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汉族。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1909年,41岁的霍元甲,由农劲荪介绍来上海,接受由陈公哲、陈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被评为沧州十大武术名人。孙中山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他亲临大会,题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以示对霍元甲的纪念。人物……[详细]
|
曹鸿勋(1848~1910)字仲铭,号兰生。山东潍县(今属山东潍坊市潍城区)人。清光绪二年(1876)状元,授修撰。七年(1881)提督湖南学政,革除拘守章句积习,扩大诸生视听,端正士风。二十年(1894)任武英殿纂修,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二年(1896)补云南永昌府知府,次年任迤东道道员,旋又署云南粮储道道员。所到之处,多行利民之举。二十七年(1901)升任云南按察使,上任未及两月,清理巨案十……[详细]
|
吴趼人,原名宝震,又名沃尧,广东佛山人。出生于北京,曾祖吴荣光,曾任湖广巡抚兼总督,是金石名家。父名升福,曾任江苏候补巡检。他与母定居佛山镇,在佛山度过青少年时代。他热爱家乡,自称“我佛山人”。后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小说、寓言和杂文,名声大噪,成为近代“谴责小说”的巨子。他18岁时家道中落,离家乡到上海谋生,先入江裕昌茶庄,后入江南军械制造局作文书。从32岁(1897年)起投身及写作,在上海先后……[详细]
|
戴鸿慈(1853~1910 年),字光孺,号少怀,晚年号毅庵。清咸丰三年(1853 年)出生,先代从南海大同堡迁居佛山福贤路居仁里。戴鸿慈容貌俊美,自幼聪颖。15岁就补上县学生,随即由廪生入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和乡举, 都名列第一。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翌年授编修。光绪五年督学山东,因父丧回籍。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他在籍倡办团练。翌年,督学云南……[详细]
|
吴杰(1834-1910年),字吉人,原籍安徽歙县,父母因家境贫寒而迁居浙江龙游谋生,寄寓龙游县城。吴杰13岁时父亲病逝,年幼的吴杰便跟人学做油漆,后被龙游东乡高山村富绅人称妮囡相的姜懋槐收留,在姜家做油漆兼养马。清咸丰十一年(1861),姜懋槐为抵抗太平军组织团防,因吴杰勇健而且喜欢练武骑马,就把他编入队中担任马夫。五月二十六日,姜懋槐在龙游南乡罗林岗一带被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击败,父子三人俱死。姜……[详细]
|
蔡玉明(一说蔡玉鸣1853年~1910年),原名蔡谦,又名怡河,,福建泉州晋江人。晚清武术大师,他汲采各家之长,以白鹤、猿猴、罗汉、太祖、达尊等五拳为基础,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创编了这套拳术。而且为了纪念其师鹤阳,便将这套拳术命名为“五祖鹤阳拳” 。明、清两朝,福建最大拳派——南派少林拳已在闽南地区广泛流传。作为南派少林拳门系中主要拳种太祖拳的一代传人、近代福建五祖拳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就是晋江人……[详细]
|
熊成基(1887年~1910年),一名承基,字味根,一作渭耕。扬州人。同盟会烈士。他幼年爱读兵书,爱谈军事,仰慕岳飞、史可法,自励建功立业,为国效力。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考入安徽练军武备学堂,学习期间阅读《猛回头》《革命军》《警世钟》等书籍;先后参加-、柏文蔚倡导的“同学会”和“岳王会”等革命团体。学习期满后,应征入江南新军,任第九镇三十二标二营副目,后到江南南洋炮兵速成学堂将校科深造。……[详细]
|
毛班香(1841~1910)名经畴,字班香,汉诗之子。中秀才后,即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嗣后代父授徒讲学。在教学思想上,他服膺关学创始人张横渠的主张,认为学以变化人的气质,提出“持身用诚,居敬应物”,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他因材施教;在学习方式上,坚持以自学为主,先生着重指导学生精读深思,解答疑问,使其借助已知,探求未知。所读的书,可以自由选择,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毛班香不以儒家经典为……[详细]
|
欧·亨利(英语: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有时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0(William Sydney Porter),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作品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微笑”是其喜剧形式。 他少年时曾一心想当……[详细]
|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详细]
