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甘绍相(1874-1913)号日三。岑城镇菜园村人。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加入兴中会,在南洋等地任报社。孙中山改组兴中会后,他加入同盟会,是岑溪参加同盟会的先驱。后被派回广西梧州办报鼓吹革命。曾主办《梧江日报》和《广西日报》,并任《广西日报》经理,与梧州保皇派刨办宣传君主立宪的《广西新报》开展论战;揭露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疾呼推翻清政府为当务之急,辛亥革命武昌……[详细]
|
汪保林(1874~1938),字维周,派号忠桢,临湘县聂市镇人。民国27年11月,日军入侵接近聂市王见畈(现称洋姜畈、扬见畈),64岁的汪保林发觉后,随即高喊:“日本鬼子快来了,大家快躲!”喊了一遍又一遍,10多户人家的男女老少都已外逃,而日军已进他家堂屋,他躲避不及。日军以刺刀挟持,强迫为其“清剿”带路。大骂:“我是中国人,决不做汉奸!你们这些狗贼崽就是杀了我,我也不走。”带路的汉奸出面哄骗,诡……[详细]
|
叶镜(1874—1930)字冠生。岑城镇坡寨人。清光绪癸卯科举人。中举后在筋竹永业书院教书。后入北京法政大学堂。民国初,他任广东高等检察厅长。当时在广州读书青年去探望他,他经常xù勉青年要立志服务社会。民国15年(1926年)年6月,他任广西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在审判庭的大门上贴上“望光庭”三个大字;左右对联曰:“望到公庭,当使冤消禽石”,“光临大地,何妨俯拾阶砖”。他为官清廉自持,据说任广东高等……[详细]
|
陈仙石(1874.3.12~1912.3.7) ,号养轩,别字养仙。南乡杨村人。父受斋。兄弟九人,仙石居长,幼年曾跟乡前辈陈竹香秀才读书,弱冠,喜读列传小说,好以诗联与社会人士应酬。常向师友表示:“人生自古谁无欲,我为诗文嗜好多”。后考取郡庠生、补廪生。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5),经考试公选,留学于日本弘文速成师范理化科。同年八月二十七日,经容县留日同学封濯吾介绍,参加同盟会。三十三年毕业……[详细]
|
王德林(1873~1938.12),原名王林,字惠民。抗日爱国将领。沂南县后崖子村人。出生于贫寒农家。1895年逃荒东北,当过伐木工、窑工、农工。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期间,应募为筑路工人,担任领工。俄国监工凶残地-工人,一次竟把一个工人鞭挞致死,而当地政府却不敢据理处置。王德林便于1899年7月联络百余人入山,自制刻有“反俄救国被逼为寇”字样的大印一颗,在吉林和黑龙江一带打击俄国入侵者,10余年间,他……[详细]
|
林炳章(1874~1923年)字惠宁,侯官县人,林则徐曾孙,家住宫巷。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恩科进士,特点翰林;后累迁至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委为钦差大臣,回闽考察-,行辕设于文忠公祠,极一时重振门风之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投资10万元,兴建福州电力公司。次年,任福建师范学堂副监督;不久,转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兼任“去毒总社”社长,负责组织戒除鸦片烟毒。后赴北京任邮……[详细]
|
路克遵(1874.1-1940.6)路克遵,字行周,吉林省梨树县人,前清监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路参加奉天北路游击马队当文职员,后升任办事官。1912年任陆军二十七师书记长,旋升任副执法官。1914年7月任奉天后路巡防部书记官。1917年7月,改任陆军二十九师司令部书记官(正执法官)。因剿匪有功,获七等嘉禾章。1919年12月后,任东北边防总司令部执法官、黑龙江省长公署第二科一等科员、清乡……[详细]
|
张子淦 (1874-1933),山东省莱阳县人。为张复生的叔父。1918年8月曾协助张复生创办《国际协报》,负责该报本埠新闻,以及发行、广告、庶务、会计、装订等事。1930年8月。叔侄失和,愤而出走,与外甥王宿辰一起接办《滨江辰报》。九一八事变后又出资收买《东三省商报》。接办后对报纸版面有所改进,较多地采用英亚电讯社稿件,用客观手段安排国内各地和伪满的消息,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不与占领者合作的态度。中……[详细]
|
盛时(1874—1946)字廉生,湖南湘潭县仙女乡人。1904年盛时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是年4月与日本东京留学生仇鰲、罗杰等组织新华会以响应华兴会。回国后投入华兴会长沙起义的准备工作,运送和在祝寿会场埋炸弹。起义谋泄失败,逃往上海,不久重赴日本,入铁道学校学习,后加入同盟会。1906年冬回国。适萍浏醴起义失败,密友刘道一被捕牺牲,为避免株连,复逃亡日本,入法政大学学习。1910年,毕业归……[详细]
|
贺瑞庭(1874—1948),湖南湘乡人。1874年出生于湘乡县四都乡大坪村(今属韶山市)。父母早逝,曾以乞讨求生。1893年投清军,驻防江苏江阴、镇江等地,辛亥革命后,加入粤军陈炯明部,因有胆有识,多次立功,连连提升。1920年任粤军第三军第一师中将师长。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贺瑞庭拥护孙中山,曾任广州孙中山-高级军事参谋。1927年,贺离职到上海法租界寓居。在沪期间曾收留来沪的中共党员……[详细]
|
131、顾植
