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潘正衡(1787~1830),字仲平,又字钧石,原籍福建,先辈入粤,著籍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因报效治河工程有功,授予同知衔,任盐运副使。正衡事母至孝,少负诗名。因癖爱黎简书画,便于河南栖栅建造房舍,购黎简书画悬之四壁,并名其室为黎斋。当时岭南名流,没有不知黎斋大名的。他们雅集中称盛五羊城,题咏黎斋的诗就集成一巨卷。正衡又于龙溪筑菜根园(内建天外#洲等景点)、晓春阁、船屋山庄等。其……[详细]
|
潘鼎新(?-1888)清末淮军将领。字琴轩。安徽庐江人。道光举人。1857年投效安徽军营,与太平军作战,升为同和。1861年奉曾国藩之命招募乡勇成立淮军鼎字营。1862年率军随李鸿章去上海,镇压太平军。之后,又赴山东镇压捻军,任山东布政使。此间所部逐渐配置新式炮械,成为淮军主力之一。1863年任江苏常镇通海道。1864年又冠以布政使衔。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后,奉命率部北进,任山东按察使。1……[详细]
|
潘诚(?-1364)元末北方红巾军将领。籍贯不详。绰号破头潘。1357年(龙凤三年),宋分兵北伐,他和关铎、冯长勇、沙刘二等为中路军,配合东路军毛贵进攻大都(今北京市),是年秋,经太行(即太行山)入山西,四年底他与关铎攻克上都(今内蒙正蓝旗,石别苏木)、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等,任辽阳行省平章。五年,中路军进入高丽(今朝鲜)。七年,他与关铎、沙刘二等再次攻入高丽。1362年(龙凤八年)2月 (旧正……[详细]
|
潘念之,又名枫涂、湘澄,1902年1月出生于新昌儒岙镇石磁村。1919年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因思想激进,被迫离校。1921年,入上海江苏第二师范学校,一年后返宁波执教崇德小学,联络谢传民、王任叔(巴人)等组织“雪花社”,出版《宁波评论》。1923年底,经张秋人介绍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委书记、中共宁0别支部委员。1925年,主编宁波团地委机关刊物……[详细]
|
潘琪(1917~1990) 原名潘乃斌,笔名罗先河。南汇县惠南镇红光村人。生于1917年10月8日。父亲潘世昌,家境殷实,自幼受良好教育,聪颖好学,品学兼优,小学和中学时在南汇全县会考中多次名列榜首。1935年夏,未满18岁的潘琪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 入大学后,大量阅读英文版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从而奠定了他走向革命思想基础。其间,他曾写过多篇论文和短评发表在《……[详细]
|
潘清江(1949~1992年),惠安人,初中文化程度,少年时随父母到三明。1963年12月,潘清江在市饮服公司当服务员,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努力学习,扎实肯干,多次被评为市饮服系统先进工作者。1965年,他省吃俭用,购买《毛泽东选集》、《雷锋日记》,订阅《中国青年报》;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政治觉悟。1970年2月,潘清江应征入伍,在永安消防中队当战士;6月,加入共青团,19……[详细]
|
潘衍鋆(1837~1882 年),原名汝楠,字任卿,南海鳌头堡人,迁居佛山。出身仕宦家庭、祖父潘光岳是清嘉庆翰林,他幼承家学,加以天资聪慧, 十多岁以第一的成绩成为庠生。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取举人,同治四年(1865 年)成为进士,选庶吉士, 同治七年(1868 年)授编修, 后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湖南正考官。光绪五年(1879 年)京察一等, 记名以道府用。奉旨修纂万穆宗(同治)本纪,事成……[详细]
|
潘雁湘(1880—1954) 女,又名“三家”,原籍顺德县大良镇。幼年丧父,家贫,随母在地主家为婢,后来学得一手制饼的好手艺。20年代初,前来石岐萧友柏家为佣。民国7年(1918)萧的母亲生日,萧妻嘱咐其制作点心招待亲友。其用绿豆去壳、晒干炒香后,磨研成粉,并混以油糖,中心夹一片经蜜饯之肥猪肉,用饼印压制成饼,然后经焙、烘、焗等工序烤出饼食。此饼甘香浓郁,入口酥化,众人赞赏不已。此后萧友柏筹集资金……[详细]
|
109、潘刚
潘刚,中共党员,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欧工商管理学院EMBA。潘刚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1992年7月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伊利集团;2002年7月任职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时为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最年轻的总裁;2005年6月股东大会上,得到流通股代表的全票支持,当选为董事,进而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任总裁。在潘刚率领下,伊利集团创造了持续进步的出色经营业绩,已……[详细]
|
潘若(1915年7月~1980年10月) ,原名潘儒宗,曾用名白焰。洛阳镇(原宜北县道安乡)文雅村弓洞屯人。潘若幼年丧父, 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里,7岁始受外祖父及堂舅莫京、堂兄潘景袍的启蒙教育,读了2年私塾。民国21年(1932年) 考进庆远省立第十一中学。他天资聪颖,勤学奋发, 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民国24年中学毕业后曾回宜北县任小学教师。 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详细]
|
