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步凤藻(1874-1933),步凤鸣之五弟子,字章五,(别作彰五、章武),号翰青,自号杞人、林屋山人。自幼功读诗文,学业出众,参加童子试名冠诸生,后到信陵明道书院学习,受到师长的器重。光绪二十三年(1897)先拔贡,入国学,与祥符靳志(仲云)、孟津许鼎臣(石衡)并称为“中州三杰”。光绪二十九年他考中顺天府乡试弟十二名举人。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他应聘任北泮书局总纂督练处总文案、北洋军管学校文衡等职……[详细]
|
林骚(1874~1953年),字醒我,又名叔潜,晚年号半邨老人,生于同治十三年。父林霁,县廪生,素好书法,去世时林骚未满两岁,家道贫寒。林骚天赋聪慧,稍长,入二兄翀鹤塾馆读书。他曾患脖颈瘰病,抱病三年,依然手不停卷。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第一名秀才进泉州府学,试卷得“句有惊天”的批语。光绪二十八年中举人,光绪三十年与林翀鹤同科中进士,官府赠“同怀同榜登科”匾额,传为佳话。林骚中进士后,授镇……[详细]
|
邱炜羈(1874~1941年),原名德馨,字羈娱,号菽园,晚年自号星洲寓公,海澄县新垵(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父丧,赴新加坡得遗产百万余元,成为巨富。他无意仕途和经商,为人豪放,倜傥不羁,喜诗词,与国内许多著名文人学者及社会活动家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丘逢甲等都有交往,成为南洋华人文坛领袖。以诗文会友,先后创设丽泽社、乐群文社、道南文社,主持会吟社。光绪二十四年,独资……[详细]
|
僧盛慧(1874~1959年),又名隆泉,俗名王佳福。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生在福安坂中乡湖口村农家。读过几年私塾,学过裁缝。因从小茹素,不杀生,19岁便拜辞父母投入空门,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礼文明禅师为师。第二年得戒于振光和尚座下,学律三年,旋即遍参南北名山大刹,云游南洋诸岛,东渡海峡台湾,他通晓佛理,宏扬佛法,深受佛徒绅士推重。返回鼓山,担任首座监院,总揽全寺大事。民国24年(1935年……[详细]
|
郑朗川(1874年—1960年),漳城苍园街人。他少聪敏,好医学,读诸子百家书,兼习医学,凡医学经典名著,无不恭读。后到北斗新厝村设馆教书,兼执医务,及父死回家,继承新华东路长源药材行父业。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以济世为怀,因而求治者日众。后因诊务繁忙,无法兼顾药行,乃将药行转给别人经营,得以专心医务。朗川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对内、外、妇、儿、眼各科兼治,尤擅长内、妇科和眼科。凡经诊治,必详记……[详细]
|
王栋(1874~1948年) 王栋,字彬彦,江苏武进人。曾任闸北市政厅、闸北工巡捐分局、沪北工巡捐工程处工程员、科长、主任,并担任闸北慈善团会长、闸北保卫团团总、上海市总商会常务委员、闸北商业公会副会长等职。王在清末民初与绅商沈联芳、钱贵三等发起抵制租界扩张自辟闸北商埠。在商埠初创期间,境内尚属大片农田地区,河沟纵横。王在工程处任职期间,通过多方集资,兴筑道路73条,为闸……[详细]
|
林质兰(1874—1922),女,字西园,澄海县澄城镇信宁村人。出生于上海,后返原籍。黄嫫妽(1877一194 3),女,字清芬,澄海县澄城镇城东人,为人豪爽。林、黄两人为妯娌,时痛国事衰沉,常怀维新救国殷望,决意兴办女校,提高妇女觉悟,促进妇女解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林质兰和黄嫫妽随夫侯周臣、侯乙符往广州求学,考入两广女子师范学堂,开澄海妇女外出游学之先声。质兰工国文、日语、数学,毕业……[详细]
|
陈继舜(1874~1931),字虞卿,1929年曾任10里团总,人称陈大帅,蒋渠村人。他身材高大,面色黑红,威猛而淳厚,赶牲口出身,有大刀一口,重120斤,常年持刀练武,身手不凡,性刚直,但平易近人,常劝诲村邻青年应勤劳,勿游闲,对赌徒和吸食-者深恶痛绝。 民国2年(1913年)3月下旬,时值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地方治安混乱,兵、匪蜂起,各界建立民团,陈继舜任蒋渠、北苏村民勇局长,视……[详细]
|
马耀群(1874—1930),祖籍陕西山阳县漫川关,清初移居本县蒿岔峪口村。清末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致力于推翻满清的斗争。同盟会在西北的领导人井勿幕委派他在潼关发展同盟会员,组织和扩充革命队伍。他同师之敬等人以组织戏班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他收容地方“刀客”,配合徐国祯潼关复汉军在宣统三年(1911)九月十一日黎明率部直逼县城,经过激战,清兵溃败,通商道瑞清逃匿,潼关协副将桂和被俘,一度光……[详细]
|
时经训(1874~1919),字志畲,河南省通许县时庄(后迁至县城东街)人。著名教育家。时经训自幼读书,天资聪慧敏捷。一生博览群书,但却不受其绳束,奇思伟论,令人悦服。清光绪二十三(1897)拔贡。1906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师范馆,在京任中书科中书、邮传部主事等职。回河南开封后,任开封府中学堂监督、河南省立第二师范学堂监督。1912任河南省高等学堂监督。10月,被河南临时教育学会选为会长。1918年……[详细]
|
