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方豪(1894-1955),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生联合会及其后的全国学生联合会的首任主席,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领袖之一。1919年,《巴黎和约》签订后,其秘密联络一部分北大同学,发动了以“内除-、外抗强权”为口号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同年5月中旬,同天津学联会代表杨兴亚、上海学联会代表何葆仁,见孙中山先生于其上海寓所。后又会同天津学联会总代表杨兴亚、上海学联会总代表何葆仁同赴广州,……[详细]
|
林美南(1909~1955年),笔名缪南,本县东园镇东桥园村人。林美南两岁丧父,家庭贫困。1924年得姑母资助,先后在五经富教会办的小学和道济中学读书。1927年初,考进揭阳榕江中学。1928年起,他开始读《新青年》、《语丝》和北新书店、创造出版社的书刊,接受了许多新思想。1929年初在揭阳榕江中学毕业后,考进汕头道路工程专门学校。1930年至1933年,林美南先后在揭阳县朱竹坑、棉湖、阳夏、澄海……[详细]
|
金慰农(1882~1955),原名猷澍,晚号眇翁,休宁徽光乡瓯山人。爱国民主人士。金慰农17 岁中秀才,次年进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学习,与吴樾等爱国志士相识,加入军国民教育会,创办《直隶白话报》,宣传推翻满清政府,为准备暗杀清廷-,曾与马鸿亮、杨积厚去东北买武器,密谋起事,未成。改往东北速成武备学堂任教,担任化学教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金慰农转赴美国留学,先入阿迈士高中、渥士特工业大学攻读……[详细]
|
凯丰(1906年-1955年),原名何克全,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在遵义会议上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性之后,凯丰一直坚定地拥护毛泽东的领导。凯丰曾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等职务。早年生活1906年2月,生于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三角池村。1925年夏,凯丰在萍乡中学毕业,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在此期间,他经常阅读《语丝》《莽原》等进步书……[详细]
|
石文华(1889—1955年),字荣五。本县喜峰口城里人,其父石云峰,清同治年间武举,未出任官职,靠经商治家。 石文华兄弟五人,其排行第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岁的石文华离开家塾,带着四弟和乡里一些少年同学到迁安县城高等小学堂去求新学,与杨秀峰等同班。他学习成绩优异,又有号召力,为班级学长。毕业后,石文华被学校保送到天津农职中学就读。 民国4年(1915年),……[详细]
|
王兆松(1875~1955) 著名侨领、企业家。1875年生于清澜镇义门村一个贫苦渔民家庭,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三。他生下四男五女,全家都出洋。父亲王才冠是个老渔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贫如洗。年仅十三岁的王兆松在乡亲的携领下,到南洋谋生,初时在沙捞越琼侨张锦兴店中当学徒,继而到马来亚莪洲浮罗吉胆埠操“作海”业,以捞虾为生。后在吉隆坡“典目公司”推销冰块,同时买来一辆汽车经营冰鱼运销业,他的勤劳和……[详细]
|
张志德,1924年生于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山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张志德入当地的一所私塾念书。可是,仅一年时间,他不得不放下书本,拿起放羊鞭,做了羊倌。他非常喜欢上学,就这样丢下书本,他不甘心。于是,几经努力,后来又断断续续念了两年,终于在他16岁时有幸进入镇中心小学补习班学习。生活的煎熬,时世的艰辛,造就了张志德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毅力和意志。补习一年,学校破例将他插入五年级学习。两……[详细]
|
王一山(1884~1955)原名治馨。陕西旬阳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三十三年(1907)毕业后考入陕西陆军中学堂。宣统二年(1910),已加入中国同盟会的陆小同学钱鼎,由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回陕,在军界发展同盟会会员,遂介绍王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王在陆军中学堂的学生和新军中积极宣传同盟会的革命主张,又与同盟会员中的骨干人物师子敬、焦子静、茹欲立等交往密切,共同进行反清……[详细]
|
原树贤(1911~1955)字德斋。陕西蒲城人。1927年秋在白水读完高小,考入西安成德中学。时值冯玉祥部在陕西“清党”-,成德中学的革命教师被辞退,并改校名为西安中山中学。同年冬原因参加市学联组织的“非基”运动,被反动当局拘押,后经保释出狱,但学校人员已经四散,学生自治会也被明令取消了。这段经历使他对国民党的面目有了较深的认识。1929年冬原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一年。1931年8月考入天津河北省……[详细]
|
袁克定(1878-1955年),字云台,别号慧能居士,河南项城人,袁世凯长子,原配于氏所生。辛亥革命爆发后,拉拢汪精卫。后鼓吹帝制,帮助其父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去世后,袁克定迁居天津隐居。曾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1955年袁克定在张伯驹家中去世,时年77岁。袁克定是军事家、政治家,北洋政府首领,袁世凯的长子,原配于氏所生。 幼年随袁世凯历任各地,清末,荫候补道员,后升任农工商部参议、右丞。辛亥革命爆发……[详细]
|
