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福建 > 三明历史人物介绍13

三明历史人物介绍13

更新时间:2023-12-30

  李世熊,字元仲,号寒支,媿庵,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宁化县泉上里龙乡(今泉上镇泉上村)。父名近春,母唐氏,家道小康。世熊自幼颖慧,10岁就能应塾师之命,为手中扇子作破题句:“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山密”。15岁应童子试第一。16岁入县学。17岁乡试不第,20岁再应乡试,同考官佘昌祚要列他为榜首,主考不同意,昌祚赌气带走试卷,遂又落第。23岁以郡试第四成廪生。崇祯间(1628~1……[详细]
  伊天佑,明代宁化城关人,生卒不详。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天佑以岁贡入京候选。当时严嵩当权,借故索贿,送银五百两者便可得官。曾有人向天佑授意,天佑坚决不干。幸好这年吏部李默担任主选官,秉公选拔人才。天佑应考中第四名,派往湖南省桃源县任知县。桃源县庙宇遍布,群众迷信鬼神,该县久无城墙,无人过问。天佑到任,亟想改革陋习,加强防御设施,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当时,城里有座将军庙,庙大田多,农民佃耕庙田,……[详细]
  曹柳顺,宁化县曹坊乡上曹村中屋人,出生元朝(年月不详)。性强刚,爱打抱不平。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僚富户霸占田地,强逼自耕农为佃户,“所取租课,重于公租数倍,以致贫民缺食者甚众”,沉重的徭役,繁重的捐税与贪暴的政风,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柳顺不堪奴役,与曹福山等人举起义旗,以刘屋山为寨,率众攻衙门,袭官富,与封建压迫抗争,深受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元至正二十二年(注:有的史书记载为元至正十……[详细]
  郑文宝,字仲贤,宁化水茜乡庙前村郑家坊人。生于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系宋朝左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之子。南唐时,文宝初以其父荫授奉礼郎,后迁校书郎。宋灭南唐后,仍被录用,补为广文馆生。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历任修武(今河南获嘉)主簿、大理评事、梓州(今四川三台)录事参军,续转光禄寺丞,召试翰林改著作佐郎,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通判。后召拜殿中丞授陕西转运副使、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详细]
  伍正己,初名愿,字公谨。约生于唐贞元十年(794年)。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登进士第,为汀州府第一个举进士的人。调任临州(今甘肃临洮)尉时改名正己,官到御史中丞。唐大和九年(835年)发生“甘露之变”,宰相李训等谋诛宦官不成,反被族诛一千余人。其后以南司(宰相府)为代表的公卿和北司(宫禁)的宦官彼此攻讦,陷害之事层出不穷。伍正己以大局为重,坚持原则,不拘小节,对属员说:“有言责者,非特摘发小……[详细]
  罗令纪,又名毓政,号维纲,黄连镇人,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年)。父念忠,由沙县徙居黄连峒,协同巫罗俊率众垦荒辟土,致力开发黄连。乾封二年(667年),黄连建置为镇。令纪开拓治理黄连功绩卓著。当时徭役捐税苛重,人民困苦,不少-背井离乡。而黄连镇却是民勤地肥物丰,百姓安居乐业,有“世外桃源”之誉,成为当时移民择居、谋生的乐土。时有潮州北境,福州西境三千余户百姓流寓黄连。令纪制订规章制度,严明赏罚,妥善……[详细]
巫罗俊 [] (582~?)
  巫罗俊,字定生,隋开皇二年(582年)生。罗俊先祖巫暹,东晋末年由山西夏县避乱到山东兖州,后迁福建南平。隋大业间(605~621年),罗俊随父迁居宁化。当时宁化称黄连峒,属建州绥城县境。因地处边远山区,官府鞭长莫及,土寇蜂举,百姓不得安宁。巫罗俊能武善谋,很快成为黄连峒的领袖人物。他率众垦荒造田,开山伐木,将木头泛运长江下游一带出售,以其盈利开发黄连,建筑城堡,抵御土寇。许多外地人陆继迁居黄连峒。……[详细]
  卢兴邦(1880~1945年)原名卢文梁,字正栋,俗名卢梁,尤溪七尺朱源里(今团结乡七尺村朱源里)人。原为著名土匪头目,后相继被粤军许崇智部、北伐军何应钦部收编。民国16~24年(1927~1935年)间率部驻防沙县等地。民国4年起,卢兴邦部即开始在沙县、尤溪交界处勒饷派款,溪南一带受害尤烈。因勒饷未成,制造杀人放火的惨案有:民国6年9月24日,将火山村(今大洛乡宝山村,200多座民房焚毁一尽,杀……[详细]
  刘牧群(1905~1979年)原名芳秀,小名挺生,凤岗镇龙池坊(现府东路)人。因其父长驻福州经营笋、纸,11岁从沙县凤岗小学毕业后即随父到福州求学。民国7年(1918年)考入福州英华书院。民国12年毕业后,由航空界前辈、永安人刘鹰公推荐,入空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国民党空军第三队、国民政府航空总署、空军军士学校、空军机械学校、空军军官学校任职。民国36年春任国民党空军训练司令时,回沙县省亲,……[详细]
  潘日行(1912~1978年)又名灿妹,夏茂镇洋元村粉干曲人。4岁丧父,8岁亡母,10岁为人放牛,15岁下田劳动。民国20年(1931年)夏,中国工农红军派武装工作队到夏茂镇松林、大布、洋元一带活动时即参加红军,民国22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转入红七军团某部8团任通讯员。红军长征北上后,任粟裕、刘英同志的警卫员,参加闽、浙边地区的游击战争,历任红军挺进师二支队一团三营七连班长、排长、连长,后编入……[详细]
