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刘秉鳞(1891~1956)刘秉鳞,又名炳麟,别号南陔,笔名刘陔,长沙人,光绪十七年(1891)生。宣统元年(1909)^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后转大学预科,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湖南高等商业学校任教。次年,他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馆员,加入傅斯年、罗家伦等人组织的新潮社。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了《马克思传略》、《劳动问胚是什么》等文章。1919年刘秉鳞担任……[详细]
|
韩凤楼(1885—1956),字五峰,荥阳县城南关人。民国将领,清末曾任新军管带。个人简历1903年考入县立汴源学堂,甚为县长张煦初赏识。1907年12月官费留学日本:入日本士官学校工兵科6期学习。李烈钧、程潜、阎锡山、孙传芳、顾品珍、唐继尧等均为其同学。1909年回国,任清广西陆军干部学校工兵科长。1910年任云南路军工程队第十九营管带。1911年农历九月初九,率部参加重九起义,任步兵第五团长。……[详细]
|
张元祜(1893--1956)中将。字叔同,湖南湘乡人。家庭出身为名门望族,其父张伯纯系前清举人、同盟会会员,曾协助曾国荃督办两江学务,辛亥革命后任临时大总统秘书。其母何懿生,通今博古,善诗词歌赋,有海内女师之称。二姐张默君为近代妇女活动家、教育家,嫁与曾任杭州市市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国民政府代理院长的邵元冲。五姐夫蒋作宾系曾任内政部部长的国民党陆军上将;八妹夫竺可桢则为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详细]
|
林鸿鹤(1908~1956) 琼剧著名丑角演员、琼剧文明戏的创始人之一。头苑镇蓝田村人。幼年活泼好动,喜欢做各种游戏。十四岁进文昌中学,爱好文学,经常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由于受“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启迪,在大革命时期,参加张明凯、吴克环组织的学生宣传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表演评击旧礼教、反对-婚姻为内容的白话剧,后改为琼剧(当时称文明戏)。他在演出中,多扮丑角,其动作酷似鸭态,又常戴鸭舌帽,被观……[详细]
|
王仁山(1889~1956年),字静轩,大信村镇乔家村人。幼年曾读私塾,继入济南陆军小学,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立志投身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王仁山回国,参加奉军张作霖部,后因负伤回到家乡。1913年,王仁山创办《即墨公报》,任该报主编,积极撰文宣传民主,鼓吹革命,反对袁世凯的-统治。不久,他重返奉军,历任东北讲武堂战术教官、队长、少将教务长。1931年“……[详细]
|
严端(1844—1956),字直方,庇江乡森冲村人。其父梦奎在森冲开“鑫盛”等店铺,当地有“富不过鑫盛”之说。严端17岁到桂林读大馆,后考选廪生。22岁自费留学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在日期间参加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并兼任同盟会广西支部会计。1910年毕业回国,参加留学生廷试及第,奖法政科举人,吏部七品小京官。后被派往湖南省见习,不久即奉同盟会之命,回广西运动藩台王之祥等起义。未几,……[详细]
|
吴正谊(1893~1956年),云霄白塔村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进县城学堂读书,后又进漳州、福州修完初中、高中学业。民国8年(1919年)秋,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闽南护法区决定选派和资助一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吴正谊和方文徵(方逝世于法国)两人由云霄县选送赴巴黎,先专门攻读法语,后进里昂大学攻读化学专业,获化学硕士学位。吴正谊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尤其受同期赴法留……[详细]
|
高炳火(1879—1956) 男,演员。越剧创始人之一。浙江嵊县甘霖塘下村人,早年拜倪生标为师学唱“落地唱书”,是嵊县和杭嘉湖地区小有名气的唱书艺人。代表作有《赖婚记》、《双金花》等。他唱书语汇丰富,生活气息极浓,质朴健康,诙谐有趣。1906年初春,到临安、於潜等地唱书,被听众赞为“活灵活现,像演戏一样”。为此,在听众要求下,于1906年清明节前,与钱景松、李茂正、李世泉等人在於潜县(现为临安於……[详细]
|
王满祥(1883-1956年)阿城县料甸子小红旗屯生人,1937年迁居阎家屯。16岁给本屯地主杨家赶车,每年春夏送粪种地,秋天往回运租粮,冬季外出拉脚。入冬以后,套7匹或9匹马的木轴大车,装载粮食或油料,运往沈阳、齐齐哈尔和富锦等地。每车载重量都在七八千斤以上,次年春返回,运回布匹、食盐和杂货。他在杨家共赶了33年大车,民国20年(1941年)解雇回家。王满祥祖孙四辈都是赶车出身,祖传的技术和实践……[详细]
|
赵惜梦 (1899-1956),原名云鹤,因以笔名“隋梦闻名于世,故改名赵惜梦。辽宁省瓦房店人。自幼聪慧,在家乡读完小学后,独自到奉天一中求学。1921年暑期中学毕业后,考入奉天文学专门学校。1922年底,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到1923年底,在《盛京时报》上发表新诗、小说等数十篇作品,成为东北第一代的新文学作家。1924年初,于奉天文学专门学校毕业,来哈尔滨任《哈尔滨晨光》报文艺主任。除对……[详细]
|