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徐碟姑,佛教优婆夷(俗称菜姑),法名宏智。晋江池店华洲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其父徐克笑,母吴氏,均为茹素奉佛的佛教徒。碟姑自幼受家庭影响,笃信佛教。及长,嫁与仓头乡曾家为媳。因受翁姑-,长住娘家。时清濛乡有一菜姑林严智与她为同道善友。林严智荐引碟姑入泉州释迦寺皈依三宝,披发出家,法名宏智。宏智出家后,协助善友重建小乌石山宿燕寺。宣统三年(1911年),往南安小雪峰……[详细]
|
商衍鎏(1874~1962),字藻亭,号又章、冕臣、康乐老人。广州番禺人。自幼在广州莲花巷玉莲园读书,14 岁就读于章兰谷和章国珍。这时广州府立羊城书院考选正外课生,给以生活补贴,他应试入选。后又转到越华书院、应元书院学习,得到叶衍兰、吴道鎔的教导,学业大有长进。光绪十六年(1890),参加童试,得第十名,其兄衍瀛则名列榜首。4 年后,兄弟二人参加乡试,同时中举,禺山双凤,传为佳话。光绪三十年为最……[详细]
|
袭选廉(1874—1947),字心让,号问泉,回族,泸州小市人。少年聪敏,刻苦读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考试,补为廪生。1907年,龚赴日本留学,入东洋大学学习法政,后加入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为振兴民族文化,1908年,龚选廉等30余名留日回族学生在东京组织“留东清真教育会”,创办《醒回篇》杂志,以期唤起全国回族人民,振兴民族文化,团结全国各民族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而共同奋斗。1……[详细]
|
朱起凤(1874—1948),字丹九,海宁袁花人。出身书香门第,聪明过人,13岁能即席吟咏,15岁应童子试人选。17岁拜海盐名儒徐麟石为师,第二年补廪生。历任硖石米业学堂和国学专修馆教员、硖石图书馆馆长。1911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南京光复后,铁道专家徐骝良组织抢修铁路的铁道大队,随革命军北上,起凤任大队秘书。后任津浦铁路南局秘书。二次革命失败后,回乡潜心著述。后应聘为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特……[详细]
|
会泉(1874~1943年),俗姓张,名侃,法名明性,字会泉,号印月,又号华藏,晚年自称莲生老人。生于同安县在坊里小西门。7岁丧父,随其母迁居厦门。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虎溪岩寺依善温老和尚剃度为僧。翌年,赴漳州南山寺,在佛化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后至江南诸名刹,参谒印光、谛闲、寄禅、通智、月霞诸高僧闻法听经。学成之后回闽,在南安小雪峰寺得喜宗上人传授法卷,成为临济宗的法脉传人。先后在厦门南普陀寺……[详细]
|
王子余(1874—1944),名世裕,晚年自号聻庐老人,绍兴人。父庸吾与周恩来祖父周殿魁同在江苏淮阴为官,结成儿女亲家。清光绪二十年(1894),子余在绍兴城内火珠巷板桥头与周殿魁女桂珍(1873—1912)结婚。自幼受业于世交、明末朱氏后裔宗稷辰,中过秀才。光绪二十八年,出任会稽县学堂督办,在仓桥街开设万卷书楼,印刷与销售进步书刊。次年参与组织越郡公学,资助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校。同年七月创办绍兴……[详细]
|
王钟声(1874—1911),名熙普,上虞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赴德留学,回国后曾任广西法政学堂监督及洋务局总办。二十九年,参与组织中国新剧剧团春阳社,编演进步话剧。有《仇情记》、《秋瑾》、《爱海波》、《张文祥刺马》等剧。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光复上海。年底,北上天津编演《官场现形记》、《宦海潮》等剧,又“谋运动军界,以为内应”,事泄,被清政府逮捕遇害。……[详细]
|
罗庶丹(1874~1932)罗庶丹,原名煅,字树棠,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生于善化县望城坡(今属长沙市岳麓区)。后迁居排山,以地名自号,人称排山先生。他通经史,工诗文,光绪二十一年(1895)录为生员,二十八年中举人。时清廷废科举,乃佐其师夏同徘创办广东法政学堂,主-律政治学。因痛清室之衰颓,萌救国之志,秘密参加同盟会活动,曾参与黄花岗之役,几罹于难。民国成立,助广东都督胡汉民司民政。191……[详细]
|
李怀霜(1874~1950)李怀霜,原名李葭荣,字蒹浦,号装愁庵,后改名怀霜,晚年自号不知老翁,广东信宜人。出生于江西南昌。其家世代书香,父亲李逢臣在江西历任南城、峡江县丞。李怀霜幼年禀承家教,尤长于诗文。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式举人第三名。中举之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加入著名文学团体“南社”,写了章回小说《灸蛾灯》等作品。他与晚清著名作家吴趼人(笔名“我佛山人”)交往甚密。吴趼人揭露封建社会……[详细]
|
马锦春(1874~1939),字贡芳。镇江人。辛亥革命将领。父亲马益三,曾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幼年从举人鲍恩暄读书,后曾任镇江府中学堂教习。20多岁弃文习武,先后入南京武备学堂、炮兵学堂,期间结识倪映典、熊成基等革命志士。后又到日本学习并参加同盟会。回国后,任广东新军第二标第二营管带,在第一标标统赵声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参加了宣统二年(1910年)和宣统三年的两次广州起义。曾被捕入狱,经革命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