  周菊珍(1921~1967年)原名周宝光,女,夏茂镇儒元村人。解放前上无片瓦,下无寸地,靠砍柴和打短工谋生。1951年2月打破夏茂地区妇女不下田的旧习惯,带领邓美娣、邓素兰等6名妇女成立全县第一个妇女互助组。同年春,互助组规模扩大,当年粮食增产10242斤,比上一年增长二成半。互助组获得县人民政府奖励的水牛1头,儒元乡(相当于1985年的村)被评为全县妇女工作模范乡,周菊珍被评为区、县劳动模范。1……[详细]
  谢贵华(1911~1959年)原名周发,夏茂镇罗坑村人。1岁亡父,10岁即下田劳动、上山砍柴。民国22年(1933年)8月参加赤卫队,9月转入苏维埃地方武装夏茂独立营。不久赴建宁参加红军新兵连集训。民国23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37团4连班长,后任排长。同年随军北上,在长征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任八路军某部5旅14团8连排长。民国31年5月因在战斗中负伤退伍,安置在山西省晋城县一区祥……[详细]
  茅乐灿(1888~1959年)字景辉,号又杨,又号介眉,沙县富口乡白溪口村人。生于清光绪13年12月23日(1888年2月4日)。8岁启蒙,15岁进乡塾。18岁时,由族中长辈出资,受业于城关岁贡林希唐。19岁时入延平书院。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福建省立甲种蚕业学校。毕业后任沙县第一高等小学教员。民国5年(1916年)在沙县首倡职业教育,与同事林又坚各捐献薪金银元100元筹办县立第一高小附设蚕业……[详细]
  陈绍源(1888~1955年)字养清,号石泉居士。沙县城关兴义坊人。6岁丧父,9岁丧母,但自幼刻苦好学。15岁时考入福州普通学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优等成绩毕业。民国3年(1914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甲种农林学校,同年任沙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暨第二国民学校校长。民国5年参加福建建安道道试,列优等第五名俊士。民国8年后任建安道立甲种森林学校教务长、福建省立第四中学(设在南平)教员。民国11……[详细]
  潘伊铭(1873~1951)字立勋,人称铭发,小名阿奴。沙县城关和仁坊人。祖上原籍南安,后迁长乐,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到沙县定居,以撑船谋生。潘伊铭15岁,便撑着小船运货。当时货船从城关到琅口运货,一般人一天运一趟。潘伊铭每天傍晚将船放到琅口,第二天一大早动身,一天可以运两趟。因此,得到一茶叶箱制作商潘老板的赏识。潘老板还许诺,潘伊铭如果做茶叶生意可以来赊茶叶箱。潘伊铭的母亲在琅口金和丰……[详细]
  黄尔康黄颂慈(1880~1943年)(1909~1976年)黄尔康又名黄载禄。沙县城关兴义坊人。父为泥水匠,母为琅口茶行女工,因家境贫困,入果育义学就读。15岁在范瑞吉店当学徒。后相继与人合办过塘栈、正茂泰南货店、正茂牲南货店。民国16年(1927年)独资办黄正茂京果店,除在福州霞浦路(后迁往马祖道)设有分行外,上海、天津、台湾、漳州、永安等地亦有分支机构或代理商行,经营笋干、纸、菇、木材等土特产……[详细]
  翁能辉(1886~1934年)字焕蟾,号秋舫,沙县城关和仁坊人。先后受业于罗克涵、曹振懋、林荣晋等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4岁时即考取补廪膳生。民国3年(1914年)参与组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并亲自担任教员。民国5年任说报社演讲员,从事民智开发工作。同年参加福建省建安道俊士考试,获最优等第二名。后任县教育会会长。民国17年参加民国版《沙县志》编纂工作,任副总纂,为主要撰稿人。翁能辉治学刻……[详细]
  洪基(1908~1934年)原名洪荣机,字建材。沙县夏茂镇人。毕业于县立茂溪小学,后任小学教员。民国18年(1929年)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隶属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民国20年初在大布村大刀会中开展宣传工作,同年7月3日率领大布村大刀会攻打驻在夏茂基督教堂的卢兴邦驻军。民国22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解放夏茂后,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农民赤卫队、动员青年农民参加工农红军的活动,任夏茂苏维埃革命……[详细]
  姜敢(1907-1933),原名姜源舜,字虞廷,号树民,又号树铭,化名姜敢,福建省沙县夏茂镇人。1928年春入福州三民中学初中三年级,半年后升入福州高级中学师范科,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共青团福州市委宣传部长、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长等职,负责领导-和互济会的工作。1929年到1931年间,多次以市委巡视员的身份到福安、连江等地发展党团组织,组建革命武装,为闽东红军和苏区的建立做……[详细]
  邓德潜(1887~1932年)字醒素。沙县夏茂镇人。清光绪壬寅二十八年(1902年)14岁时考取举人。20岁时参加县知事考试,取为桂平县县丞,清光绪三十四年署广西容县知县,后改岑溪县知县。民国初一度代理沙县知县。民国2年(1913年)当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民国3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赴广东汕头从事“讨袁活动”,不久被派往广西,特署苍梧县兼代理南宁道尹,后任广东省官产处处长、广西省桂平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