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外号潘鹞子,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刘湘死后替补成为川军五行中的一人。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历任川军教导师师长兼重庆市长、国民党第7战区23军军长、28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2月率部起义;新中国西南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少年从军1886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农兴村二组(棕树湾)。父名在田,清代秀……[详细]
|
潘尼(约250~约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潘岳侄。少有才,与潘岳俱以文章知名。性格恬淡,不喜交游,专心著述。太康年间,举秀才。历任尚书郎、著作郎、中书令。永嘉年间任太常卿。洛阳被刘聪攻破之前,潘尼携家还乡,中途病卒。《隋书·经籍志》载有“晋太常卿《潘尼集》十卷”,今不存。明人张溥辑有《潘太常集》1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潘尼(约250~约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详细]
|
潘继业,1926年11月出生在广西北海市高德(祖籍广东吴川县)。潘继业8岁时失去父亲,生活十分贫困。母亲邓翠珍带他和姐姐潘丽容一起流落到钦州,经过一段艰难的生活波折后,母亲-改嫁钦州白沙街地主李雄甫作妾,潘继业姐弟俩不得与其家人同住食,另在楼下食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人与人的不平等,贫富之间的悬殊在潘继业的心灵打下了烙印,使他对旧社会制度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潘继业幼年时在钦州城头中心小学读书,……[详细]
|
潘云腾(?~1644),字号不详,汉中卫(今陕西)人。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武举第一人。据《汉中续修府志》记载:潘云腾,汉中卫人,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武乡试中式,崇祯七年甲戌科殿试武状元。官至延绥参将。京城失陷,潘云腾与兄潘国奇战死。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崇祯皇帝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只带有一名太监吊死煤山。而潘云腾与其兄潘国奇不愧是大明朝的“忠节……[详细]
|
潘荣(1419~1496),字尊用,明龙溪县十二三都潘田社(今颜厝乡官田社)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成进士。明制,选进士的能文工书者为翰林院庶吉士,经三年考试,留院的按二三甲分授编修、检讨,不留院的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潘荣依制奉命到广东劳军,回京后,受任吏科给事中,负责抄发章疏,稽查违误。当时朝廷以群臣言事多违忤皇上旨意,令礼部凡遇建言要加审察,如果存心报复,就要治罪。景泰四年(……[详细]
|
潘西凤(1736~1795),,字桐冈,号老桐,别署天姥山樵,以字行。新昌人,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竹雕大家。侨居扬州,见识卓越,清雍正二年(1724),任清朝重臣、大将军年羹尧幕僚,多所匡助,后有献不纳,拂袖而归,矢志以布衣终。为王虚舟弟子,王精书法,以自写十七帖,命其书丹,刻于竹简,名曰《竹简十七帖》。摹勒精美,名重一时,翁方纲为之跋,嘉庆年间被收入内府。又董伟业竹枝词云:“老桐与竹结知音,苦竹雕镂……[详细]
|
潘素(1915-1992),女,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她父亲潘智合,是逊清名流潘世恩的后人。与张伯驹先生结……[详细]
|
潘玉良,(1895—1977),原名杨秀清,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张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伎院作歌伎,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详细]
|
潘思光,又名道垦,字亚卿,号涵亭,别号梓亭。康熙四十三年(1704)七月廿二日生于安溪县崇信里留山乡(今西坪乡留山村)。幼便颖异,周岁,教以天地日月山川草木名称,皆能记忆。4岁能诵五言诗。是岁,父去世,他号啕大哭,宗亲戚友莫不感动而流涕。5岁入学,与诸童子不同趣,喜画地作山水花鸟的形图。7岁时,祖父以雨中戴笠拜孔子出对:“竹笠拜先圣”,他随口答对:“玉笏觐至尊”。祖父大为惊叹!11岁随母归宁湖丘(……[详细]
|
(1851—1911)潘祥初,梅县南口寺前村(今南口镇侨乡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随乡人飘洋过海到爪哇巴城(今印尼雅加达)谋生。起初到一间商店务工,平日省吃俭用,几年后,积下了一笔钱,便自设商店经营。由于他为人忠诚可靠,恪守信用,多谋善贾,商业务日益发展。先后在南洋各埠和港、澳地方开设商店,经营出入口庄、百货、炮竹等的商号不下数十间。20世纪初,他鉴于香港已成为交通枢纽和国内外货物集散地,……[详细]
|
潘柽(?—约1206),字德久,号转庵,永嘉人。屡试进士未中,以父荫,得授武职,曾参建康(南京)戎幕。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春,随使臣出使金国,归国后曾任福建兵马钤辖。柽因比年“漫浪江湖,吟号不择地,故所至有声”。其《题钓台》有“但得诸公依日月,不妨老子卧林丘”联,为世传诵。其北征往来所赋《上龟山寺》诗:“菜花开处认遗基,荒屋残僧未忍离,寺付丙丁应有数,岸分南北最堪悲!金铃塔上如相语,铁佛风前……[详细]
