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谷钟秀(1874~1949)字九峰。定县(今定州)东马家寨村人。早年赴保定莲池书院读书,后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系。在日本时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毕业回国后任直隶高等师范教员,后任直隶巡抚署秘书。是年,谷钟秀与王振尧等将定武书院改为中学堂,为定州第一所中学。辛亥革命时被推举为直隶省代表,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曾组……[详细]
|
李景星(1874—1939) 字紫垣,号阳平。世居宝鸡县阳平镇西街集贤村。宣统二年(1910)因水灾迁居红房村。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以廪生肄业于陕西高等学堂。历任本县高等学堂堂长、凤邠师范学校教员、宝鸡县议会议长、宝鸡县财政局正绅、陕西省议会后补议员、省公署谘议、省立第二中学教员等职。因捐资兴学,获民国教育部三等嘉奖章一枚,获省“功在桑梓”奖章一枚。民国18年(1929),奇旱致荒……[详细]
|
张新(1874~1916年),字瑛如,吕巷镇人。父母早丧,迁家廊下,致力于学问。画学南田,书法宗板桥,动、植物等科学则崇尚实践,于水彩、铅漆及油画、篆刻等均能极其工致。其作品,曾于巴拿马各赛会上展出。清宣统三年(1911年),迁返吕巷,时沈叔眉筹建养中学校,他竭力赞助。并说:“虹桥有座庙,巫祝蛊惑人心,以至乡里人得病不求医,如此陋俗不废,兴学又有何用?”于是就在这座庙里创设浚蒙小学。自任校长,驱散……[详细]
|
周子和(1874-1926),字永宽,福州南屹镇芝田村人,号郇人山道者。清末民初福州虎拳的代表人物,日本上地流空手道的师祖。周子和从小嗜武,天性聪颖,勤奋好学。先后拜鹤拳名师郑友度、虎拳宗师李昭北为师,习练鹤拳、虎拳及十八般武艺。后周父得知有柯细悌者身怀绝技,遂请到家中,让周子和再拜柯细俤为师。周子和原本功底扎实,又得名师指教,日夜刻苦练功,诸般武艺日益精进。他擅长的武艺很多,但以鹤拳为精、虎拳为……[详细]
|
李肯堂(1874~1927年),字可亭,河南省洛阳县人。清末秀才。戊戌变法时,曾致书康有为支持变法;武昌起义爆发后,响应辛亥革命参加了张钫领导的东征军。袁世凯0辛亥革命果实后,李肯堂认为:“欲社会治非施以切合世界潮流之新型教育,别无其他良策。”于是,自筹经费,创建新型高级小学,自任校长,教育质量闻名遐迩。民国7年(1918年),河南省教育厅委任李肯堂为洛阳县办学所(今称教育局)所长,兼洛阳县古物保……[详细]
|
邓树南(1874—1925年),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人。幼时家境清贫,早年便离乡到印度尼西亚谋生,当过炊事员、工人和店员。经过10余年的勤奋努力,在朋友的支持和合作下自立门户,创办“志成公司”,任经理。由于经营得法,业务有所发展,在印尼侨界享有声誉。清末,孙中山在南洋各地宣传反清各民,邓树南深受影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带头剪辫子,捐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12年民国建立后,应临时政府特邀,邓……[详细]
|
余光凝(1874—1945),字炳心,又字炳星、病心,遂安东亭(今淳安东亭乡)人。父余西园,原以农为业,后参加洪秀全的太平军,任文书。太平军失败,回乡务农。光凝幼年因家贫失学,在家放牛,路过私塾,常伫立馆外,听馆内读书,居然能熟记背诵。塾师见其聪颖,免费收为学生,并送至严州双峰书院学习。后考中秀才,又补廪生,并到严州六睦学堂就读。光绪三十二年(1905),被选送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是本县第一个留……[详细]
|
毕宁清(1874—1925) 字荣九。博山县西寨村(今属淄博市博山区)人。山东内画壶艺术的奠基人。9岁起随其伯父、当地著名画师毕云亭学习书画,2年后毕云亭去世,毕字清即与其兄离家到禹城以画谋生。后为当时山东巡抚张曜所赏识,毕宁清被邀为幕宾;曾为张曜画贡品《玉带河图》,颇称其意。后经张曜保荐,朝廷授毕宁清七品蓝翎顶带,名噪乡里。1890年(光绪十六年),毕宁清从赴京城经商的王凤诰处,获得北京内画名……[详细]
|
宋以梅(1874~1933),字伯芳,是江城乡六新村公所龙湾坪村人。幼读诗书,聪颖好学。光绪二十年(1894)他应廉州府考取廪生。宣统元年(1909)拨贡,钦授东三省盐知。孙中山革命之声兴起后,以梅东渡日本,进宏文书院攻读化学科,时与胡汉民、邹鲁诸先生结纳聚集同志创八属学会,并加入了同盟会。学成回国后,民国初年(1912),被任广东省东莞平柜(征税机构),并被推举为省参议会议员、国会议员。同年12……[详细]
|
何柳堂(1874~1933),原名何与香,号柳堂,广州番禺人。他生于音乐世家,幼年时在祖父何博众的教育指导下,学会演奏琵琶。何柳堂从小喜欢学习武艺,曾到国术馆习武,骑射均很精通。光绪二十年(1894),在广州以背靶而射连中七箭考取了武秀才。辛亥革命后,何柳堂在香港“琳琅幻境”音乐部当音乐员,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与粤剧研究。后来在“钟声慈善社”任广东音乐与粤剧教师。跟他学艺的社员后来成为著名作曲家或演……[详细]
|
陈嘉会(1874~1945),字宏斋,号凤光,湘阴县界头铺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与黄兴交笃,加入华兴会,后转为同盟会。归国后热衷于“教育救国”,在长沙首创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并任中路师范学堂教务长。三十二年去北京任法政学堂提调,暗中与黄兴联系,发展革命力量,参加南北议和。孙中山当选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他任陆军部军法局局长。民国1年任南京留守府秘书长,并当选为国会议员……[详细]
