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详细]
|
陈祖仁的父亲陈安国,常州晋陵尹。陈祖仁出身官府人家。虽然其貌不扬,还害了一只眼,但是他伟然而议论宏远,而且刚正、有气节,博学能文。至正二年,陈祖仁举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而后,任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历官太庙署令、太常博士,迁翰林待制。出佥山东肃政廉访司事,擢监察御史。陈祖仁复出外任,为山北肃政访司副使,召拜翰林值学士。擢侍讲学士,授参议中书省事。至正二十年,皇帝欲重修被红巾军焚毁的上都宫阙、工役……[详细]
|
陈恕(约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北宋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进士,任澧州通判。后被召入朝,升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陈恕政纪严明,办事果断,按期完成了城防工程,抵御了契丹兵。因功升为户部副使;再升为右谏议大夫,知澧州。后改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再升为盐铁使。陈恕整顿赋税,疏通货财,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长。太宗十分器重,亲自在殿柱上题写“真盐铁陈恕”五……[详细]
|
“南顿侯”陈亢(约公元前508——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字“子亢”,春秋时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人。他十八岁入孔门,后随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滑县、濮阳一带),以儒士身份,留在卫国做了官。河南郡志记载,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陈亢同时被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陈亢被陪祀于孔庙。旧《项城县……[详细]
|
陈抟(871~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中国道教思想家、哲学家、内丹学家、太极文化传人、宋代理学先师。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出生于普州崇龛县(今四川安岳龙西)龙台驿灵山观。少读经史百家之书,《诗》、《书》、《易》、《礼》、《春秋》,无所不通。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应召入阙,与僖宗答对自如。僖宗欲留抟在朝中供事,抟辞谢不仕,故赐“清虚处士”。后唐长兴(93……[详细]
|
陈法念南北朝梁朝人,是萧衍皇帝的重臣,祖籍鄢陵,徙居开阳乡(今罗太盆地)。陈法念为新、石二州刺史,封-郡公。新州即今之新兴县,石州今广东省郁南县广西苍梧县一带。-郡在今越南北部。)后为地方俚僚土著拥戴,推为大酋长。后陈氏家族成为珠江南江流域最大的望族。义训溪峒南北朝时的罗定,还是“百越”后代俚、僚族居住的地方,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社会还是很落……[详细]
|
陈伯陶(1854~1930),字子砺,号象华,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中堂风涌人。广东东莞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刘福姚榜进士第三人。陈伯陶出身诗书门第。他的父亲陈铭皀是光绪五年解元,是个尊崇道家的文人。陈伯陶天生的敦厚笃实,很早就成熟了。6岁拜在陈闰甫的门下,秉承老师教诲,造诣更加深邃。10岁通读五经。就读于罗浮山酥醪书院。光绪元年,考中秀才。光绪五年,得乡里举荐,考取第一,成为……[详细]
|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出身世家,当年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他于1892年(光绪八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详细]
|
陈宝箴(1831-1900.7.22),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人。1852年乡试中举人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所赏识。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时与许仙屏号为“江西二雄”。1895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受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详细]
|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陈普(1244~1315年)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虎贝乡文峰村)。家贫,励志发奋,苦读不辍。饱览四书五经,初通儒家经典。陈普成年后,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宋咸淳末,闻会稽韩冀甫倡道浙东,其学以朱熹理学为宗,遂往游其门……[详细]
|
