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福建 > 三明 > 大田人物

大田名人录

更新时间:2023-12-30

范子高 [] (863~?)
  范子高(863年~?)范子高,讳仰,生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其父范元超任当朝御史中丞。范子高幼年聪颖,才智卓越,5岁能写字,7岁会咏诗,乡试榜首,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登丁未科进士第。授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升侍郎。由于任内政绩显著,受到皇室宠信,又系朝臣子弟,于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晋升为礼部尚书。范子高父子同朝为官,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全力扶正朝纲。当时处于唐末,政治腐败,宦官擅权,朝纲已废,内乱将起,范子高父子目赌这一切,遂于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双双辞职,且为避朱全忠乱,携眷入闽,寓居建州,专心从教。唐末天祐二年(905年),尤溪县令……[详细]
  田一俊(1540~1591年)田一俊,字德万,号钟峰,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出生于三十五都梅岭村(上京梅林)一书香世家。幼时伶俐好学,六岁能书大字,笔势遒劲,十二岁写出漂亮的八股文,获得大田知县李偕的器重,十五岁补为县弟子员,二十二岁参加乡试,得第一名。隆庆二年(1568年),赴京参加戊辰科会试,得第一名(为会元),授为翰林院庶吉士,过两年又授翰林院编修,后召入宫中纂修玉牒,任国子监祭酒。万历十七年(1589年)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后转任左侍郎教习庶吉士。田一俊从小立志图强,注重研究经世济民的治国之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任翰林院庶吉士,奉命出使……[详细]
  田琯(1533~1606年)田琯,字希玉,号竹山,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于三十五都梅岭村(上京梅林),明隆庆四年(1570年),37岁参加庚午科顺天乡试,名列六十。次年,在辛未科会试中,高中进士,被委任江苏吴县知县,后改任浙江新昌县知县。在新昌县任职期间,体察民情,整肃民风,痛惩时弊,使社会风气大为改善。到任第二年在察访中发现水利失修,组织百姓协力修筑水渠,颁布“均水法”,阻止权贵土豪仗势用水,使城郊一万三千亩农田变为肥田沃土,百姓感激不已。他派出典吏朱琳督工修筑县城西郊的后溪堤,杜绝水患。在县西的三溪渡口设置渡船,解决百姓过往无舟之难。调离新昌……[详细]
郑有炓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有炓,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专家。1935年10月1日生于福建大田。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在锗硅、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研究中,发展了生长锗硅、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材料的光辐射加热方法和新技术。基于锗硅、Ⅲ族氮化物极化能带工程,发展了多种新器件。提出并实现了铁电体/氮化镓、铁磁体/半导体异质结构新体系。发现锗硅合金应变诱导有序化新结构,提出新模型。揭示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极化、二维电子气及其相关性质。观测到碲化镉/锑化铟异质结构二维电子气及占据子带规律,开拓I……[详细]
  吴腾汉(1780~1851年)吴腾汉,号星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生于大田县三十都漈里(今梅山乡梅山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生性聪颖,博览群书,兼精通医学,常为乡人治病,深受民众爱戴。嘉庆癸酉年(1813年)赴省试,选中拔贡。翌年入京考取第二名,为知县试用,因无厚礼疏通关系,只得归家候派,一候十余年,已年近花甲,但壮志未酬,赴榕查询,又因无能向阍者送礼,被拒之门外,无法晋见藩官。时适榕城天花流行,波及藩署。署张榜求医,腾汉揭榜,出长技为之治疗,患者性命得以保全。藩官置酒道谢,腾汉陈述荐用缘由,藩官深表同情,适陕甘总督林则徐回榕省亲,藩官极力为之推……[详细]
  陈师文(1131~1195年)陈师文,号九功,生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大田县均溪镇福塘村人。陈师文从小秉性聪颖,勤奋好学,在读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绍兴三十年(1160年)赴京会试,登庚辰科进士。钦命为湖广提刑观察使。陈师文为官期间体察民情,严惩-污吏,自己两袖清风,直到辞官归里还没盖房子,没购田园。卒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享年65岁,葬在菜坂洋仅是一堆土坟。1959年建糖厂时墓被迁移,只挖出一块小墓碑,没有任何陪葬品。……[详细]
