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钟庆发(1910-1986),祖籍蕉岭县,出生印度尼西亚一个贫穷的华侨家庭。民国18年(1929)回上海求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1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2年8月,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参加-斗争等活动。民国25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26年8月,在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形势下,他被无条件释放。他先后在南京、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被调到延……[详细]
|
张其中(1908—1983),字持正,原籍五华。其祖父于清同治年间迁来镇平兴福河西张吊村。他于1925年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4期,后再进修于陆军大学毕业,服军职43年。1926年8月,参加北伐时率部与北洋军阀张宗昌、孙传芳部作战,由排长、连长升为少校营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校副团长,在京沪、京杭线掩护友军撤退,顺利完成任务。在保卫南京激战中,与入侵日军血战3日,足部负伤率部撤退至广州……[详细]
|
钟岱(1908-1983)字馥香,新铺镇霭岭村人。曾就读蕉岭中学,因家贫辍学,1927年回本村教小学,不久后到梅县山村教小学。教学期间曾掩护过中共梅县县委书记杨雪如等人。1931年入广州燕塘军校骑兵科,因从事抗日活动,于次年被捕入狱。获释后,于1934年到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战时经济。1935年经郭冠杰、李伯球介绍在东京加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次年回国后,任部闽粤赣边区司……[详细]
|
林乃干(1907—1992),长潭镇白马村人。1929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后赴日本留学,193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被选为研究生,从事艺术研究工作。他在研究院毕业后,谢绝日本师友的挽留,放弃在日本优裕的生活及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致力发展祖国的美术和教育事业。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京华美术工艺学院、中央美术工艺学校等院校教授。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及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退休后曾任京侨……[详细]
|
曾颖(1906-1984),原名繁颖,字思孟,新铺镇狮山村人。民国12年(1923)在新铺公学毕业后,考入省立第五中学(梅州中学)。民国15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高级班,结业后历任连、营长等职。民国18-20年先在广东省宪兵总队任少校队副,后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卫旅第二团中校副团长,驻守琼崖。民国26年任陆军一八六师一O九六团上校团长。民国28年担任第七战区第十二集团军司令部上校作战科长。民国29……[详细]
|
彭道仁(1905—1992),原籍五华,1928年迁来蕉岭。他出身贫苦,16岁高小毕业后,考取外国人办的广州惠爱医院附设医校就读。该校中国学生,实际上是该医院廉价的护理人员。在校学习期间,无课本、无讲义,只是上午听老师(医师)讲一些医学上的基础知识,由学生做笔记,下午到医院跟班到病房护理住院病人,晚上同学们互相对照订正笔记。至毕业积存“订正笔记”有一大册。他就是靠这册微不足道的“订正笔记”,勤奋自……[详细]
|
徐机玄(1905-1984),又名机贤,原籍五华县锡坑坝头塘头村。自幼勤奋好学,15岁高小毕业。自学《四书》、《五经》达6年。22岁起,一面精读中医经典《伤寒论》、《内经》、《难经》、《金匮秘方》、《本草从新》等书,一面在五华县锡坑一带挂牌行医。民国29年(1940),徐机玄初来蕉岭,驻足于县城老南街长兴堂及岭南药房,不久,便以精脉理、用药准、专医奇难杂症而在蕉岭县城崭露头角。民国33年,举家从五……[详细]
|
钟仁香(1903—1991),蕉华管理区洋蛟湖人。幼年在村高山书院启蒙,后读三圳公学及蕉岭中学,曾在村启明学校任教。以后考入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1932年6月毕业。先后在蕉岭、合浦、廉州、钦州、海南琼山各中学、梅州师范学校任教。1942年1月,接任蕉中校长,以身作则,敢于挑重担;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确定“敬业乐群”为校训。治校有方,勤工俭学,节约开支,兴建校门“钟楼”和西横学生宿舍及学生会会……[详细]
|
赖敬程(1903—1989),字佛清,号敬翁,三圳镇芳心村人。13岁开始习画,1920年就读省立梅州中学。受林风眠学长函荐,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攻西画。在学期间,兼向著名金石画派大师吴昌硕学艺。不久,考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文艺系深造,结业后赴日本,向当时画界权威桥本关雪研习东洋画。回国后返回家乡,在梅州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即投笔从戎,转战衡阳、长沙等地。抗战胜利后曾任广东省国民政府教育厅专门委……[详细]
|