钟鲁斋(1899~1956)钟鲁斋,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幼年在村中读私塾时,就能熟背《四书》、《五经》,为乡亲所赏识,资助他外出求学。民国12年(1923)7月上海沪江大学毕业,返回其母校梅县广益中学任教。这时,他积极协助创办嘉应大学,并任该校讲师。民国15年8月,复入沪江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学。次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民国17年8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民国19年7月,获教育学博士学……[详细]
|
张学仁(1875~1956),字乐山,回族,临夏市城关乡堡子村人。父张绍贤,曾随马福祥入京抗击八国联军,后任宁夏镇总兵。乐山幼年在肖家庄王氏私塾读书,继转河州凤林书院。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秀才,同年去宁夏镇总兵府供职,辛亥革命爆发,随父卸职还乡,在家博览群书。民国10年,马福祥升任绥远都统,委任乐山为吐默特总管。在任期间,妥善解决积存多年的几起草原地界纠纷,赢得牧民信赖。民国13年回归故里。……[详细]
|
杨树金(1917~1956)原名丑娃子,宜川县新市河乡赵村人。民国六年(1917)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父,他15岁时便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给地主、富农扛长工。三十一年(1942)因交不起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被保长的狗腿子打得皮开肉绽。1948年3月,宜川解放后,他在土改工作组的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农会组长、政治组长、党支部委员、征粮评议员。1……[详细]
|
黄任寰(1888~1956)黄任寰,字旭南,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清末毕业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后回乡任教。辛亥革命时参加民军起义,历任排、连、营长。民国5年(1916)桂系护国军入粤,黄任寰率部响应,嗣升团长兼两阳警备司令。民国9年援闽粤军回粤,黄任寰率部在阳江反正,后编入钟景棠部,任第一统领。时浙军陈肇英部袭潮汕,黄任寰率部支援,将之击退。翌年随粤军主力参加讨桂战役,率部进至南宁、龙州。民国1……[详细]
|
苏民(1896—1956) 字格非。夏郢风凰村旧圩人。民国8年(1919)考进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民国12年秋毕业后,任苍梧县立中学校长。民国15年升任广西省民政厅厅长。民国16年11月至17年2月兼任教育厅厅长。 在任期间支持马君武在梧州办广西第一所高等学府--广西大学,任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全国各地大肆“清党”,拘捕和杀害共产党人及爱国人士。桂系当……[详细]
|
刘鸿生(1888-1956),定海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旋又缀读至职业学校任教。后在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当译员。宣统元年(1909)至英商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办事处任推销员,22岁时升为买办。此后,在上海、南通、江阴、南京、芜湖等地与人合伙开设煤号、码头、堆栈。民国九年(1920)与朱葆三等人合创中华煤气公司、中华码头公司、上海水泥公司等,任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同年,在苏州……[详细]
|
高云览(1910~1956年),著名记者、作家。本名高怡昌,笔名健尼、耶鲁、法鲁、高友庆,同安县嘉禾里人。高云览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在家自学,并开始习作投稿。民国15(1926年)在中共地下党员陈三民资助下赴沪就读上海漳泉中学,并在其启迪下参加革命活动。翌年由该校校长李鼎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边读边写作,向《申报》等投寄文艺短评。民国17年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其父病逝,再次辍学,先……[详细]
|
李郭(1870—1956年),又名修富,字伯让,号同舟,和县戚镇乡人。八岁启蒙入学,13岁中秀才,16岁补廪,19岁为优贡(贡生)。后到姑熟(今当涂)从师,专攻举子业,屡试不第,遂回乡设馆,矢志教育。适清廷废科举,设学堂。他联合同仁,筹集资金,在戚桥创办私立务实小学堂。由于治学严谨,教导有方,学生日增。学校经费困难,他多方筹集,坚持办学,当时上海有人慕名前来,重金延聘,均被他婉言谢绝。民国十三年(……[详细]
|
邱昌渭 国民政府-秘书长(1898~1956) 字毅吾,湖南芷江人。生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美国巴玛拿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硕士、哲学博士。回国后任东北大学政治学系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1931年曾担任桂系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会秘书主任。1932年1月18日至3月28日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36年10月2日任广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39年6月24日改兼……[详细]
|
顾竹轩(1886~1956年) 顾竹轩,名如茂,原籍江苏阜宁人,与涟水顾家大楼(顾祝同的祖居)顾氏同宗。家境贫寒,举家流落至盐城梁垛团(今属江苏省建湖县钟庄乡唐湾村)境内,为人佣耕。顾16岁来上海,先在闸北天保里附近号称“一百间”的地方,靠做马路工、拉黄包车糊口。不久,又在一家德国人开设的“飞星黄包车公司”谋生,一度在英租界巡捕房当巡捕。后加入青帮,凭借“通”字辈的身份,以闸北为基地,广收门徒。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