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公元1910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910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更新时间:2023-12-30

21、丁锡奎 (18431910)
  丁锡奎(1843~1910),字聚五,号虎臣,又号辅臣,甘肃秦安县丁家店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被任为陕西长安县舆地总局纂说。二十二年(1896),任靖边知县。靖边自同治初年遭兵乱后,人烟稀少,田园荒芜,官府倾颓,市井萧条,虽经整饬,但仍疮痍满目,百废待兴。丁锡奎一到任,即着手清理历年积存的案卷公文,修整署衙,整饬市容,轻徭薄赋,使士农工商各安本业,凋蔽的经济日渐复兴。为培育地方人才……[详细]
22、徐金祥 (18861910)
  徐金祥(1886——1910),今白湖乡过旗村人。家贫,未曾入学。他从小心灵手巧,常用麻秸、荆条仿造楼台亭阁,与诸儿戏,人惊奇之。及长,从名师学习木工及砖工手艺,一年后尽得其艺。尝嫌师法只会于心而不了于口,学时感到困难,遂遍观九华庙宇,细加考察,认真学习各式建筑技艺,并采取绘图方式,以庙宇为样本,用比例尺绘成立体图、断面图。此后,每在房屋建筑之前,即将大小、高度、宽度,按一定比例绘成图纸,而后按图……[详细]
23、郑先声 (18651910)
  郑先声(1865~1910)郑先声,字子瑜,长沙县观佳桃花源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20岁录为秀才,后肄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在长沙参与创立民立中学。他与黄兴、李燮和等革命志士秘密联系,在长沙成立黄汉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该会后并人华兴会。郑先声曾被派到山西,调解省内各帮会的分歧,使之共同反清。宋教仁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他“只身走山西,调停了帮会间的分歧,革命大功,遂得告成,厥功甚伟”。华兴会长沙……[详细]
  安吴寡妇(1868~1910)原名周玲。出生于陕西泾阳鲁桥孟店(今属陕西三原),嫁到泾阳安吴堡吴家后,称吴周氏,因刚结婚丈夫即去世,当时人多称其为吴家寡妇。泾阳吴氏祖籍江苏。传说唐朝时吴家有人在泾阳当官,选定嵯峨山麓的安吴堡村安家,此后即以泾阳为籍。大约在清初,吴氏家业开始兴盛发达,逐渐修成东、西、南、北、中五院,兄弟分居经营。其中以东院,即贰仪堂最为兴旺。清咸丰六年(1856),贰仪堂主人的独生……[详细]
25、胡钁 (18401910)
  胡钁(1840—1910),一名孟安,字菊邻(菊—作匊),号老鞠、废鞠、不枯,又号晚翠亭长、竹外外史,晚年又号南湖寄渔,别署不波生,石门(今桐乡)洲泉屠家坝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善书画篆刻,工诗词。书法初学虞世南、柳公权,后致力于汉魏碑版,古拙遒劲,颇见功力。山水峰峦浑厚,笔墨苍茫;兰菊亦娟逸有致。治印与吴昌硕相媲美,虽苍老不及而秀雅过之。50年代初,上海宣和印社曾出版《晚清四大家印谱……[详细]
26、陈绶 (18411910)
  陈绶(1841—1910) 字紫荫,自号灌园迂叟。洛南县城西街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得拔贡,次年入京应试,朝考一等,得七品京官加封四级,出任吏部考功司兼验封司行走。陈初入京都任职,父亲以其嗜酒嘱咐戒饮,后父病危,请假归省,不幸回至家中,父已逝世,于是20年滴酒不饮。孝满入京复职,因念0体弱多病,无人侍俸,即请辞职,告归终养。回到家中亲侍汤药40余日。母亲病故后,陈三年如一日,断荤茹素。陈绶辞……[详细]
27、吕本元 (?~1910)
  吕本元(?~1910),字道生,滁州黄圩人。清末淮军将领。清咸丰三年(1853 年)李鸿章回原籍(合肥)办团练,吕本元应征。同治七年(1868 年)因镇压捻军有“功”,赐号强勇巴图鲁。同治九年李鸿章任直隶(今河北省)总督,调吕本元至直隶。光绪初年、授四川重庆镇总兵,仍留直隶统率马、步各营。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吕本元奉令统率大军出关,进驻安州。朝鲜平壤失守后,日军0鸭绿江侵入……[详细]
