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余洒度(1898—1934),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随叶挺独立团北伐到武昌,后历任国民政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团长,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师长。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在起义部队分三路从平江向长沙进军途中,因收编的土匪武装邱国轩团叛变,使进攻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令各路……[详细]
|
李如兰(1879~1934)又名李香亭,石泉县中池河人。幼苦读,19岁中秀才,后赴省参加乡试,未中,回到迎丰乡蔡姓祠堂设学馆以教书为生。后来,在迎丰乡开点心铺,因不善经营,蚀本破产。他立志弃商就学,以官费考入陕西省高等学堂。在校每次考试名列前茅,都称他高才生。他在学堂就读时,常与同盟会会员往来,看过很多进步书刊和报纸。辛亥革命发生后,李香亭曾加入该校组织的学生军参加反正,十月十三日与起义军协同作战……[详细]
|
林爱(1899-1936),原名林步圆,又名林阿圆,福建省柘洋特种区(今柘荣县)城关上城人。1928年6月只身前往福州谋生,1931年在福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1月受命返回柘洋开展革命活动,组建秘密农会和“红带会”(赤卫队)武装。1933年11月任柘洋党小组组长。1934年4月率赤卫队配合闽东红军独立团十六连解放柘洋,此后历任中共柘洋区支部书记兼柘洋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霞鼎泰(霞浦、福鼎……[详细]
|
黄可英(1909~1934)沙县人。中共党员。历任共青团福州市委领导,中共建瓯县委书记。黄可英曾两度受中共福州市委的派遣,到建瓯加强党的领导工作。1932年7月,他再次到建瓯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以往仅开展城镇工作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起来革命,建立革命武装,抵御反动派镇压,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他深入到建瓯、政和、松溪三县边界农村,组织农会,置办武器。1932年12月闽北游……[详细]
|
郑冬松(1901~1934年),连江县透堡北街人,出身穷苦,4岁丧父、9岁丧母,孤身一人,靠族亲养育成人。冬松自幼勤快好学,诚实憨厚。民国18年(1929年)7月,被杨而菖以乡亲身份举荐到透堡小学当工友。冬松敲钟烧饭、浇水扫地,忠于职守,毫无怨言,颇得师生好评。翌年春,由杨而菖、杨挺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透堡农民协会联络员,投身减租斗争,勇敢机智。民国20年12月在“透堡-”中,冬松挥舞大刀,……[详细]
|
杨而菖(1913~1934年),小名杨与顺,连江县透堡乡人。连江、罗源工农武装和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杨于民国18年(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11月成立中共连江县委,杨任书记,先后多次前往罗源县北山、飞竹、甘厝等地开展革命活动,成立罗源县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应德乡支部,与黄孝敏等发动了罗源第一次工农武装斗争——飞竹-。民国20年秋,杨而菖在连江透堡发动大规模减租减息斗争,取……[详细]
|
王际亨(1876~1934),字铨运,本区引翔港人。王氏原系望族,后家道中落。因父早亡,家境更陷贫困。依赖其母含辛茹苦,悉心抚养,又得其叔接济培育,终于苦学成材。清宣统二年(1910年),中末科举人,遂跻身名流,重振家业。为纪念其母与叔的养育栽培之恩,王为二子取名洪恩、世恩,并于瑶阶弄宅第之前,为其母立牌坊一座。民国初,王任引翔乡董、市参议员(市政委员)等职,成为一方之长。王以引翔地处市区边缘,具……[详细]
|
崔文运(1884~1934)陕西绥德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绥德南区从事革命斗争。1934年1月,中共陕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特派员的意见,将中共绥(德)清(涧)中心区委改建成中共绥(德)清(涧)县委,由崔任县委书记。同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又决定在绥德、清涧两县分别设立县委,派崔到绥德南区王家沟村召开会议,成立中共绥德县委,崔任书记。8月6日(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崔在绥德……[详细]
|
陈德旺,贡川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粗识文字,以泥水匠为生,家庭贫穷,其妻早逝。他个性谦和,与人为善,民国23年(1934年)间任贡川农会主席。邓纯馄,贡川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生,小学文化,家贫无固定职业,曾任私塾教师。他天资聪颖,临危不惧。民国23年任贡川农会副主席。张狗仔,又名拗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粗识文字,为人爽直纯真,不畏权势,敢于斗争。民……[详细]
|
陈寿昌(1906~1934年) 陈寿昌,又名陈希堪,浙江镇海人。民国13年(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民国17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兼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同年3月,担任中共闸北区委书记。民国16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当时,中共闸北区委由于执行“左”倾盲动政策,斗争受挫,党的组织处于涣散无力状态。陈任职后,认真执行中共江苏省委……[详细]
