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奇俊峰(1915~1947年)奇俊峰,蒙古名色福勒玛。1915年生于阿拉善旗定远营(今巴彦浩特)的一个贵族家庭里。5岁时随同姑姑诺月朋到达拉特旗西协理家中生活,改称姑父的姓氏,起名奇俊峰。7岁时请家庭教师教授蒙文、汉文和其它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日有所进,读书孜孜不倦,阅读了不少课外历史和文艺书籍。奇俊峰相貌出众,精明伶俐,又有学识。1934年成为乌拉特西公旗札萨克石拉布多尔吉(人称石王)的福……[详细]
|
许邦彦(1857.6~1947.7),字硕甫,号耿介,郊区定和村人。少年家道衰微,性好学,无力聘师,从其姐姐接受启蒙教育。稍长外出就读,奔走于武陟河朔书院与怀庆府学院之间,为赶每月初一、十五两次月课,不避风雨寒暑,往返200余里,从不间断。因其勤奋苦读,博览诸子百家,又得山长名师指点,文采渐露。宣统元年(1909年),名列岁贡生,悬金匾明经于门额。许邦彦一生不求仕进,矢志教育事业。初执教于清化镇,……[详细]
|
李特(1913~1947)原名李格亮。蠡县南五夫村人。自幼接受进步思想教育,曾成立革命组织“青苗会”,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本村抗救会主任,在抗日救亡活动中,组织妇女上夜校,动员妇女剪发,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蠡县二区人民代表会主席。1941年,李岗据点的日伪军经常出来烧杀抢掠,搜捕抗日干部。李特领导全区人民挖地道、堵街口、埋地雷……[详细]
|
孙宗蔡(1868~1947),字次典,号斗生,世居龙溪县城漳州。17岁时父母双亡,坚持读书和兼理小纸店业务。21岁时考中秀才。之后又转入霞书院学习。1905年,他在城西文昌宫修建校舍,创办县立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并担任学堂堂长。后又筹办乡四隅小学堂3所。这些小学堂都设国文、算学、修身、图画、手工、游戏等课程。同时也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从此,漳州有了新学,而且也逐渐普及公立小学教育。二年后,……[详细]
|
王敬农(1911~1947),原名王肃,字敬浓,号克白,今固镇县谷阳乡前台村人。他自幼读书,于民国19 年(1930 年)考入南京五卅中学。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成了进步学生中的活跃分子。11 月,由地下党员江达轮老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1 年,王敬农毕业返乡在家乡任教。他经常对学生宣传马列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烽火越烧越旺。王敬农于民国26 年底到西安,……[详细]
|
庄征(1918~1947年)又名庆基,化名钱康、赵才凤。原籍福建莆田西天尾石盘村,民国7年(1918年)出生于建阳徐市乡。小学毕业后,考入建瓯培汉中学,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考入南平剑津中学,组织读书会、哲学研究会、话剧团,编印学生自治会会刊,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福州及-一些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商人纷纷撤到南平,为加强党对城市工作领导,中共福建省委派王……[详细]
|
如东县烈士陵园内,在苍松翠柏掩映下,水泥墓中安息着一位受人敬仰的好区长。他就是在敌人“清剿”、“驻剿”中壮烈牺牲的英雄苏云。苏云,原名徐云,1924年12月14日出生于栟茶北乡姚家埭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共有7人,长年累月受地主剥削,加上他父母经常生病,因而生活极其困苦。1940年,新四军东进到了栟茶,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他们的启发帮助下,17岁的苏云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工作。1941年3月,他……[详细]
|
沈慰萱(1917—1947年) 沈慰萱,曾化名沈萍,重固乡章堰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抗日战争青浦沦陷后,沈慰萱参加抗日斗争。民国27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中共章堰党支部书记,利用小商贩的公开身份,下乡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将青东抗日游击区办的《自卫》、《野火》抗日刊物分发到各地革命青年手中。常在朱家角活动,化名沈萍,为朱家角党组织的负责人,积极发展党的外围组织……[详细]
|
王新国 (1920~1947) ,朝南乡双井拉村人。1940年考入桂林师范。他思想进步。当年暑假回家,得知村里小学因无经费停办。经了解原来是村校的田租被当地绅士侵吞,王新国大为不平,即与同村青年王树志向县告发,争回了学田租,使村小学继续开办。1944年秋,日寇入侵广西,王新国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与进步青年蒋光密组建石塘抗日中队,担任参谋。他先后参加了在石塘扬子桥等地伏击日军的战斗。1946年春……[详细]
|
江明彬(1916~1947)江明彬,桐岭乡桐岭街人。1933年初中毕业,1934年考入广州立信会计职业学校,结业后,经熟人介绍,到贵县北厢小学任教。193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冬,中共贵县县工委成立,江明彬任县工委组织委员。1940年冬,中共贵县中心县委成立。江明彬任县委委员。1941年10月,江明彬任贵县中心县委书记。他担任县委书记后,即授意恢复原来因推销进步书刊而被查封的“抗建书社……[详细]
