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王灿登(1875-1911),福建省连江县透堡乡西门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性情坦率,嫉恶如仇。他虽务农,但长在武风甚炽、革命气氛浓厚的环境中,闲时好学技击,身手不凡,常与黄忠炳、曾守辉等人切磋拳术棍法。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加入光复会,宣传革命道理,不遗余力。每论革命总曰:“如山轰石,不至平地不止,未知何日到平地也。”1911年(宣统三年)三月,同盟会决定举行广州起……[详细]
|
石德宽(1885~1911 年),字景吾,亦作敬吾,后易名经武,寿州石家集人。甲午中日战后,清廷腐败,国事日非。他认为中国不实行改革就不可能图存,因而排满思想与日俱增。当时革命变法维新诸说纷起,由言论彭吹,继之以铁血搏斗。他受此影响,爱国思想油然而生。兼之堂兄石德纯留学日本,常以中外大事函传,并邮寄各种革命书籍供读。他在此影响下,终于走上革命道路。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辞家投身社会。初与同……[详细]
|
陶骏保(1878~1911),字璞青。丹徒县(今镇江市区)人。辛亥革命将领。少时从学其兄陶逊,受强国强种思想的影响,抱有推翻清廷的志向。18岁考入江南武备学堂受训,又曾去日本留学和考察军务。后从军于福建、广东,先后任徐绍桢常备军管带、军政局参谋兼武备学堂教员,与谢刚德、方声涛、方声洞诸志士相交甚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随徐绍桢回江南筹建新军。光绪三十一年总办江南征兵局,兼办镇江征兵事宜……[详细]
|
胡应升(1872~1911年),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一个贫苦农民之家。性浑厚,与人相处较随和。因家境贫寒,幼未读书,却爱习武,早年以泥瓦工为职业,青年时当过马江水师兵勇。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应升随黄忠炳加入透堡光复会,受进步思想熏陶,放弃泥瓦匠职业,积极从事革命。经常往东塘村与同盟会成员吴适联系,他接触人多面广,频繁来往于本县主要乡镇,探察政治、军事情报,把革命大义传播闽江海隅。宣统三……[详细]
|
欧阳忠鹄(1849-1911)清末维新派学者。清浏阳县人。字节吾,号瓣疆(也作瓣姜)。道光二十九年(1849)生。小时从父受读,工文辞。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明年考授内阁中书。居北京谭继洵家馆,教授谭嗣同兄弟。他推崇王船山,对谭嗣同前期思想有一定影响。光绪四年(1878),应漕运总督杨昌濬延聘,课其子4年。九年,赴京参加会试,未取录,即行南归。 光绪十二年(1886),欧阳忠鸽入浙江学政瞿鸿……[详细]
|
张永贵 (1858-1911),河北省宝坻县(今属天津市)人。1873年15岁时,因家乡闹虫灾去天津学徒当银匠。1883银铺被盗涉嫌被捕入狱。上诉查清后出狱,已满30岁。1898年闯关东来到黑龙江边陲的漠河金矿,后又转到依兰三姓金矿。1898年7月,金矿被焚,他带领200余名淘金工人,来到哈尔滨,当时沙俄正在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临时总工厂,他与一部分淘金工人入该厂做工。1903年初开始,他曾领导总厂……[详细]
|
徐茂燎,籍 贯: 广东花县人生卒时间: 1885——1911-4-27于1911年“3.29”之役,攻两广总督署转战至二牌楼华庆里,被敌围困,被流弹击中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花县籍十八烈士之一。……[详细]
|
徐昭良,籍 贯: 新华镇大华村兴华庄生卒时间: 1887——1911-4-27于1911年“3.29”之役,随徐派扬攻总督署,转战飞来庙,不克,负伤,至高塘大东桥遇敌,遭杀害。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花县籍十八烈士之一。……[详细]
|
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一字铁君,福建侯官人。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卒于逊帝宣统二年,年六十四岁。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举人,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进士,值南书房。官至礼部左侍郎,当拳匪祸作,极谏董福祥骄纵不可用,几罹祸。督湘、浙学政,尤励节爱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视学湖南,念儒官为士模范,不激浊扬清,曷以励风教?疏荐文行交修者数人,士习为一变。二十三年,入直南书房。越……[详细]
|
