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公元195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95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更新时间:2023-12-30

41、邓尔雅 (18831954)
  邓尔雅(1883~1954)邓尔雅,原名溥霖,字宠恩,号季雨,别号尔雅、万岁,原籍东莞。清光绪九年(1883),邓生于北京,排行第四。其父邓蓉镜,清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二甲翰林编修,任江西督粮道、三署江西按察使司,诰授一品荣禄大夫,后掌教广雅书院。尔雅自幼从父在江西等地读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读广雅书院,喜爱丹青、篆刻。稍长见黄牧甫所刻方印,深为佩服,于是专心攻习,历久不懈,且兼攻文……[详细]
42、冯超然 三吴一冯(18821954)
  冯超然 ,(1882~1954),名回,号涤舸,别号嵩山居士,晚号慎得。原籍江苏常州。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嵩山路,署其居室为“嵩山草堂”。自童年始酷爱绘画,十三、四岁卖画已有所收。早年精仕女,以唐寅、仇英为法,笔墨醇雅;晚年专攻山水,饶有文徵明秀逸之气。好吟咏,工行草篆隶,均骨力神韵并具。 偶刻印;好交友,与吴昌硕、吴湖帆、顾鹤逸、陆廉夫多往还 。对己作颇自矜贵,三、四十年代,与吴湖帆、吴待秋……[详细]
43、余云岫 (18791954)
  余云岫(1879~1954),字岩,号百之。浙江镇海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读于浔溪公学,光绪三十一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体育会肄业,后转学大阪医科大学。民国5年(1916年)毕业后回国,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翌年在沪自行开业行医。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东南医学院校董会副主席、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医师公会第一……[详细]
44、江加走 (18711954)
  江加走(1871~1954年),字长清,泉州北郊花园头村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九月生。父亲江金榜是民间雕刻粉彩神像的艺人。江加走和其兄江凹少年时读过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在家,边种田,边向父亲学艺。他专攻木偶头坯雕刻,兄长专事头坯粉彩工艺。民国9年(1920年),江凹病逝,江加走兼木偶头粉彩。他刻苦练习,又常到泉州涂门街周冕号向雕刻木偶的老艺师请教,技艺日益提高。同年春末夏初,有个掌中木偶戏(……[详细]
45、丁惟汾 (18741954)
  丁惟汾(1874—1954)字鼎丞、鼎臣。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丁家官庄人。国民党元老。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入保定师范。毕业后,以优等成绩考取留日官费生,入明治大学法学系学习。1905年10月21日加入同盟会,为首批会员。次年成为山东分会主盟人,并与蒋衍升创办《晨钟》周刊,揭露清廷腐败,宣传革命思想。1907年春回国,先后任山东政法专门学校教师、校长,秘密发展同盟会员。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详细]
46、刘安堂 (19121954)
  刘安堂(1912~1954)刘安堂,男,1912年出生在本县金鼎区马莲沟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时因生活所迫在家放羊、干零活。青年时,父亲不顾家庭困难,送他到金鼎山上小学。当时,共产党员刘约三在金鼎小学当教师。在他的启发教育和指导下,刘安堂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并做了些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33年11月,刘安堂听到保安游击队在吴堡川活动,便毅然辞别父母,跑到李家砭参加游击队。1934年7月,经刘景范、张……[详细]
47、李应林 (18921954)
  李应林(1892~1954)李应林,别号笑庵,广东南海石湾镇(今佛山市石湾区)人。3岁丧父,由母亲及兄长教养。早年就读于澳门“蒙学书塾”,后入广州岭南学堂为工读生。在学期间,读书、打球都有一股牛劲,同学称他“牛林”。民国3年(1914)中学毕业后,任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助理干事。民国6年赴美入奥柏林大学半工半读。民国10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返国后任青年会学生部主任干事,继兼任社会服务部工作……[详细]
48、许元桢 (18871954)
   女子教育工作者  许元桢,闽清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未满15岁就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基督教创办的福州女子学校。她阅读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邹容所著《图存篇》,大为感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同年11月福州光复。福建同盟会领导机关发起组织福建北伐学生队,许元桢动员30多位女同学踊跃报名。经挑选,她与陈文彬、刘珠英等3人和26名闽清男队员一起参加学生军。队伍抵南京,受到临时大总统……[详细]
49、张敬忠 (19111954)
  张敬忠(1911~1954),原名张道安,字恕之,武陟县小原村人。中华民国时期,曾任国民党武陟县长、新乡行署督察专员,在职长达10年之久。张,9岁时能写诗文,14岁曾参加“五卅”反帝-运动。15岁,考人省立第二商业学校。1927年参加国民党,任区党部委员,并在学校组织学生自治会和“不与缠足女人结婚会”,参加捣毁神庙和天主堂的破除迷信活动。1929年中学毕业后,考人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党务训练班,结业时……[详细]