程演生(1888~1955),谱名存材,字源铨,又字总特,别号天柱外史、寂寞程生。怀宁平山程家大屋(今石牌镇牛行村)人。程演生于宣统初年肄业于安徽高等学堂,后留学英、法、日等国,获法国考古研究院博士,并任该院研究员。回国后,先后在杭州华严大学、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安徽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在北大任教期间,参加新文化运动,与沈尹默、-、王星拱等共同组织大学俱乐部,还参与《新青年》杂志。“五四”运动中,积……[详细]
|
邹永成(1882-1955),字器之,湖南新化人。1882年农历10月初10日,邹永成出生于新化县(今属隆回县)永固乡罗洪村一个封建家庭。曾祖父邹汉勋是一个汉学大家,随曾国藩去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在庐州与江忠源一同被太平军杀了。清帝念其功劳,赐“云骑都尉”世职。祖父邹书田,父亲邹代铸,就凭这一点余荫,一生无所,虽无大善,亦无大恶。而邹永成的伯父邹代钧,叔父邹代藩,却都是参加戊戌政变的维新分子,在清……[详细]
|
韩夏存(1921~1955)又名韩晋、韩阳晋,化名唐磊、胡友儒。陕西礼泉人。1936年1月考入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简师班。西师是当时西安有名的进步学校之一,又是中共地下组织领导西安-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样的政治环境熏陶下,韩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懂得了救亡图存的道理,积极参加到-之中,于西安事变后不久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1月,韩被选送到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举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后曾……[详细]
|
李有源(1903-1955)农民歌手。陕西葭州(今陕西佳县)人,出身贫农家庭无力读书。13岁时在外婆所住村庄的冬书房学过《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此后,利用去县城挑粪的机会,到县立高等小学听课,并主动给学校烧水、扫院、筛炉灰,取得旁听。演唱的民歌、唱秧歌,深得教师喜爱。壮年时因家中生活艰难,以放羊维持生计。直到家乡“闹红”,他和穷苦兄弟才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因此,他打心眼里感激中国共产党,感激……[详细]
|
黄桂南(1891~1955),原名黄俊胜,号克诚。壮族。林逢乡平洪村江洞屯人。少年时在本乡读私塾,后到区立智育小学就读。1926年秋进恩隆县农-动讲习所学习。192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12日,恩隆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被选为经济委员,红七军北上后,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曾先后在中共果德区委、向都区委、那马区委、东兰区委、万岗区委、都安区委任区委委员。1934年12月,与陆浩仁、黄绍谦等1……[详细]
|
唐梅村(1892-1955)唐梅村,名谨,号余园,新田铺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江西高等法政学堂毕业。他学识渊博,爱好广泛,擅长文学。民国ll年(1922)至16年(1927),在邵阳县城爱莲女师、县立师范等校任教时,参加国民党。15年(1926),唐生智在湖南响应北伐,邵阳建立革命政权,中国国民党邵阳县党部及中国共产党邵阳县委会都公开成立,梅村被推选为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并主编党报,同共产……[详细]
|
朱早观(1903—1955) 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办公厅副主任。 湖南省凤凰县人,苗族,1903年生于凤凰县沱江镇。在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15岁只身奔赴黔、滇,参加护国、0运动,曾入贵州讲武堂,游历越南等地。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他由云南经越南、香港到广州投身国民革命,加入国民党,并在粤军第二师任参谋,在湘西巡防军任少校军官。1922年赴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与彭……[详细]
|
李永利 (1884年-1955年),京剧武净。祖籍河北省雄县,为满族正黄旗人。自幼酷爱戏曲,曾充任临时的武戏演员。25岁时与15岁的孙炳财结婚,生有六子二女。长子、长女及五子夭折。万春名为长子实为次子,下面依次为李桐春、李庆春、李圜春;次女李慧英排行为四,为武旦李金鸿前室。民国20年创办“永春社”,由长子李万春挑头牌,演出于京津等地。1955年李永利病故大吉巷寓所,享年71岁。其父以做豆腐、打草鞋……[详细]
|
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陈炜谟(1906——1955),泸县云锦镇余家沟人。出身在一个破落的封建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天资聪慧,记忆力过人。早年在泸县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并对新文学和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陈炜谟是文学刊物《浅草》、《沉钟》的主要作者,又是《浅草》的主编之一。他在两个刊物上发表有短篇小说、论文、译著、介绍和长诗等作品……[详细]
|
宁济仲(1870~1955),名相臣,济仲是其字,宁强县大安宁家湾人,出身农家,清末生员,奋学欲登科第,因“燕子砭教案”发,罚宁停考5年而未就。开办新学后,蒙亲友资助,赴西安考入省立优级师范,民国元年(1912)毕业回县。次年,受聘为宁羌县高等小学校长。由此,开始教育生涯,成为本县受过专门师范教育的第一位教师。 在任校长期间,兼课教学,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竭力尽命,逐渐博得社会的赞誉和敬仰。……[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