  林乾,原居德化梓溪(今属大田县),好堪舆之术。南宋乾祐十年(1250),射猎至安溪崇信里大帽山下,见有一麇运地,停而观之,喜其山水奇好,徘徊睇盼,不觉日暮。欲求宿,附近没有住户,便歇宿于柏树下的磐石上。梦白头翁语曰:“大帽山前,麇运鹿眠,金鸡玉犬,是你良缘。”梦醒,闻有鸡鸣犬吠之声。喜曰:此金玉之应也。又对周围进行观察,决意卜居于此。遂口占为诗,指柏为号,号曰“柏叶山”(今西坪乡柏叶村)。自梓溪迁至此地居住繁衍。为柏叶、驷岭等地林氏之始祖。……[详细]
  刘绍珠(1922~1946年),女,出生于大田县上京乡溪口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热爱劳动,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是个善良俭朴的农村姑娘。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成长为对党忠诚、英勇不屈的女共产党员。民国27年(1938年),绍珠17岁,嫁给武陵林大蕃的侄儿林占庚为妻。当时,林大蕃任武陵小学党支部书记,以武陵小学为基地,组织“青年读书会”、“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为了解放“四权”枷锁中的妇女,林大蕃先从家属、亲人做起,动员结发妻子曾二使背着婴儿上识字班。绍珠来到这个革命家庭里,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她听从党的……[详细]
  萧冠槐,又名萧明甫,1915年出生于福建省大田县桃源乡兰玉村。他童年时代即富有正义感,人穷志高。1937年,大田县有了党的活动。翌年,共产党员林大蕃介绍萧冠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指引下,全国人民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大田地下党组织也在林大蕃、林鸿图的领导下,决定开展一场反-污吏的合法斗争,扩大党的影响。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萧冠槐在桃源发动群众,把区长王志隆0民膏、掠取民财、奸0女的罪行写在墙报上,并印成传单广为散发,同时上送省、县当局。国民党地方当局慑于……[详细]
  田顼(1496~1562年)田顼,字希古,号柜山,明弘治九年(1496年)八月十一日生于三十五都梅岭村(上京梅林),后迁居尤溪。少时聪颖,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21岁中举人,正德十六年高登辛巳科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被称为当时中国四才子之一。明嘉靖七年(1528年)任南京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办理九江税务,廉洁从政,不久入京任礼部员外郎,后升任礼部郎中,任内政绩显著,后出任湖广学政,在其所辖郡县,选拔人才,注重评文察德。他辟濂溪书院,作讲授性命之学。嘉靖十七年(1538年)迁任贵州按察司副使,仍督湖广学政,识拔奇才。后以母老辞官归里。田顼文才出众,有人……[详细]
  罗春俤(1925~1990年),女,出生于尤溪县西滨镇七里村贫苦农民家庭,原籍梅仙镇谢坑村。当过童养媳,家里无力供其读书。1950~1953年,罗春俤积极参加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任乡妇女代表会主任、互助组副组长、县人民代表、贫农代表。195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任谢坑生产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妇女代表会主任。1963年春,罗春俤任谢坑妇女耕山队队长,带领9名妇女冲破重重阻力,到荒山野岭里安营扎寨。建队之初,有的队员没劳动工具,她从家里拿锄头和劈刀借给她们;队里没钱买盐,她拿自己的钱买盐给队里用。有时她们住山顶的荒屋破房,有时住自搭的草棚。冬……[详细]
  林大蕃(1916~1945年)林大蕃,又名作为,民国5年(1916年)出生于大田武陵乡桃溪村的贫苦农家。大蕃从小爱劳动,9岁入私塾,16岁转入均溪小学六年级学习,次年考进大田初中。在学期间,他关心国事,广学博览,省教育厅授予“品学兼优”荣誉奖。民国25年初中毕业后,拒受当局之聘,毅然回乡任教。民国26年2月,大蕃经林鸿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建大田第一个中共支部并任书记。“七七”事变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以办夜校、妇女识字班、组织儿童团、同学会、文艺宣传队和举办小-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抗日,联系群众,培养骨干。发动学生、妇女义卖筹款慰问抗日将士。他培养和……[详细]
