安军事,再调任梓州从事。淳化四年(993年),父病逝,世卿回贡川守孝,适逢四川爆发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淳化五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梓州危急,世卿奉召赶回梓州。陈世卿进入被农民起义军包围的梓州城,知州张雍即命世卿守城。一日北风大作,起义……[详细]
|
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侯官县人。唐末,其先世从光州固始随王潮入闽,居南通古灵乡,后移省城塔巷。幼拜老儒为师;及长,就学福州,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称“海滨四先生”。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陈襄为浦城县主簿,代理县令,明察深研,判决不少疑案;并建学舍三百楹,亲临讲课,求学者数百人。后调任台州仙居令,作《劝学》一文,劝年青人就学。皇祐三年(1051年),入京任……[详细]
|
陈元,字长孙,东汉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封开)人。其父陈钦研《左氏春秋》,是与刘歆同时的著名经学家,曾做过王莽的老师,撰有《陈氏春秋》。陈元承父业、续研《左氏春秋》,且以考证文字、事实为主,成为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在东汉建武间,与桓谭、杜林、郑兴同时名著一时。曾设馆洛阳,传授《春秋左氏学》。东汉初,钻研古文《左氏春秋》的学者,为争经学地位,与今文经学派的学者斗争激烈。陈元是古文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详细]
|
宦官当权,扰乱朝政,横行不法,是明代政治腐败的一大衰象。宦官到了地方,常常借题发挥,作威作福,地方官员只有百般逢迎,才能免祸及身。一次,宦官阮巨奉旨到广东索取虎豹。在籍官员陈谔陪同阮巨饮酒,乘酒酣意兴,跟阮巨讨了张虎皮回去。第二天,陈谔以虎皮为证据,起草一奏疏,说阮巨将好鱼好肉都用以请客和慰劳从人,使本来要上贡的老虎饿死在解送进京的途中,又要老百姓再次提供老虎进贡,劳民伤财。他有意将草疏之事传出,……[详细]
|
134、陈爱中
陈爱中,原名仇康阜,谱名仇善智。1920年8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大荆区卓南乡卓屿村(今打铁巷村)。祖父仇焕甫系前清秀才,在龙避岙开设药铺,颇有盛名;父亲仇如林对其父不满,出外给人当店员和做职员为生。陈爱中有两姊两妹一弟,他排行老三。陈爱中小时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赞扬。1927年入本村私塾就读,1929年插入卓屿初小四年级,因父失业,曾一度辍学。1932年入大荆小学读高小,19……[详细]
|
陈谨,字德言,号环江,光俗里营田(今营前)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次年会试22名,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授修撰。陈谨文笔温润醇雅,指言时事不激不阿;平时除公务外,多闭户读书,不轻易与人交往,受到考官徐阶的器重。曾奉命册封藩府,调命后至,被外放任惠州推官。后改任南京太仆寺丞,不久改任尚宝寺丞,转授南京国子监司业,升中允。陈谨少年时便以信义名重乡里,连擢春闱。他的殿试策对温厚平实,议论时事不激……[详细]
|
陈玉辉,生卒年不详,字达卿,号荆碧,今辋川镇后坑村人。陈玉辉出身贫苦之家,“少长闾阎,略知民间疾苦”,能“留心民瘼”。他有一首《蔬粥》诗写道:“隙地多种蔬,荒年常啜粥。稚子莫嗟贫,西邻久枵腹。”玉辉少时“最喜班马庄列诸书,所为发之篇章,荒唐莽荡,几于泛驾”。受到父亲的批评指点后,才潜修义理之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初授江西吉水县令。出仕伊始,父亲就谆谆训诫他“惟清、惟慎、惟勤、惟……[详细]
|
陈纪(129年-199年6月),字元方,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陈寔之子。享年七十一岁。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遭父丧,哀痛欧血豫州刺史表上尚书,绘象百城,以励风俗。遭党锢后,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阳,就家拜五官中郎将。纪不得已而到京师。累迁尚书令。建安元年(196),袁绍为太尉,欲让于纪,纪不受。拜太鸿胪,卒于官。纪子群尝谌子忠各誉其父公德,……[详细]
|
陈淳(1159~1223),字安卿。宋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今步文乡蓬洲社)人,居北溪,世称北溪先生。为人恬静,略有口吃,不善交游,初专攻科举,后受林宗臣劝导,崇奉朱熹理学。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陈淳以《自警诗》拜见,两人一见如故,交谈极欢。朱熹晓之以德义透彻了解并身体力行的“上达”之理。从此,陈淳常与朱熹论理终日,有时竟至深夜。朱熹常称赞陈淳善于提问和钻研精神。多次对人夸耀说:”我此次……[详细]
|
陈戬,(③清康熙《松溪县志》卷之九《人物志》有传。)字仲休,松溪县城关人。南宋抗金护驾名臣。宋元丰七年(1084)出生,大观三年(1109)进士。初任怀州司理时,对属县解送的一名被诬为“剧盗”的犯人认真复审,查出冤情,不畏权势,秉公断案。郡守赏识他精明的才干,把许多疑难大案都交给他办。后升巩州教授、国子博士兼诸王府记室等职。宦官童贯,任宣抚五路使,权势显赫,横行霸道,听说陈戬才能出众,多次召见,戬……[详细]
|
陈梦吉,为清末广东民间第一状师,四大讼师之首,其功力与智慧已被岭南民间视之为神了。陈梦吉,为清代广东顺德人士,是南宋陈凤台第七子陈仁翁的后裔。传说自幼经历已十分传奇,刚出生时竟然不哭不闹,家人都以为天生聋哑,后经高人教化,其过人天赋、才华横溢渐渐显露。后来在广州城成为传诵一时的“桥王之王”。陈梦吉为清朝末年广东民间第一状师,四大讼师之首,其功力与智慧已被岭南民间视之为神了。清代广东顺德陈村人士,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