陈文(1405年月16日~1468年5月19日),字安简,号褧斋,江西庐陵人(即今吉安县桐坪镇人)。成化二年三月至五月(1466年)任当朝首辅一职。明正统元年(1436)周旋榜进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景泰二年(1451)出任云南右布政使,兴利除弊,政绩颇著。英宗复位,拜詹事府詹事。天顺七年(1463)二月,陈文进礼部右侍郎兼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成化改元(1465),任礼部尚书,《英宗实录》总纂……[详细]
|
陈景润(1933-1996)福州仓山城门镇胪雷村人。中国著名数学家。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3月19日逝世。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详细]
|
陈若拙自幼好学,太宗曾夸奖他回答问题详雅不俗,要授予他军职,陈若拙苦辞不受。进士及第后,通判鄂州,改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单州。因为政绩好,改任太常丞,迁监察御史,充盐铁判官。太宗在阅览奏章时发现益州关押的犯人众多,感到惊讶不已,便召陈若拙上殿,当面授意,让他区别情况,疏散部分人犯。事毕,陈若拙调任殿中侍御史、益州通判。淳化三年(992),任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时间不长,改正使,令其回朝。这时李至守洛阳……[详细]
|
陈俊(?—47年),字子昭,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召县南)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一开始跟随刘嘉,后经刘嘉推荐投奔刘秀。参加了剿灭河北农民军、平定关东刘永、董宪、张步等割据势力的作战。历任强弩将军、强弩大将军、太山太守、琅邪太守。先后受封为新处侯、祝阿侯。投奔刘秀陈俊年轻的时候在南阳郡担任小吏,公元23年(更始元年),刘玄称帝,陈俊的南阳同乡、大汉宗室刘嘉被任命为太常将军,刘嘉委任陈俊为……[详细]
|
陈宣(?~1509),字文德,号潜斋。柘圆(在仙居乡)人。是明中叶的一员能吏。父亲陈序在乡里以孝行著名,著有《植柘稿》。陈宣小时鲁钝而勤奋。郑思恭《东昆仰止录》说他“读书五七行,日移晷,不能成诵,跪而自挝,苏苏陨涕,人以‘流涕宣’呼之。稍长,奋志攻苦,不出户外,所熟读书,终身默识不遗一字,既而迅笔立就,词理皆到。”明成化十七年(1481),中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分司徐州沽头等闸河。闸门放行船只原……[详细]
|
陈宝应,福建候官(今福州)人,生年不详。其家本是闽中土著世家大姓。南朝梁时,晋安郡经常爆发土著大姓反对官府的武装斗争,其郡将、长吏,累次被杀。陈宝应之父陈羽本是郡中豪强,颇有才干,经常从中谋划,扩充势力,后又投靠官军,消灭各大姓势力,从而掌握晋安郡的兵权。梁太清二年(548年),梁将领侯景发动叛乱,直攻建业(今江苏南京),各地豪族乘乱而起,割据一方。梁大宝元年(550年),陈羽以武力逼走晋安太守宾……[详细]
|
年幼的陈万青异常聪明、伶俐,脱颖而出。他家境贫寒,夏天仅有一件已经无法用针再缝的麻布衫,在身着华丽衣装的同学中,他不以为然。令人感觉陈万青格外伟岸、可敬。但是,他却十分努力学习,识人的儒士都相信他会成为大器之才。陈万青15岁时入官学,补博士弟子员。七次参加岁考,每一科,陈万青都是第一名,一时名声大噪。西-城的宰辅王杰到陈万青家乡浙江视学,极为器重他。陈万青由选贡进京,一举登上京兆榜。乾隆四十六年,……[详细]
|
陈胜,字涉,汝南阳城(今平舆西北)人。吴广起义领袖者。陈胜(?-公元前208),字涉,楚国阳城县(今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阳城乡)人。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 当时正值秦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命运相同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详细]
|
39、陈封怀 陈氏五杰,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
陈封怀,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4—1936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晚年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广州),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三叔陈寅恪时相过从,十分欢洽,给了寂寞中的陈寅恪很大的宽慰。陈封怀,1900年5月16日生于江苏南京市,祖籍江西省修水县竹塅里。曾祖父陈宝箴,曾……[详细]
|
陈蕃,字仲举,东汉汝南郡平舆人。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父友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曰:“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 此言被后人传颂为少年壮志的经典。桓帝时举孝廉,后任太尉,乐安、豫章太守。陈蕃从政数十年,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名重当时。针对当时皇帝巡游无度、封赏逾制、内宠猥盛的情况,多次-劝诫。对人民起义,一贯主张内察根源,施以德政,反对残忍镇压。后因与李膺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