潘赞化(1885—1959),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聃.西乡(今桐城市练潭乡潘楼村)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潘赞化祖父潘黎阁,曾任清廷京津道台,举家迁居天津。赞化幼年父母双亡,由伯母戴氏抚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举家迁回桐城。光绪二十七年,同堂兄潘晋华与陈独秀、柏文蔚等人,在安庆北门藏书楼,组织“青年励志社”,从事反清宣传活动。他们的行动被清廷列为大逆,四出搜捕,潘氏兄弟被迫-日本,潘赞化……[详细]
|
潘仕成,字德畲,又称德舆、德隅。祖籍福建,世居广州。早年继承家业经营盐务,后承办海防和战船军工生产,遂成巨富。潘仕成青年时代原有志于科举成名,走仕子功成之路,故取名仕成。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顺天(北京区)乡试,得副榜贡生。适逢京城灾荒,捐赈巨款救济饥民,得钦赐举人。自后无心官场角逐而务实奉公,以劳绩显著,受清帝赏戴花翎,加布政使衔,道光二十七年,授两广盐运使、浙江盐运使等职。在第一、第二次鸦……[详细]
|
潘龄皋(1867~1954)字颐山,一字小泉,号锡九、葛城居士。安新安州镇人。出生于书香门第,酷爱书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四年(1898)起,历任甘肃隆德、皋兰、张掖等县知县。在任期间,多施惠政,为官清廉,民感其德。后升任狄道、秦州、肃州等州知州。后改授陕甘督署总文案、甘肃巡警道署提学使、提法使,后改布政使。民国初年,任甘肃省财政厅厅长,1914年5月,袁世凯公……[详细]
|
114、潘鹤
潘鹤,别名潘思伟,著名雕塑家,1925年生于广州,籍贯广东南海。曾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历任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和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潘鹤致力于雕塑艺术64年,从事美术教育45年。创作大型雕塑105座,分别建立于63个城市广场上。室内雕塑18座为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20座为市……[详细]
|
潘公展(1894—1975),原名有猷,字干卿,号公展,吴兴(今湖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外语系。在校期间,曾先后兼任《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和《国民日报》“觉悟”副刊的特约撰稿,并经人介绍参加南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上海积极响应,公展被推举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的活动,并任该会会报主编。同年夏毕业后,在上海私立市北中学执教,兼教务主任。次年参加筹办《商报》,并任《商报》电讯,……[详细]
|
潘伊铭(1873~1951)字立勋,人称铭发,小名阿奴。沙县城关和仁坊人。祖上原籍南安,后迁长乐,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到沙县定居,以撑船谋生。潘伊铭15岁,便撑着小船运货。当时货船从城关到琅口运货,一般人一天运一趟。潘伊铭每天傍晚将船放到琅口,第二天一大早动身,一天可以运两趟。因此,得到一茶叶箱制作商潘老板的赏识。潘老板还许诺,潘伊铭如果做茶叶生意可以来赊茶叶箱。潘伊铭的母亲在琅口金和丰……[详细]
|
117、潘得国
潘得国,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MBA,国际项目经理(IPMP C级 证书编号:CN2006C0606)。曾主持过90万吨/年焦炉易地改造项目总投资90701.96万元,98年12月1日开工建设,2001年4月20日全面投入试生产,2002年1月11日通过省经贸委组织的竣工验收。作为项目的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创造了全国同规模工程建设史上投资最省、工期最……[详细]
|
118、潘之琳
潘之琳,9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长宁区,中国内地女演员,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12级硕士 。9岁时在《老房有喜》中饰演了精灵可爱的“小海燕”。 2011年潘之琳主演电视剧《一不小心爱上你》;在电视剧《风华正茂》中饰演陶斯咏 。2012年主演电视剧《箭在弦上》。2013年主演电视剧《娘要嫁人》,在剧版《失恋33天》中扮演李可 ;参与主演电视剧《活法》。2014年主演古装青春喜剧电影《江湖论剑实录……[详细]
|
潘德周(生卒时间不详),今南宁郊区安吉乡人。父御龙,曾任浙江严镇总兵。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潘德周以监生应考,领乡荐为举人,后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卸职后回南宁作乡绅。南宁城内下水道,原来在烟花门下(今自治区民政厅处)流出,折向东面出黄大塘,弯曲流至东门圩经长堽村前汇合昂、沙两江的水,过埌东村,至白石嘴,折而南流10余里,由竹排冲流入邕江。由于行缓停滞,每当夏秋两季,城中积水经常数月不能排……[详细]
|
潘兰珍(1908—1949),又名潘若云,潘云仙,生于江苏省通州余西镇大悲殿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陈独秀的第三位夫人,小陈独秀29岁。以其忠贞的爱情、豪侠的气质,伴随陈独秀走过其最后十年的人生之路。悲惨童年潘兰珍四岁那年,紧依长江下游北岸的南通在一场风暴之后成了一片汪洋,灾民也便象汪洋一般四处漫流。其父在1911年也带着全家逃荒至上海,在浦东谋生。上海码头上,他做搬运工、做挑夫,帮旅客搬运行李货物,……[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