|
江瑞声(1899~1947)江瑞声,字韻锵,别号和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生在四堡里江坊村。毕业于连城县旧制中学后,逐渐介入其父江乐天的政治军事活动。民国9年(1920)赴粤,在其父的粤军第二军预备队第四营任军需长兼代营长。粤军失败后,该部由陆军二十四混成旅收编。民国11年出任二十四混成旅游击营军需长。翌年,瑞声前往永安其父处,任陆军第一旅司令部副官,在该部被卢兴邦击溃后潜逃回乡,任长(长……[详细]
|
王倬(1915~1947),靖江新丰乡新跃村人。烈士。日军侵华,上海沦陷后,他在家乡创办了“村际联防”武装,组织巡逻看夜,保护地方安全。不久,他被荐任为惜字乡乡长。新四军东进后,他自筹资金,腾出自家房屋,创办小学,自任校长兼教员。他对贫苦农民子弟实行免费入学,并常给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饭食。在减租减息运动中,他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对大家宣布:凡租种他家土地有子女参军者,全部免交地租。民国33年……[详细]
|
丁默村(1901—1947),又名丁勒生。出生于今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大高山街一个裁缝兼裱画店的家庭。“五四”运动席卷常德时,他在省立二师附小读书,加入“常德学生联合会”,进行革命活动,次年考入省立二师。 丁默邨民国10年(1921)秋,丁默村去上海,结识施存统。旋由施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与0湖南党团组织取得联系,被派回常德,开展建团工作。次年初,他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小组,自任组长。6月……[详细]
|
闵青(1922~1947),原名宽楼。民国11年(1922年)出生。宝应县石桥乡龙河村人。烈士。自幼家境贫寒,民国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担任龙河乡党支部书记。他平易近人,关心群众,深受群众爱戴,民国33年夏,当选为龙河乡乡长。不久,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锄奸、反霸、减租减息运动。闵青严格执行政策,不徇私情,他领导群众斗地主,开仓分粮,勒令0者退还借据。实行“二五减租”时,闵青有个叔祖父是……[详细]
|
卓特巴扎普(1877~1947)又名世海,出生于察哈尔正白羊群总管桑日布家。9岁始习满、蒙文,16岁出任苏鲁克长,20岁任正白牛群副总管。光绪年间,张家口都统府指令苏鲁克群成立治安马队,委任卓特巴扎普为队长,驻兵哈登胡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承命向清政府奉送贡品,历时两个多月,朝见皇帝上缴贡物,得清政府的信赖和赏识,提升为六个苏鲁克和达里岗嘎五旗总管。民国元年(1912年),达里岗崖牧群宣布……[详细]
|
周文科(1913~1947),又名济、毅、殿伯。淮阴县刘老庄人。烈士。民国27年(1938年)秋,与陈书同、纪乐天同赴山东寻找中共组织,并随山东抗日组织在鲁西南一带活动。同年冬,他前往第五十七军万毅团学兵队受训,五十七军北撤后,他回淮阴参加抗日义勇队。民国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淮阴党组织重建后首批发展的党员之一。此后,历任淮阴县抗日义勇队指导员、九团政治部主任、三营教导员、张集区区长、淮阴……[详细]
|
于子三,原名泽西。1925年1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渤海边的一个村子里。父亲是一位爱国的小学教师。在父亲的引导下,他看的第一部小说便是《说岳全传》,他崇敬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南侵,于子三家乡沦陷。日军的暴行、汉奸的无耻,以及奴化教育的摧残,深深地刺痛了于子三的民族尊严。面对着咆哮的大海,于子三也从心底里发出呐喊:我宁死不做-奴。1942年冬,他瞒着父母,离……[详细]
|
杨乐如(1904~1947),曾用名湘韵、如海,笔名春晓,今岳阳县毛田镇人。1925年5月参加共产党员娄敏修组织的青年读书会,学习《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史》等革命书籍。1926年6月,任新堤市总工会筹备处秘书长,后当选为总工会执行委员,并任组织部长兼秘书长,继任总干事,出席过第四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担任过宣传干事、市委组织部长。1927年1月,国民党驻军捣毁总工会,……[详细]
|
左钦彝(1885~1947),字寿衡,号归安,笔名太憾,今湘阴县安静乡人。兄弟10人,他排行第八,人称“左八”。1921年8月,出任桃源县县长,因得罪了官绅,被革职。1925年返回湘阴,当选为县参议员。1928年,得好友举荐,任安徽省宿松县代理县长。两年后转入军界,在国民党陆军独立第四旅旅长谭曙卿手下任秘书,后任军部上校副官长。在江苏淮安地区驻防时,为干预当地征税过重一事,愤然枪毙国民党县党部2个……[详细]
|
刘玉清(1914年~1947年) 寿张县刘楼(今属台前县马楼乡)人。青年时代在山东省曲阜师范读书时,正值日军加紧侵略中国,怀着抗日救国的满腔热血,弃文从武,于1936年考入国民党南京军官学校。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南京失守。刘玉清只身突围,在后有追兵、前有长江的危急情况下,抓住一块门板,泅渡长江,沿途乞讨,历尽艰辛,回到家乡。刘玉清目睹国民党消极抗日的事实,打消了依靠国民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