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更新时间:2023-12-30

161、蒋瑞春 (18791947)
   蒋瑞春(1879~1947),字燧,号曜年,以医名瑞春行。清光绪五年(1879年)出生于扬州,祖籍宜兴,祖父时迁扬。家世业医,为蒋氏伤科第八代传人,精伤科。蒋氏祖传的接骨法,在治愈肘关节部骨折后皆遗留功能障碍,伸者不能屈,屈者不能伸直。蒋燧在悉心研究后,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将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结合,患者经他治疗,无不恢复正常。另外,他对急慢性阑尾炎、蜂窝组织炎以及久不愈合的外科疾患,均能药到……[详细]
162、俞颂华 (18931947)
  俞颂华(1893~1947),名尧,太仓人。报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政法大学。归国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并参与主编《解放与改造》杂志。民国9年(1920年)秋,北京《晨报》与上海《时事新报》派他和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李仲武等赴苏联采访。所写的报道通讯,分别在《时事新报》与《北京晨报》上发表。后来,《北京晨报》把通讯辑成《游记第二集》一书发行,这对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了解苏……[详细]
163、王立辰 (19191947)
  王立辰(1919—1947),男,汉族,安徽省濉溪县陈集乡人。1919年,王立辰出生在濉溪县陈集乡一个农民家庭。9岁读书,20岁在本村二郎庙小学任教。1944年,新四军第四师收复淮北路西,王立辰毅然弃教从戎,投身革命。参加革命后,王立辰从事财务工作。当时,日、伪、顽军对游击区进行经济-,并经常抢掠扫荡;加上战争的破坏,田地荒芜,人民生活困苦,根据地财经工作异常困难。但王立辰想方设法在不加重群众负担……[详细]
164、太虚法师 (18901947)
  太虚大师(1889--1947)近代高僧,以倡导人间佛教而著称。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三十一年16岁,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 宣统元年(1909),随寄禅和尚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并在南京从杨文会居……[详细]
165、缪世福 (19171947)
  (根据缪守道、缪守福提供的材料整理)缪世福(1917~1947),长丰县杜集乡大户缪人,贫苦农民。1941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沛桥乡以汪家圩、黄亮岗、大户缪等村为中心,建立定合县沛桥乡政权和民兵组织,缪世福带头参加了民兵,任乡中队长。为了随时对付日伪敌人不断的“扫荡”,保卫新建立起的抗日民主政权,英雄的民兵和群众,在区乡武装的支援下,与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2年冬,汉奸杜学玉带……[详细]
166、黄飞 (19211947)
  黄飞(1921~1947),原名黄士杰,曾用名黄一平、黄文升,新华镇黄歧山村人,革命烈士。黄飞出身于商人家庭,祖父黄镜波在香港经营米业,父亲黄祥徵在港开设船务公司。从民国15年(1926)起,黄飞先后就读于广州市立第四十九小学及培英中学西关分校;后又转读于香港华侨中学和南华中学,毕业后,到广州报考中山大学。民国26年(1937)7月,发生卢沟桥事变。当时黄飞之长兄在昆明某大学被敌机炸死,黄飞毅然投……[详细]
167、吕宝兰 (19241947)
  吕宝兰(1924~1947.4)。1940年,其兄吕宝秀参加了八路军。1941年冬,因生活所迫,吕宝兰随父亲逃荒到莒南县兴云区杨家三义口村。在那里,她受革命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斗恶霸地主的活动,并组织青年人成立识字班,利用空闲时间学知识、学文化,担任识字班班长。1944年,吕宝兰加入中国共产党,代理兴云区妇救会会长。她广泛发动群众,利用识字班、冬训班等学文化,扫文盲,传播革命思想。同时,积极响应党……[详细]
168、杜光华 (19151947)
  杜光华 (1915-1947)1915年出生于阆中市杜家岩村,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0月经长征到延安,后任红九军一团连长。1937年8月,任八路军——五师六八六团连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1944年,升任团长。1945年9月,率部横渡渤海,挺进东北。1947年2月,第三次辽宁临江战役中,率部阻击敌军,在大龙爪沟571高地指挥作战时,以身殉国。……[详细]
169、埃尔文·费雪 美国经济学家、数学家(18671947)
  埃尔文·费雪,美国经济学家、数学家、经济计量学的先驱者之一。生于纽约州的少格拉斯。1890年开始在耶鲁大学任数学教师,189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转任经济学教授。直到1935年、1926年开始在雷明顿、兰德公司任董事等职。1929年,与J.A熊彼特、J.丁伯根等发起并成立计量经济学会,1931~1933年任该学会会长。物生平1867年2月27日,埃尔文·费雪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索格蒂斯。他的父亲是……[详细]
170、杨杞松 (19151947)
   杨杞松(1914-1947),别名杨光辉,化名杨易木,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延寿村人。出生于1914年6月,曾就学于莆田公学初中、哲理中学高中部,期间参加互济会,任莆田中心县总副主任。1934年初考入上海私立职业学校,因参加-被拘捕。此后转回家乡,193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任中共闽中特委创办的《时论》刊物,积极宣传抗日。“泉州事变”(即国民党当局强行收缴集结在泉州,正在改编并准备北……[详细]
171、马德 (19161947)