|
秦汉三(1883~1934)秦汉三,字希苏,号眉泉,善化县七都倪家坡(今望城县白箬乡光明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生。1917年人四川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在川军中任连长,先后参加护国、护法诸战役,以战功迭升川军何光烈部第九旅旅长。1926年春,中共中央派吴玉章、刘伯承人川,发展党组织,策动川军起义易帜,秦受其影响于同年夏加入共产党。是年冬,他与友军杜伯乾旅在顺庆宣布起义。旋刘伯承率合川起义军到顺……[详细]
|
许璇(1875—1934),字叔玑,瑞安渔篁街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十九年转廪生。甲午战败,目睹时艰,弃科举改习新学。二十八年赴沪,入南洋公学肄业,努力学习数理、外语、博物,成绩斐然。三十年六月赴日本,以官费考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毕业时名列前茅。又考入帝国大学农科。宣统三年(1911)前后,受瑞安务农会函托引入果树良种,在东京附近选购“无核蜜柑”苗带回瑞安,是我国最早引种的一批“无核……[详细]
|
陆建之(1878—1934),名德荣,别号警庐,以字行,永嘉(今温州鹿城区)人。自幼习举子业,遍读《十三经注疏》,旁及二十四史和诸子百家,擅长训诂、音韵,工诗文,善行草,沉静寡言,日与书卷为伍。因屡试不第,故改业习医,然旧习未改,故亦儒亦医。民国初,夫人王瘦梅英年病逝,悲痛不已,始一意专攻岐黄之术,从《内经》、《难经》、张仲景《伤寒论》直至唐、宋、元、明、清医学典籍,莫不涉猎,诸家学说精华如河间(……[详细]
|
安哲(1906—1934),原名安丰泽,字建亭,曾化名王德海,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安家村人。1921年春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5年8月,在邓恩铭、丁君羊的倡导下,同郑天久、陈雷(牟春霆)等在济南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学习马列主义和进步书刊,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26年春,经丁君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赴武汉参加北伐,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7……[详细]
|
周继丰(1903~1934) 乳名来年,字正南。柏树坬人,出身农家。父周能温,治家有方,家业居全村之首。继丰私塾启蒙,聪颖嗜学,名列前茅。1924年考入榆林中学,接触革命志士,阅读进步书刊,投身-,次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秋回清,执教于县第二、第三高小,曾任校长。在学校和附近农村传播马列主义,组织农民协会,反对土豪劣绅。继于峪口、石家墕、林家圪等村,秘密发展党团员。1928年同张承忠、高克林等组……[详细]
|
农春荣(1896~1934),壮族。江城乡果柳村(原属向都县)人。小时读私塾。1927年开始参加向都县巴麻地区(今田东县印茶乡)的农-动,经常走村串户宣传革命真理,发动贫苦农民参加革命。12月,向都县巴麻地区农民自卫军大队部成立,任第三中队队长,后自卫军十二个中队缩编为四个中队,任第二中队队长。在大队长黄绍谦的率领下,带领所部参加打击土豪劣绅等一系列的战斗。1928年,果柳村农民协会建立,被选为主……[详细]
|
刘明福(1905~1934.11)刘明福,又名明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连城(原长汀)罗坊萧坑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其父刘生方(又名高举),系忠厚老实的农民,除租种几亩薄田外,靠肩挑石灰挣点力资买米养家糊口。民国18年(1929),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入闽后,罗坊、萧坑一带农民开始组织农会、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明福兄弟四个均参加红色革命组织。同年冬,萧坑村苏维埃政府成立,刘明福任主席……[详细]
|
黄保成(1903—1934),原名黄保存,平孟乡孟达村人。出身贫寒家庭,初小文化。曾投师于“刀仔梁六”(龙州人)学练武术,技艺精湛,功夫过人。民国20年(1931年),镇边县边境的平孟、百南、十蓬一带,有黄鹏、韦高振等绿林武装交替驻扎,黄保成加入了黄鹏所部,不久开到镇边县城驻扎,为时一个月左右,听说韦高振部要开进县城,黄保成随黄鹏部转移滇边富州的皈朝与另一支绿林武装梁超武(又名梁振标)部汇合。 ……[详细]
|
黄昉日(1902—1934),字汉杰。壮族。三石区公平村人。1922年,在武篆育才小学读书时,被选为学生代表。参加清算武篆大土豪杜瑶甫-建校款的斗争,次年,他转学到东兰县立高等小学校就读,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1924年秋,农军宣传队队长韦介城被县知事黄瑶琼逮捕关押,他召开学生自治会骨干会议,发动全校同学连夜到县衙门抗议,次日早晨又列队--。千方百计营救韦介城。1925年秋,黄昉日就读于中央军……[详细]
|
邓泽如(1869—1934),名文恩,字远秋,新会县篁边乡鹅峰里(今属蓬江区)人。早年随父习商,18岁前往南洋谋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主持同盟会南洋支部事务,积极筹款,支持同盟会在两广和云南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应召回国,孙中山曾拟委任其广东都督,他辞而未就。二次革命失败后仍回南洋。民国3年(1914年)支持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任南洋各埠筹款委员长,支持国内反袁……[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