  林宜春(1859~1898年)林宜春,学名咸杻,清咸丰九年(1859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父林高仰,清代增生,为家乡私塾教师。宜春从小随父读私塾六载,但他力气过人,更喜跟三位武秀才的叔父习武,常练大刀、提托“勇石”、拉弓,持之以恒,力大勇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36岁时,在亲友资助下赴京应试,中武进士,再捷武探花,被录为御前侍卫。是年,在本县宣化坊为其立探花坊。光绪戊戌年(1898年)返乡探亲。时其父已逝,他因未见父亲容颜,万分伤感,遂卧地守灵三个多月,因暴发不治之症而故,时年39岁。……[详细]
  林鸿图(1912~1949年)林鸿图,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3月16日出生于贫寒农家。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爱憎分明,在县立初中读书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一·二八”事变后,发动同学给十九路军抗日将士写慰问信。民国21年秋,林鸿图在堂兄林笏隆资助下就学于福建学院附中。经常与中共党员陈培光于夜间上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民国24年秋,林鸿图考进河北省立农学院,在“一二·九”学生-影响下,他与几位学生骨干一道组织五百多名师生上街--。次年1月中旬,鸿图通过在北师大的福州同学、共产党员陈培光,找到……[详细]
  林维邦(1901~1951年)林维邦,原名林以文,别名林士木,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初八,大田县谢洋乡草垅崎人。先后任民军小首领、大田县民团营长、宁洋县知事、漳平县县长、福建省政府咨议员。解放前夕,任宁洋县游击大队大队长、宁洋县维持会主席等职。林维邦青年时期,适逢军阀混战,地方割据,土匪横行,他眼看家乡经常遭土匪抢劫,忧心忡忡,与同村好友商量,拿出土枪土炮,组织自卫队伍,使得土匪不敢进犯。后来,兼并了周边一些土匪武装,组织谢洋民军,自任队长;民国7年(1918年)被卢兴邦委为大田县民团营长。此后,势力范围扩展到漳平县的新桥镇,一时声誉大振,……[详细]
  蒋超(1894~1951年)蒋超,字其陞,号逸尘,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出生,大田县广平镇五峰村人。历任中、小学教员、大田县民团广平分团团总、大田县保安大队长、国民党大田县监察委员、广平区分部书记、大田县参议长、福建省参议员等职。民国7年,蒋超与郑春龙等人发起筹款买枪,组建大田县民团广平分团,担任分团团总。民国15年他与施同寅、林维邦等人倡办全县第一所中学——大田县初级中学(现一中前身),招聘本地和外地教师任教,解决了上中学不出县,促进大田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国17年,大田民团奉命改属尤溪卢兴邦部,卢委蒋超为旅长,由于利益冲突,他不就任,于同年冬离……[详细]
  林笏隆(1889~1947年)林笏隆,乳名昌芽,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一个富裕家庭。他胸有大志,继承祖业,经营商贾,收租放债,青壮年时就成为武陵地区的首富。他性情刚直,办事公道,不以强压弱、欺压百姓;不逼租逼债,允许拖欠。林笏隆重视教育,爱才用才,以他为首创办武陵中心小学,资助林鸿图到河北省立农学院念书。他发现林大蕃是大田中学的高才生,请他回武陵小学当校长。民国26年2月,中共武陵小学党支部建立后,为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党的组织,支部书记林大蕃亲自做林笏隆的思想工作,在其女林友梅的配合下,林笏隆深明大义,表示支持地下……[详细]
  林大森(1919~1945年)林大森,又名作柱(大蕃胞弟),民国8年(1919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民国27年,初中毕业,回武陵小学任教员,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反大田县长廖基的斗争,迫使福建省府将廖基撤换。民国28年底,他随队前往南平开展恢复南、沙、尤根据地和重建菖莆洋党支部的活动。后又随同武工队赴尤溪县的东边、上云、下云、云山等地开展武装斗争。民国31年2月,林大森任中共闽中工委城关直属区委书记,在城区秘密发展党员,开展群众工作。民国32年4月,林大森任第二次“南下挺进队”队长,带领蒋清广、池冲等七人秘密挺进到永泰县清溪,与省委游击队……[详细]
  王振标(1906~1984年)王振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在大田县桃源乡广汤村,父亲早逝,从小务农。他一心扑在培育水稻良种上,被誉为“农民育种家”。解放初期,水稻“尤溪早”在桃源一带发生严重稻瘟病,他萌发培育抗病良种的念头。1950年秋,他看到同村的王亦修种的“禾佳”品种,未见“赤吊”(穗颈稻瘟)病,便从禾佳中选出穗大粒满种性一致的种子,经过三年精心试种,在不同土质、不同海拔的田段中都获得高产。年复一年,其产量逐年提高,深受群众欢迎。至1964年,桃源全乡种植6000亩,占该乡单晚面积的60%,其产量比“尤溪早”增产26%,有的成倍增产。19……[详细]

全部大田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