|
袁履登(1874—1954),原名贤安,改名礼敦,字履登,以字行,鄞县人。早年就读宁波斐迪中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斐迪中学教务长,兼开明讲堂牧师及省立四中、益知中学英语教员。曾被宁波知府聘为外交顾问,协助办理“教案”,交涉收回宁波江北岸警察权。宁波光复后,任宁波军政分府外交次长兼交通次长,创办《方闻报》。1913年应聘任汉粤川铁路督办公署译员,半年后赴沪任商务印书馆……[详细]
|
文经纬(1874~1913)文经纬,字晋藩,长沙县白若铺(今属望城县)人,清同治十三年生。父寓谷,课子甚严。文经纬不屑于业科举制艺,少从钱维骥、周震鳞习新学。光绪三十年(1904),他人宁乡师范学堂,次年受谭延闺聘为中路师范学堂监学。同年秋留学日本,入警察科,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1),他由日本毕业归国,在家乡创办小学堂。三年,保路风潮勃起,革命形势日趋成熟。他先后参与创办铁路协会、体……[详细]
|
张载阳(1874—1945),字春曦,号暄初,新昌诚爱乡(今梅渚镇)张家店村人。幼年随父业农。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入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后,历任浙江常备军步队哨官、旗官、队官,新军第三营管带,八十四标标统等职。辛亥革命光复杭州时,驻守镇海,率军响应,被提升为四十二协协统。1912年,任浙军第25师50旅旅长兼杭州警备司令,浙江省禁烟局局长。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兼浙江省城卫戍司令。1……[详细]
|
孔祥桐(1874—1922)字润生。曲阜县(今曲阜市)城内考棚街人。他深受戊戌变法影响,主张维新应以教育为始基,教育必须注重物质学科。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 ,应孔祥霖之邀,赴日本考察学务实业。回国后,尽焚旧存文稿,一意研求新学,崇尚实业救国。不久,考入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再次赴日本攻读理化学科。回国后,目睹中国既贫且弱,深感兴办实业,必须教育先行,便致力山东的教育改造与建设。先后任齐……[详细]
|
梁龙腾(1874—1944) 号云溪,沙溪坎溪村人。从小博览群书,关心时事,得知孙中山提倡革命拟追随,但碍于父亲反对,无法实现。父亲去世后,闻悉孙中山在南洋宣传革命,便毅然前往。初到南洋,人生地疏,无法与革命党联络,直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8月新加坡《中兴日报》创刊,才知是革命党创办,被任命为。通过《中兴日报》与新加坡保皇派喉舌《南洋总汇报》展开论战,使保皇思想在南洋遭到挫败,在伦敦、巴黎、……[详细]
|
唐拾义(1874年~1939年),原名振之,字拾义,南边白坭 村人。父于芦苞镇经营商业。唐年青时在广州博济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攻读西医,学业成绩出众,毕业后曾在芦苞镇行医。民国元年(1912年)起在广州华林街开设诊所,专治哮喘症,并自制久咳丸、发冷丸等成药销售。他十分注重宣传,不惜耗资在报上及十字马路口墙壁上刊登大幅广告,致名声远扬,药丸销量日增。遂迁至广州下九路扩展诊所,与从德国留学归来获……[详细]
|
严伯玉(1874~1942年)严伯玉,小名阿障,字璩,闽侯县阳岐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上岐村)人。严伯玉少时,随父亲严复的同学罗稷臣到英国,为大使馆随员,同时在剑桥、伦敦等几个大学选课进修,回国后以“精通洋务”受到清廷重用,先后当过广东电政监督、驻法参赞,还奉命视察越南,著有《越南视察报告》。宣统元年(1909年),被擢为二品卿衔的福建财政正监理官。民国成立后,历任长芦盐运使、财政部参事、公债司司长……[详细]
|
爱新觉罗·溥伦(1874年11月10日—1927年1月21日),字彝庵,爱新觉罗氏,隶属满洲镶红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五世孙,成哲亲王爱新觉罗·永瑆玄孙,贝勒爱新觉罗·载治第四子。过继给道光帝长子隐志郡王爱新觉罗·奕纬为嗣孙,袭封“贝子”爵位,时称“伦贝子”。1904年3月4日,贝子溥伦率清帝国代表团离京出席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在回国后受到重用,任资政院总裁、农工商大臣,是宣统年间皇族内阁重……[详细]
|
杜锡珪(1874~1933年)字慎臣、慎丞,闽县人,家住道山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毕业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派赴英国见习海军。回国后历任“汉圻”快艇驾驶、三副、二副、大副和-大副,“辰字”鱼雷艇哨官,代理“建安”兵船管带、海-卫队管带、“江贞”舰舰长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攻打革命军的长江战役。在辛亥革命,武昌战斗中,倾向革命。率舰随队在九江举义,组成海陆军联合参加援皖、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