|
余紫云(1855~1910),京剧青衣演员。诞辰:1855年8月19日,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逝世:1910年,宣统二年(农历庚戌)年病故,享年56岁。名金梁,谱名科荣,又名培寿,字砚芬(艳芬),号砚芳,小名昭儿;行五;湖北罗田人。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余紫云喜好古玩。其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被誉为老生三鼎甲。其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曾一度边唱戏边……[详细]
|
鹿传霖(1836~1910)字滋轩,号迂叟。定兴人。父丕宗,官至贵州都匀知府,鹿传霖是其第五子。咸丰六年(1856)七月,苗民攻都匀城时,鹿传霖曾率健卒外出迎饷,听说城危,急驰回城助战,坚持10个月之后,援绝城陷,鹿丕宗0身亡。鹿传霖投贵州总督府,哭诉其父亲死状,并随军收复都匀。后鹿传霖扶丧乞讨回故里,由此而出名。咸丰八年(1858)乡试中举,从钦差大臣胜保征讨捻军,以功授同知。同治元年(1862……[详细]
|
李经邦(1852-1910)字达夫,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四弟李蕴章的次子。他自幼勤奋好学,年少时酷爱经史,留心经世之务。24岁便以优贡朝考二等的成绩留做教职用。1880年任内阁中书,赏戴花翎。中年时又博览群书,医卜算数,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尤其喜欢探讨天文历算。1893年,由内阁中书筹饷,以道员分任江苏侯补道。当年黄河决堤,清政府召其驻皖劝办。三年时间,李经邦筹款20多万,得到了朝廷嘉奖。后袁世凯担任……[详细]
|
陈梦熊(1882—1910),一名粹,字鼐新(或简为乃新),一字耐辛,乐清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平湖人敖嘉熊游历温州,“闻乐清陈梦熊名,因往谒焉”。嘉熊于同年正月入上海爱国学社,旋入中国教育会,归嘉兴,倡建演说、教育二会,暗藏革命宗旨,嘉熊所著《新山歌》,为宣传革命通俗小册子。自从在虹桥陈宅得识梦熊后,极为信任。三十年正月,嘉熊离温回嘉兴,四月间议组温台处会馆,名义上“谋安居客籍民……[详细]
|
杨世焯(1843~1910)杨世焯,字季棠,一字继唐,宁乡县朱石桥大湖塘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生。少时从师湘潭著名国画家尹和伯,画技日增,工于人物肖像、翎毛走兽。青年时代携资遨游京、沪,饱览苏、杭秀丽风景,观摩历代丹青珍品,拜谒画坛名流,眼界大开,技法精进。曾因囊中金尽,困于旅次,于饥饿中绘“饥鹰图”一幅,送往当铺。店主系书画行家,见之甚喜,即付售银5两。他饱餐后复作“鹰图”往鬻,店主……[详细]
|
宋恕(1862—1910),原名存礼,字燕生,号谨斋;改名恕,字平子,号六斋;后又改名衡,平阳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夏,随岳父孙锵呜前往上海,襄阅龙门书院课卷。秋间复往南京襄校钟山书院课卷。十五年乡试不第,寓居杭州七宝寺读佛经。次年夏,在俞樾介绍下到武昌谒湖广总督张之洞,并电钦差俄德奥和(也作合,今之荷兰)四国大臣许景澄,请携为随员,因病误期。十七年底,因出国未成,留上海过年,在旅馆起草《上……[详细]
|
刘观澜(1820~1910)号老观。蠡县赵锻庄村人。出身于武术世家,兄弟三人自幼随父习武练功。清道光八年(1828),与其兄攀贵、其弟俊杰、张村高擎天、前刘市魏老方等人,跟随武术大师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学习戳脚(文武十八趟,内含八十一腿法)、地躺拳、太极十三形,成为武术名家。他身材矮小,精干伶俐,动作轻灵捷速,腿法灵活似臂,点腿如梭,点穴眼的“蹶子脚”尤其著名。再加一身轻功,武术独具一格,名冠群英……[详细]
|
杨宗瀚(1842-1910年),字藕芳。无锡城内下塘人。杨宗濂二弟,清洋务派-、实业家。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他参加当时官督民办的“团练”,带领团勇抗击太平军。太平军攻克无锡后,避居无锡荡口镇,设果饼摊以维持生计。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入李鸿章幕府供职,帮助草拟军情,缮写奏稿。受李赏识,称其“杨三捷才,非他人所及”。以军功升道员并赏戴花翎。光绪八年(1882年),赴台湾佐理巡抚刘铭传,总办……[详细]
|
李辅臣(?-1910) ,是天津本地人,早年家境贫寒,靠做小贩、摆小钱摊、兑换银钱、跑钱帖为生,他看到天津洋行中的服务人员的所得较丰,就托人到天津英商仁记洋行当工友,做担污水桶等杂活。由于他的这段经历,以致他发迹以后,人们在背地里还常常称他“泔水李家”。在清末,由于各地银两成色不同,银平各异,加上制钱、钱帖、拨码等复杂情况,洋行华账房在与中国商人交易支付时,须雇用有经验的当地人负责兑银、点钱、催账……[详细]
|
佘英(1874—1910),原名佘俊英,泸州小市人,早年从师武举李孝思,长纵跳,能骑射,精剑击,善泅水。曾夜间游过沱江砍掉道台衙门旗杆做龙船舶筋。20岁中武秀才,23岁被推为袍哥义字舵把子,州官重其才,委以州衙堂勇管带。他不满官场腐败,弃职回家,在小市上码头开牛肉馆。因仗义疏财,抑强扶弱,时人称为“豪士”,并有“任你歪人天下游,难过小市上码头”之说。1904年,佘英读《革命军》《警世钟》两书,坚信……[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