张钟端(1879~1911.12),字毓厚,号古民,别号鸿飞,河南省许昌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诸生考送官费留学日本,初入弘文书院普通科学习,后入中央大学攻读法学。同年加入同盟会。三十二年(1906)回国,劝说尉氏县-霞赴日考察,摆脱封建枷锁。三十三(1907)十二月,创办《河南》杂志,任总经理。《河南》宣传革命思想,是各省留日学生所出版的进步刊物中,革命论调最为激烈,内地销售发行最为广……[详细]
|
徐礼明(1888-1911)籍 贯: 广州新华镇大华大队兴华店生卒时间: 1888——1911-4-27徐礼明,1911年3月29日参加辛亥革命,广州黄花岗起义时,在进攻督署衙门的战斗中,冲锋在阶前中弹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详细]
|
林冠慈(1883~1911)林冠慈,原名冠戎,又名阿庸,广东归善梅湖乡(今惠州市上梅湖村)人。出生贫苦农家,自幼耕种为生。小时在本村林姓的祠堂里读了几年书塾。因家贫,由其二哥冠志带到香港打杂工维持生计。后到广州,在基督教会外出传教的“福音船”上学习驾驶,并加入了同盟会。清宣统二年(1910)春,刘思复、高剑父、陈炯明等人在香港组织“支那暗杀团”。翌年春,林冠慈由高剑父介绍加入暗杀团,初时只担任勤务……[详细]
|
陈清畴(1882~1911年),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小以农为业,勤劳朴实,有强烈民族意识,好谈政治时事。平时爱好技击,根基甚厚,空拳可敌十余人。其乡有抗清志士林国贤墓,清畴每谈其抗清事迹,辄抒发己之革命志向。乡人多讽其不安分守己,他却不以一介小民而自卑,而以革命大义晓喻众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畴邀陈发炎一同加入“光复会”,此后,对推翻满清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行动更加……[详细]
|
余东雄(1893~1911年),佛山镇人,出生于马来西亚华侨家庭,父亲余广晋是南洋毗叻埠华侨巨商。余东雄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希望祖国能革除弊政、兴旺发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同盟会派员到毗叻埠发展会员时,年仅15岁的余东雄便与挚友郭继权一道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年),同盟会在毗叻埠发动华侨青年回国参加孙中山筹划的广州起义, 余东雄即与郭继权结伴回国。由于他俩年纪较小,不易引起注……[详细]
|
田淑扬(1887~1911),字亚豪,田激扬(1890~1908),字昂甫。凤阳县府城镇府东街人,系同胞兄弟。其三叔是清朝台湾道台,在凤阳很有名气。田淑扬、田激扬两兄弟幼时就勤奋学习,能文善武,书画皆精。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他俩的二哥田仲扬求学于南京两江学堂,后又改入安庆武备陆军学堂,随召四弟田激扬到安庆报考测绘学堂。田淑扬在他们的影响下,不久也去南洋将弁学校学习深造,结业后任安徽省步军……[详细]
|
徐临端(1874-1911)广东花县三华村人,1911年3月29日参加辛亥革命,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在进攻督署衙门的战斗中,徐临端脑涂甬道,壮烈牺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详细]
|
黄鹤鸣,男,汉族,广东南海人,出生年份不详,1911年4月27日参加由黄兴、孙中山等人策划领导发起的广州起义,不幸中弹牺牲,遗体收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又名觚。家境贫寒。13岁时在十八甫联泰学习机器,艺成后服务于增步制造局。旋赴香港、新加坡,自设一小机器厂。嗣受外侮刺激,痛感祖国备受欺凌,又受南洋革命风潮影响,遂弃所业从事革命,并于1908年加入同盟会。是年秋,孙中山召集革命党人在……[详细]
|
徐廉辉,花县五华村人。安南华侨,业工。1911年“三·二九”之役,转战飞来庙,负伤。后随徐维扬攀山越岭至三元里。维扬嘱扶伤归里,行抵高塘大东桥又遇敌兵,惨遭杀害,时年三十一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详细]
|
徐进照(?—1911.4.27),广东番禺人,同盟会员。近代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早年在马来西亚槟榔屿谋生,后来认识孙中山,参加了同盟会。1910年底孙中山等人策谋发动广州起义,徐进照赶往香港,参与前期的武器弹药准备工作。广州起义惨遭失败,徐进照被乱枪打死。……[详细]
|
杜凤书,男,汉族,字玉兴,1883年出生于广东南海,为南洋华侨,1911年4月27日参加由黄兴、孙文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不幸中弹身亡,时年28岁,遗体葬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三月廿九日)参加广州起义。下午五点半,进攻开始,司号员一齐吹响了雄壮的螺号声,大队同志风起云涌般赶到,在与督署卫队的对射中前进,党人冲入二门,敌兵退守两厢及大堂,有的凭靠着栏杆,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