   马德(1916~1947)原名马启庆,曾用名天行、林坚。山西河津人。1934年在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前,国民党政府抛出“中学生毕业统一会考”制度,妄图打击、破孩参加反日反蒋运动的进步学生。马响应中共山西工委抵制会考的号召,暗示毕业班同学以交白卷的形式拒考,后与同学40余人被校方开除。1935年马到陕西,考入西安高中。次年冬,参加了西安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的--活动。“双十二”事变……[详细]
172、张清和 (19161947)
   张清和(1916~1947)陕西肤施(今延安市宝塔区)人。因家贫上不起学,11岁起就给人放羊、拦牛。受隐蔽在他家的一位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教育和影响,14岁就当了小交通员,为中共组织送信、放哨。1934年,张先加入了中共领导的少年先锋队,不久又参加了陕甘游击队第四支队,正式当了一名战士。1935年4月调入红二十六军,后又分配到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当通讯员,参加过崂山、榆林桥、张村驿和直罗镇等……[详细]
173、刘三阳 (19091947)
  刘三阳(1909~1947),又名刘德俊,武陟县西尚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初,介绍王引、李元等3人入党,并建立了西尚村党支部。1933年,刘亲自组织群众-,向广大群众和干部宣传革命道理。1938年,正当日本侵略军进攻武陟时,他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并和王文有、刘德胜等6人,一齐参军,转战太行。同年12月,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制造了“许河事件”。致使赵潭支队伤亡……[详细]
174、莫国华 (18861947)
  莫国华 (1886~1947年),又名莫固,字伯荫,大岗镇莫屋村人。出生于一个封建富有的大家庭,兄弟5人,排行老大。18岁时练就一手好枪法,打雀射鸟,几乎百发百中。20 岁考取清王朝末期生员(秀才)后,受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影响,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考读清政府在广州开办的将弁(武职的通称)学堂。学习期间,结识民主革命人士徐维扬等人,以武科学子身份参加孙中山的反清组织。辛亥革命前夕,接受革命组织……[详细]
175、项鸿国 (19131947)
   项鸿国(1913—1947),又名项强,洵阳县蜀河镇人,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幼年在蜀河初级小学读书,1928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于1932年考入北平宏达学院,1934年毕业回蜀河,在蜀河小学任音乐、英语教师,经常教学生唱“打倒列强、除军阀”和“-三部”等进步歌曲。1937年土匪刘焕章掠劫蜀河镇后,蜀河镇士绅集体商议办民团进行自卫,遂从蜀河乡联保办公处借来20多支枪,每个商号抽一青年,集中……[详细]
176、李屏之 (19111947)
  李屏之(1911~1947),名传德,字维翰,别号国屏。镇安县云盖寺西皇峪人。1933年陕西省立高级中学毕业,爱好读书,擅长北魏书法。 李屏之1934年加入国民党,在长安县立菊林小学任教。1935年在陕西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任教,积极参加“一二·九”-,宣传抗日救亡思想。1936~1937年任陕西省民政厅巡回督导员。1938年任国民党华北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及补充兵训练处第十大队长。1939年……[详细]
177、魏立成 (19041947)
  魏立成(1904~1947)长丰县杨庙乡魏祠村人。自幼务农,成年后,目睹当时官绅兵匪,0,家庭不堪其扰,便交朋纳友,借以支撑门户免受欺压。又加上他素性豪爽,仗义助人,-扶弱,在社会上小有名气。辛亥革命后,皖北灾荒遍地,很多贫民流入芜湖码头做苦力。民国22 年前后,魏亦一度到芜湖做工,巧遇因寻访烈士曹渊遗属来芜湖码头的叶挺将军,攀谈起来很投机,魏留叶挺住下,临走还赠给50 元光洋。民国28 年夏,叶……[详细]
178、刘铭经 (18731947)
  刘铭经(1873—1947),字永鑫,阜南县三塔集刘寨入,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刘铭经幼时随父(私塾先生)就读,以后考中秀才,又考入南京两江高等师范学堂。在校期间,因带领同学抗议校礼堂倒塌砸伤学生,被校方开除,转入龙门师范,于该校毕业。刘铭经走上社会,即从事教育工作。辛亥革命后,刘铭经创办阜阳第三师范,并参与创办阜阳省立第六中学,亲任六中校长。他在六中率先实行民国新学制,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其中李端甫……[详细]
179、郭培师 (19031947)
  郭培师(1903~1947),字景泰。阜宁獐沟(今属滨海县)人。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省立扬州第五师范,后考入免费的中央政治学校。民国23年,到盐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工作。次年秋,弃职去山东邹平,进梁漱溟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民国25年秋毕业,被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任命为镇江县长,但他只愿当个区长,认为这样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性。于是,省政府将镇江县上党区改为行政实验区,委郭为区长。到职后,……[详细]
180、阮湘 (18891947)
  阮湘(1889~1947),字淑清,岳阳县筻口镇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巴陵公学(旋改岳阳县立中学),宣统二年(1910)考取上海中国公学。民国初年,2次东渡日本,学习政治经济。“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国参加运动,为《五·四宣言》六个起草人之一。民国11年任商务印书馆,参与编写《万库全书》,著有《殖民论》一书。13年回湖南,任省公立法政专科学校教务长。15年任湖大行政委员会主任。16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