50、张楚善 (19211954)
  张楚善(1721~1954),两市塘人。家贫,少时靠挑卖井水、黄泥度日。张身材魁梧,腰圆膀粗,力气过人,吃苦耐劳,且性豪爽,乐于助人。1952年县贸易公司招为仓库保管员,家距仓库不逾百米,坚持在食堂就餐,在仓库守夜。空闲时常给食堂挑水。初嫌桶小,每次挑双担;后要求领导制特大水桶一担,供其专用。装卸货物时,一人当数人用,一桶桶煤油,一件件棉纱,重200余公斤,卸车、堆码,常一人手抱肩负,见者无不惊叹……[详细]
51、楚昌龄 (18841954)
  楚昌龄(1884~1954)字锡九。蠡县北高晃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被清政府拔为贡生,去京师国子监学习。翌年,清政府在保定创办直隶农业专科学校,广招天下举人才子应试,在1500名考生中,他考取第一名。在校攻读6年,潜心钻研学业,尤对农、林业造诣深邃,著有《蚕桑栽培新说》、《蚕桑学》等书。宣统三年(1911)毕业时,学校赐予“农科举人”,被清政府优先录用为候……[详细]
52、吴传玉 (19281954)
  吴传玉(1928、8~1954、10),祖籍龙溪县角美镇流传村。1928年8月诞生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沙拉特加镇一家华侨家中。7岁进入镇小学,小学毕业后到省府实龙市就读中学。他自幼酷爱游泳,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学时,参加了华人组织的“国光”游泳队。1944年,吴传玉参加中爪哇华侨组织的游泳比赛,以优良成绩,将赫赫有名的荷兰游泳名将远远抛在后面,夺得此次比赛冠军,从而震动了印尼泳坛。1948年,吴……[详细]
53、筱兰英 (18781954)
  筱兰英(1878-1954),本名姚佩兰。祖籍河北香河,生于天津。6岁入天津宁家班(坤班)学艺。按坤班惯例,不分行当,生、旦、净、丑各行角色,都由女演员扮演。所以筱兰英开蒙虽为正工老生,可是除了旦角及红生戏外,无论老生、小生、武生甚至花脸,无不兼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唱老生没有“雌音”,唱花脸能有“炸音”。13岁拜申曲艺人王兰英为师学习旦角,经常流动演出于江、浙、沪一带。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参加“绿……[详细]
54、伍薏农 (18901954)
  伍薏农(1890~1954)伍薏农,字善馄,浏阳县丰裕山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其父是县北卓然高小创办人。伍薏农从小随父就读,后考人旅鄂公费湖南中学,三十四年考入南京南洋方言学堂英语科。毕业后于1913年在长沙同文学校任教,曾与戏剧家欧阳予倩同办教育新剧团。1916年在北平英文日报任职,后任《民福报》总。1919年,他参加外交官领事考试及格,被派为驻英公使馆随员,同时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书,并……[详细]
55、袁开 (19001954)
  袁开(1900—1954) 亦名社开,古镇海洲村人。8岁起入读乡间私塾5年,通四书五经,后读海洲乡立小学至毕业。民国5年(1916)考入德国人开办的广州中德中学。1919年,国内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四”-,目睹中国国弱民贫受列强欺凌之现状,受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口号激励,立下“农业救国”宏愿。1920年,乘船赴德,先在德国里革尼治城入读农业专科学校,继而在北勒斯留大学攻读农科至毕业,再深造饲料学……[详细]
56、韦景光 (19181954)
   韦景光 (1918—1954) 下坳光隆村人。出生于自耕农家庭,自幼养成勤奋倔强的性格。1932年,韦进河池县城读书,受进步教师影响,开始阅读进步书刊。1934年春入河池简易师范学习,在学期间,他先后组织全校同学打倒了侵吞公款和学生津贴费的两位校长。抗日战争时, 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讲演,号召民众抗日救国。1939年7月,韦景光抱着寻求真理的欲望考进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 在学期间, 结识了中共地……[详细]
57、张闾珣 (19181954)
  张闾珣,张学良长子,母亲于凤至,1918年出生,1933年张学良下野出国考察,闾瑛、闾珣和闾玗也一同前往。在英国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的空袭,导致张闾珣的精神出现严重的问题,1954年逝世,年仅37岁。张闾珣,张学良长子,母亲于凤至。从小聪明而又淘气,深得爷爷张作霖的喜欢。有一次,闾珣悄悄跟在张作霖身后,张作霖到哪,他跟到哪。后来被张作霖发现,揪住鼻子,问:“你不去玩,跟着我干吗?”闾珣认真地说:“……[详细]
58、胡知非 (18801954)
  胡知非(1880—1954) 男,编导。字浩然,号老板桶,上海市人。私塾就读8年,进南货店当学徒,后到商务印书馆做排字工。因喜爱文明戏而改行从艺,在京、津一带演出,返沪后从事方言话剧。30年代后期文明戏衰落,转入申曲界,任幕表戏编导。1939年7月,为在大中华剧场演出的以施银花、屠杏花领衔的女子越剧团编导《雷雨》一剧,开了女子越剧表演时装戏的先河。40年代初,投身越剧界,在姚水娟戏班任编导,直至……[详细]
59、冯菊坡 (18991954)
  冯菊坡(1899~1954)冯菊坡,广东顺德人。民国8年(1919),就读于广州慕藜英语学校。民国10年初,加入广-会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是年秋,冯以中共广东支部机关报《广东群报》代表名义,与王寒烬一起,由广东中共组织派遣到苏联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接见。翌年6月,陈炯明部发动武装叛乱,反对孙中山……[详细]
60、马子健 (18751954)
   马子健(1875~1954)回族。字象乾。陕西长安西羊市(今属西安市莲湖区)人。青少年时勤奋好学,清光绪十八年(1892)考取文学士,后就读于陕西武备学堂、三原宏道学堂,毕业后任城固县小学堂监督和汉中中学堂教习,三十三年(1907)返回长安。辛亥革命前夕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在西安府城回民聚居区进行革命宣传,串联了一批回族青年参加反清斗争。1911年10月陕西辛亥起义中,参加了攻占府城东厅门军装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