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徐东海(1879-1927年),八甲乡峰高堡大窝村人。青年时,肩挑煤油杂货担串村过寨,以小贩营生,因偷牛事泄,亡命绿林。民国2年(1913年)3月,徐东海纠集乡众400余人,据八甲大山立“忠义堂”,设“五福厂”(赌场)、“辣椒厂”(刑场)、“妹仔厂”(囚禁妇女场所)等,营寨均用杉皮,茅草搭成。数月之间,自称有匪众千余人,出山四处劫掠。民国2年(1913年)10月19日,徐贼从八甲大山东出,抢劫河口……[详细]
|
俞诰庆(1879~1927)俞诰庆,字敕华,善化县人,清光绪五年(1879)生。成年后考取举人,二十八年,被派留学日本,人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班。毕业后于同年10月回国,任湖南师范馆监督。三十一年,任长善学务处总督。他思想守旧,到任后以“整顿学风”为名,开除进步学生,禁止学生-结社,甚至收缴各学堂学生上操用的木枪;维护封建礼教,强迫学生朔望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令各校悬挂“上谕”木匾,上镌“尚忠”……[详细]
|
陈玉婵,女,原名陈青,小名陈女不青,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旧州镇美岭村人,1899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年幼时父亲病逝,陈玉婵与母亲艰难度日。7岁时随母亲到琼山县府城谋生。母亲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匹瑾女子中学当杂工。陈玉婵在学校半工半读,白天在食堂给师生们送饭端菜,收拾碗筷;夜里补习功课,还做些手工活以补贴家用。1921年,陈玉婵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匹瑾女子中学,并留校担任小学部数学和英语教员……[详细]
|
张鸿猷(1855-1927)字彝夫,榜名鸿猷,常称“张拔贡”,陵水县城内人。祖先从琼山铁桥区大同乡潭社村迁陵定居;他是张氏来陵第四代。起初三代,都曾在县衙门粮房当“书吏”,但也算不上富豪门第。到了他这一代,为了追求富裕生活,“儒而兼贾”,经营糖寮、养鸭、贩卖藤、板等生意。因此,便逐渐富裕起来,又不断购置田地,结果成了陵水较大的地主。张鸿猷幼年时家贫,由于聪明勤学,渐露头角,被一个富贵人家请去当其无……[详细]
|
解学海(1901-1928),革命烈士,无极县南朱村人。其父是私塾先生,学海五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1922年秋,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习成绩优秀。1924年春,在中共保定市委领导的-中,解学海结识了不少共产党员。五卅惨案爆发,解学海带头冲破学校的阴挠,串连同学参加保定市的反帝运动。在二师党组织的领导下,解学海等人开始深入工农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和兄弟学校联合建起社会科学研究会、书报贩卖部、平民学校、……[详细]
|
赵盛宣(1889—1927),男,苗族,麻阳县两背人。出生于穷苦农民家庭。少时务农。民国13年(1924)在麻阳加人中国共产党。14年5月参加组建两背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入夜校,学习新文化、新思想,开展反对土豪劣绅、-污吏的斗争。6月任中共麻阳特支军事委员,分管县农民自卫军工作。16年1月17日当选为县农民协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马日事变”后,特支与农民自卫-入地下斗争,继任特支军事委员。 ……[详细]
|
滕代顺(1905~1927),苗族,男,麻阳县岩家冲人。幼时,家贫。民国6~10年(1917—1921),滕代顺就读于县第一高等小学。他矢志苦读,成绩优异。10年,毕业,家贫如洗,无力升学,直闯县府,与县长诉说,获资助光洋2块,作盘缠,出外升学。11年考入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是年在该校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3年6月,滕代顺与同学滕代远、滕代胜等人创麻阳新民社,办《锦江潮》……[详细]
|
王彭(1867~1927),原名应彭,九湖村鱼笱庄(花东镇三凤村)人。少时家贫。16岁往美国做劳工,受尽欺凌。他耿直豪爽,嫉恶如仇,仗义疏财,好抱不平,为同辈所称赞。光绪三十年(1904),王彭参加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除自己带头捐款外,还四出奔走,劝导旅美华侨大力资助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在美期间,曾与王彭合影留念,该照片曾悬挂在王彭家大厅中。王彭于民国9年(1920)回国,民国11年与王福……[详细]
|
袁玉冰(1899~1927.12),别号孟冰、冰冰,兴国县崇贤上沔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1岁进私塾读书,15岁在兴国高兴墟成德小学读书,19岁入南昌二中求学。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后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0。1923年春,袁玉冰受党组织之命从北大回到南昌工作。在南昌,他与赵醒侬、方志敏等一起参与组织了“马克思学……[详细]
|
沙玉沼(1845~1927),字鉴渠。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生于启东久隆镇北洪贞仓(现启东市合作乡得胜村)。18岁时,赴京捐得清兵部车驾司,一年后还乡,被海门厅委为小安沙沙总。自幼喜爱书法。其书承王羲之父子、赵孟 、董其昌诸家之长,草书得王氏父子遗韵,行书颇似康熙,稳健遒媚,造诣较深。出名于崇启海沪苏一带。 民国元年(1912年)春,沙玉沼去苏州游玩,听说玄妙观正在招人题匾,就……[详细]