|
32、潘垣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潘垣(1933.8.8- )磁约束聚变技术和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原籍江苏省扬州市。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他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研究主要成员之一,磁约束聚变技术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主要开拓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电气学院名誉院长、惯性约束聚变点火装置(ICFIF)国家重大专项专家……[详细]
|
33、潘安华
潘安华,男、苗族,凯里市万潮镇人,198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凯里一中教务处主任。多年来一直担任民族班的班主任和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善于做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转化差生及教学成绩突出,2001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爱生如子情也感人作为教师,并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潘安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一整套办法,他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方法,重视对学生的思……[详细]
|
潘汉年,190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潘汉年是我党历史上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潘汉年忠实地执行并多次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多次为党获取重要战略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潘汉年到达中央苏区,先后任江西苏区党的中央局宣传部长、赣南省委宣传部长。1……[详细]
|
潘天寿(1897—1971),乳名权,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后改名天寿,字大颐,早年号寿者、阿寿,晚号雷婆头峰寿者、颐者等,宁海回浦乡冠庄村人。幼喜习画,临《芥子园画谱》。1915年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得李叔同、经亨颐诸师教益。1923年执教上海女子职业学校,求教国画大师吴昌硕,受器重。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抄写讲义职司,校长刘海粟识其才,聘任中国画、中国画史教席,遂潜心研究徐渭、朱耷、原济等大家名……[详细]
|
潘榜,字乃登,南安罗东炉内厚阳村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潘榜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但却无意仕途,而在其祖父遗下的“良田书房”设学馆,培养出优秀学子多人。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革命风暴席卷东南,派人到闽联络天地会,鼓动各地豪杰起兵响应反清,潘榜秘密加入天地会,并专设一义馆,又称戏馆,以练习武术和传授南音为名,会集拳师、弦友,暗中与各地红钱会、黑钱会、0会会首联系。咸丰三年(18……[详细]
|
37、潘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潘健生(1935.01.25- )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家。195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将传热学、数值分析、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软件工程等与材料学知识加以集成,建立反映热处理过程复杂现象的数学模型,在国内外率先实现复杂形状零件和复杂热处理工艺的计算机模拟,用热处理虚拟制造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已有二十余家工厂应用,推动热处理从经验型向基于科学计算的精密型技术的方向跨越,对机……[详细]
|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潘璋擒获关羽,并夺取了青龙偃月刀及赤兔马,而且描写了在夷陵之战被为父报仇的关兴……[详细]
|
潘焱,河南省新县人1916年出生贫农家庭。6岁上私塾。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35团营政委、-团政委、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详细]
|
潘牥(1204~1246),字庭坚,福建闽县人。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乙未科吴叔告榜进士第三人。该科进士454~466人。潘牥于进士对策时说:陛下乃上天降下来的圣人,天天忙于政务,将手足之爱、生荣死哀置于一边,反而得不到一般老百姓一家骨肉团圆的那份悠闲,看不到邻里之间的和睦与争吵。正是皇上将东海之恩遍洒国中才导致百姓的人和。当时对策的人有数百人。只有潘牥的话最迎合圣意。潘牥后任衢州镇南……[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