顾植 (1874-?),字冰一,别号次英。上海南汇人。中东铁路出版的《远东报》第一任华人主编。1916年3月,《远东报》创刊10周年时,他曾作祝辞说:该报则维鄙人与史先生(即史弼臣,报社总经理,俄国_人)创之。办报宗旨也是他们二人拟定的:一方誓开发北满之文明,一方为沟通华俄之感情。并且说,这个宗旨在该报第一号鄙人所撰之发刊词可覆按也。但创刊号原报已失存。他在《远东报》只两年多时间,1909年应松毓……[详细]
|
白锡昌(1874~1953)字瑞启。回族。定县(今定州)城内回民街人。系白敬宇眼药创始人第15代后裔。眼药是他家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配药时都是他一人将各种原料配好,再交给工人制作。1926年,白敬宇眼药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1928年白锡昌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改革白敬宇药店,白锡昌为厂长,其子白泽民为总经理,将定县的白敬宇门市部改为总行,将“金羊”商标改为注册“鲸鱼”商标,聘请王恩普为顾问……[详细]
|
叶景葵(1874—1949),字揆初,别署卷庵,清仁和(今杭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光绪二十四年入通艺学堂,学习英文、数学,研求新知识,致力探究改革富强之道。中进士后,放弃入翰林之选,自愿赴长沙,入湖南巡抚赵尔巽幕下,掌理财政、商矿、教育三门文案。三十三年随赵尔巽至沈阳,任盛京部文案总办、奉天财政监理官,努力重振日俄战后凋敝的东北民生,因功荐升道员。同年,南下上海,加入浙江铁路公司为……[详细]
|
南次郎 (みなみ じろう1874.8.10—1955.12.5) ,日本陆军大将,骑兵出身,九一八事变时的陆军大臣。后历任关东军司令、朝鲜总督,东京审判的28个甲级战犯 之一。 这个家伙是个见风使舵的政治投机派,事事无主见却又能身居高位,是日本陆军官僚人才的典型。九一八后南次郎不但没有像金谷那样被编入预备役,反而坐上了关东军司令官的宝座,充分说明了他的“会混”。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详细]
|
刘淦(1874~1948)字介夫,亦作介福。陕西富平人。三原宏道学堂毕业,曾在同州府中学堂任教员。清宣统元年(1909)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任直隶州州判。辛亥革命后,各省设立临时议会,秦省(陕西)临时议会于1912年4月成立,刘自甘肃回陕,当选为秦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3年2月,陕西各地正式选出议员,第一届陕西省议会成立,刘任议长,组织议员到各地巡视调查,主持颁布实施多种议案,使民意有些伸张,在社……[详细]
|
胡若云(1874~1960年) 胡若云,又名德望,光明镇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秀才,次年去上海学习法语。26岁赴北京候试,27岁任京汉路学习站长。光绪二十八年考取保定大学,未及就读,随孙宝琦公使去法国为使馆学生。翌年秋,孙宝琦兼驻西班牙公使,胡奉派去西班牙使馆任翻译。3年后回国,在商部任部专司务。2年后为湖南补用同知。未及半年,奉派为驻澳大利亚使馆二等通译官,3年任满后调驻日……[详细]
|
马恕(1874-1957),字敬堂,原籍东乡,清代迁居和政龙泉,世代务农。光绪时入邑庠,因学业优异,多次受奖,为知州杨增新器重。后因家境贫寒,归乡设帐授课。民国初年由同窗张质生(时任宁夏护军使署幕府)推荐,到宁夏马鸿宾部掌理文案。随军10余年,深得马鸿宾敬重,后力请归乡。民国二十年(1931)冬,马鸿宾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恳请马恕再掌文案,“雷马”事变后坚辞归里。抗战时期推举为和政县临时参议会议长,……[详细]
|
张尔田(1874—1945),原名采田,字孟劬,号遁堪,又号许村樵人,杭县(今杭州)人。早年有文名,中过举人。曾任刑部主事、知事等职。辛亥革命后闲居。1914年清史馆成立,参加纂修,前后达七年。1915年曾应沈曾植邀请,参加编修《浙江通志》。1921年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学、光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中国史和文学教授。最后在燕京大学哈佛学社研究部工作。他著作丰富。1911年出版《……[详细]
|
黄明新(1874—1938年)又名泽文,龙颈镇石头礅人。国学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费到日本留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先后任四川奏升道、陕西洋县、兴平县知事,署理汉中道道尹,广东省官产处处长。清宣统三年选为国民政府众议会议员。民国9—14年(1920—1925年)任民国国务院高等顾问官。 ……[详细]
|
杨殿玉(1874~1936),又名杨择,字秉铨,号适士。清同治十三年十月九日(1874年11月17日),生于阳湖县(今常州武进)鸣凰镇坝头村。幼年好学,刻苦自励。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列入优禀生。光绪二十三年举人,被任为一等同知衔、云南候补知县。因见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意仕进,弃官回乡,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沪创办人滨泽社,并参与《民报》、《苏报》、《中华新报》的工作。中华民国建立后,任中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