|
林培斌 (1900~1927.10) ,广西岑溪县 (今岑溪市) 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民国7年(1918年)考入岑溪中学就读。“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演讲、出墙报、发传单等活动;与同学成立救国团,宣传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参与乡村破除迷信的活动。14年春,离开家徒步经梧州转赴广州报考广州农-动讲习所。 4月底入所学习,并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学习结业留所任第五届学员乙班区队长。民国……[详细]
|
赵炳麟(1876年~1927年)清末官员。名竺垣,号清空居士。1876年11月26日生于广西全州绍水乐家园。赵炳麟之父赵润生,《清史·循吏》记:“宦湘十年,凡四易任所,至案无留牒,必严查保甲以清良莠。每决一讼,必两造均服,始具结。下乡轻骑减从,夫马必自备,遇儒者殷殷教诲若子弟,豪强巨猾必严惩不少贷……”,陈宝箴出为湖南巡抚,赵润生方初任新化,陈以为能员,次年,代理益阳知县。 13岁为秀才,15岁中……[详细]
|
黄成业(1897.5——1927.10) ,字迹仙,西河乡古排高铺村人。自幼天资聪敏,勤奋好学。1914年春,以优异成绩考进桂林省立第三初级中学。1917年冬,进读桂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后又习读于南京美术学校。1921年秋,考进上海复旦大学。次年冬,黄成业因经济困难辍学返乡,被聘为县立高等小学美术、自然科教员。1923年夏,他边教书边和校长蔡挺生等人合股开设“源生和”书店,经营一些进步书刊,如《新……[详细]
|
雷沛涛(1897~1927),中国共产党党员,辖区津头村人。1914年毕业于南宁府中学堂,1919年在湖南省雅礼大学毕业后回母校(已改名为广西省立第一中学)执教。“五四”运动期间与陈勉恕(后为中共党员)发动青年教师和学生进行各项进步活动,遭到学校内外旧派人物多方刁难,不得已离校,应陈勉恕之邀赴贵县中学任教。至1921年, 援桂粤军退出广西, 陆荣廷卷土重来,雷沛涛不能安心教学,遂下广州。1923年……[详细]
|
易挽澜(1899—1927)愿名恩波,字少海,壮族,海渊镇正街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左江从事革命活动的领导人之一。少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书香家庭。1914年,在思乐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任西杨 (今板棍) 初级小学教师。1915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1917年毕业后任思乐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教师。时当民主革命凤起云涌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广东国民革命军,任革命军政治部直属营文牍。不久他考入中山大学。……[详细]
|
陆炳堂(1891~1927),又名陆玑章。壮族。祥周乡仑圩村(原属奉议县)人。少年时读过私塾,后到仑圩日新高级小学就读。1912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被田南道尹雷殷派为视学委员,曾到东兰、凤山等县视察。返回百色后,到奉议县任科房总务 (相当于县府秘书) ,后到恩隆县任盐厘局局长,半年后又辞去局长职务,先回本乡担任日新小学名誉校长,后到七里山区任小学教员。1925年他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19……[详细]
|
郑克斗(1888~1927)石泉县后柳乡人。家靠租种油房坎渡船会几亩薄地过日子,当时,地方上苛捐杂税重,百姓生活困难。民国十五年(1926)六月二日,郑克斗和几个庄稼汉子商议,要拉团练、打款子,进行抗捐斗争,大家都赞成。六月三日,庄稼人“游水”到仙鱼洞。郑克斗带头,用土枪打死了仙鱼洞无恶不作的恶棍张协林,为地方除了害。农民纷纷而起,自愿要参加郑克斗的队伍。郑克斗拉起团练,自任团长。县知事陈光斗派6……[详细]
|
鲍孝良(1901~1927年) 鲍孝良,又名学良,安徽人。幼年来沪入日商纱厂做工,因顶撞日本领班,被辞退失业。民国12年(1923年)进日商内外棉十五厂当推纱工。民国13年,鲍参加沪西工人补习学校学习,并在沪西工友俱乐部接受革命启蒙教育,协助陶静轩在厂里成立工友俱乐部秘密小组。次年初,由陶静轩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2月,爆发日商纱厂总同盟-,鲍在十五厂发动工人响应,率先在厂内成立工……[详细]
|
王志清(1870-1927)名懋昭,字恢莲,湖南湘乡县人。1870年出生于湘乡县横铺乡坳头村人。家贫,幼入私塾,学业优异。及长,任扬州两淮盐捕营员司,补用花翎五品分省县丞。1902年赴天冿,与姨表兄黄茂秋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数度回乡联合地方力量,反对萧介藩团防队残暴行为.萧以“火刑”处死湘潭小偷邓搭毛,王仗义向县、省当局控诉,获胜。1911年赴京、津,入同盟会,后转国民党。1915年回湖南联络讨袁,……[详细]
|
杨景山(1903~1927)高阳城关人。原籍清苑-村,其父经商,迁居高阳,占籍相府街。杨景山14岁升入县高小,学业优异,与同学王锡疆、王重民并称高阳学界“三杰”。1919年7月考入保定直隶第六中学。学业之余涉猎进步书刊,接触新文化思潮。1921年,保定直系军阀通缉革命青年王锡疆,王被迫弃学避入北平(今北京),杨景山感触颇深,作《小草》诗以寄情:操场边的小草今日被践踏,明天的清晨又重新长出来,得到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