林柏荣(1903-1982),蓝坊乡峰口村人。民国20年(1931)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科,后留学德国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7年7月,在汉口经叶剑英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他长期在-下工作,完成党所交给的各项任务。建国后,被选为广东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担任广东省卫生厅直属医院内科主任、代副院长,中山医学院内科教研组副主……[详细]
|
李善馀(1900—2000)家名兆庆,兴福镇浒竹村人,1920年广东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毕业后,在北京国立艺专任教。1928年,任安徽省灵壁县县长;1932年转任湖南省零陵县县长。不久调任南京陆军工兵学校军需处长。1937—1943年任广东省大埔县县长6年。他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如他任大埔县县长期间,得悉其故乡浒竹学校与近邻寨上村徐姓有学校场地纠纷,争讼多年未有解决,便回乡,以……[详细]
|
徐公甫(1898—1988),家名淮汉,兴福镇谷仓村人。1930年6月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广东连山县税务局长。1936年7月由黄涛引荐,任抗日部队157师上校军需主任。该师在广东清远、从化一带狙击日军。作为师部军需主任的徐公甫,对全师军需、粮秣、军饷管理良好,兵精粮足,士气昂扬。公甫筹足粮饷有功,受到12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的嘉奖。日本投降后,公甫解甲归田。1946年于晋元中学任教。1948年12月,……[详细]
|
林杰元(1898—1994),家名存钊,长潭镇峡里村下峡仓楼下人。幼年在城北小学毕业,升读梅县黄塘医士学校,因家贫中途辍学,回乡设私塾教书。1922年主办白马乡峡里(下峡)第五保国民学校。1923年,上峡第四保国民学校与下峡第五保国民学校合并定名为新民学校,林杰元为首任校长,连任6年,成绩显著。因缺校舍、经费,1925年乡人公推其出洋募捐,共捐得光洋9000元建新校舍,1927年落成,两校学生迁新……[详细]
|
涂思宗(1897—1981),家名南垣,字负我,三圳镇黄沙坝人。1918年蕉岭中学毕业后考入孙中山麾下许崇智12统领部随营训练班,毕业后任见习官、排长,参加过讨伐桂系军阀及东征陈炯明。在东征期间,涂思宗任张民达师独立营中校营长,陈炯明许以少将官阶诱降,被断然拒绝。在兴宁合水圩,他部被陈炯明叛军包围,涂指挥全营激战突围,终于击败叛军,升为上校团长。据2007年5月24日《梅州日报》11版《五华农-动……[详细]
|
汤锡林(1926—1999),蓝坊镇高思村人。他出生于印尼雅加达,9岁回故乡,高思小学毕业后考入梅县隆文中学。40年代末,他奉父命回印尼帮父亲料理商务,从此搏击商海。他牢记“不必锦衣玉食,惟期裕后光前”的祖训,艰苦经营,从事房地产业。70年代,他成为房地产实业家,荣任印尼椰城0副理事长。他不但在印尼,而且在泰国、新加坡等地也拥有实力雄厚的企业,常赴东南亚、港澳和欧美等地出席国际性会议,受到广大华裔……[详细]
|
罗福星(1885-1914)抗日复台爱国志士。蓝坊大地村人,出生于印尼,16岁就读华侨印尼学校。1903年赴台湾,1906年回广东。后加入同盟会,先后参加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1912年赴台湾参加复台起义。1913年12月不幸被日军拘捕,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反对日本侵占台湾,表示革命党人要“使台湾复归中国”。1914年3月3日,罗福星被日本侵略者判处绞刑,他英雄不屈,从容就义。……[详细]
|
林修明(1885~1911年),广东蕉岭县新铺镇南山村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亲林云轩,早年因家境贫寒到东爪哇(印尼)勿里洞岛当矿工,经过多年惨淡经营,办起了小锡矿业。林云轩生子5人,林修明排行第三。林修明7岁回国读书,19岁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在上海期间,他眼见祖国国弱民贫,受西方列强欺侮,中国人被讥为“东亚病夫”,便立志强身救国。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赴日本体育学校攻体育。这期间,他……[详细]
|
钟孟鸿(生卒不详)进士,被称为“铁笔御史”。新铺蔼岭村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广东乡试解元,咸丰六年(1856年)在北京会试中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大同郎中、监察御史等职。他为人耿直,办案审慎,以期无枉无纵。善文词,喜作联,功力深厚。他的书法有铁画银沟之誉。在京都被称为“京华三枝笔”之一。在家乡,与宋湘同为嘉应两大书法家。遗著有 《柳风馆存稿》。钟孟鸿一家有“五代文赋科甲”及“一门四鼎甲”之……[详细]
|
马文(1907~2004),又名质文,广东省五华县河东镇油田化裕村人。老红军北京航空学院原副院长。1926年,水寨振兴学校(今水寨中学前身)就读高小的时候,聆听了本县农-动领导人古大存的讲演,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参加了古大存率领的农民队伍--。以后他与同乡以打枪(制造枪械)为活。1930年,他和马木松、周亚木、丘林华等42名打枪技工,从兴宁辗转到江西省兴国县谋业。1931年7月到瑞金,参加中国工农……[详细]
|
姚璋(1752~1824),乳名朝荣,号片石,又号达斋。平远县大柘清河村人。姚璋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在家乡读私塾,个性聪颖,思维敏捷,勤奋好学,10岁就能作文。其人中等身材,十分文静、老实。时知县李煜一见,认为姚璋一表人才,前程远大,十分赏识。但因家庭并不宽裕,要帮父母耕田种地,因而读书时断时续。其兄椿荣于乾隆壬子年(1792)应乡试,中举人,任海康县教谕。姚璋于乾隆甲寅年(1794)赴乡试,中举……[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