28、吴兆泰 (18511910)
  吴兆泰(1851—1910),麻城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补河南道监察御史。吴兆泰文才卓越。光绪乙亥年,吴兆泰参加乡试,湖广总督张之洞系宗师,当看到吴兆泰卷中“半江之孤月空悬,鹜音已杳;一世之雄风安在,铜雀全飞”时,连声赞叹:“英雄气概,江楚奇才!”任职期间,吴兆泰目睹了“庚子之变”后国势衰危的重大危机,先后多次上 书,力谏倾全国之力兴办北洋水师。光绪十六年(1890年)浑……[详细]
29、余诚 (18841910)
  余诚(1884─1910),又名仲勉、淑潢,字简斋,号思父,张家畈人。1902年县试名列前茅,次年中副贡,就读于武汉。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秋,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派其主持湖北盟务。后回武汉与刘静庵合作以“日知会”会址为活动基地,发展同盟会员,并深入黄冈、麻城等地倡导改良教育,发动群众剪辫,动员妇女放足。1906年春,为中国公学募款,并与刘办留东预备学校,亲自执教。同年秋,湖南萍醴……[详细]
30、陈荣安 (18281910)
  陈荣安(1828—1910)名卓干。大乡古万村人。曾任团总。宣统元年(1909年),县成立咨议局,知县尹正举勾结众乡绅,藉办新政之名加捐加税,横征暴敛,民不堪其苦,公推陈荣安为首出面组织崇正团,提出“抗捐税、解民悬”反清抗税的口号。连城、永业、归义和苍梧广平,广东泗沦、加益、罗镜等地群众闻风响应。宣统二年五月,万多人云集古万插血盟誓,在古万顶建立大寨,武装抗争。县当局以陈荣安图谋不轨,“自立为崇正……[详细]
31、黄大华 (18551910)
  黄大华(1855-1910),亦名大受,字伯子,号鞠友,金牛西畈(原属鄂城)人。早年丧父,赖母培育,成年后教私塾。1888年中举,次年取进士,分发浙江,历充浙江4交次乡试同考官、1次武乡试受卷官。后历署该省西安、德清、钱塘、鄞县、仁和、黄岩、诸暨等县知县。期间,曾兼任杭、严二州漕运守备,因勤于政事,成绩斐然,保升知府,钦加盐运使衔 。1909年任浙江省咨议局议案审查委员会委员。从政之余,钻研经史,……[详细]
32、雷钟德 (?~1910)
  雷钟德(?~1910)字仲直,一字禹门,安康县人。同治八年(1869)中举,同治十年中进士,此后六年内任过庶常、编修、收掌等职。光绪三年(1877)以亲老截取同知分发四川,光绪五年题补理番直隶同知,川西为汉藏杂居地区,民俗复杂。雷钟德到任后倡修书院,自任讲席,传播文化,薰陶民风。有金二-闹事,率众涌入厅署,官吏失色。雷钟德挺身而出,晓以利害,众感泣散去。不久,调任忠州篆,光绪九年移署石柱厅,同年,……[详细]
33、梁鸿翥 (18421910)
  梁鸿翥(1842年~1910年),号与夔,清光绪癸未科(1883年)进士,选庶吉士,是三水县第一位翰林。翰林院散馆后,翥被授四川省盐源县知县。该县民贫地瘠,尤多争讼,且当地少数民族经常发生械斗。翥到任后,实行兴教化,饬胥吏,息夷争,清积狱,邑境遂得太平。去任之日,绅民攀辕送至数十里,又以彩红挂轿,并请留靴于清官亭纪念。光绪十六年(1890年),翥因母丧返回原籍。服孝期间,在广州设馆授徒,培植人才甚……[详细]
34、陆元鼎 (18391910)
  陆元鼎(1839—1910),字春江,号少徐,清仁和(今杭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被朝廷以知县任用,历任江宁知县、泰州知州、江苏粮储道、江苏布政使、湖南巡抚、江苏巡抚、漕运总督等。他在任泰州知州时,组织疏浚城河,整修里下河水道,续修范公堤,建斜丰港,使泰州、东台两境一时无水患。任江苏巡抚时,严禁-,察核吏治,整修塘圩,修筑道路,并多次上疏论及治国之策。在处理对外事务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详细]
35、金造 (?~1910)
  金造( ?——1910),字谊堂,清末金县(今榆中县)金崖寺背后村人,牧童出身。其父金永清原在兰州横街子(今静宁路)粮店当店员。光绪元年(1875年),适逢左宗棠西征路过兰州,遂携子入伍,随湘军去新疆。金造身材魁梧,力大无敌,被任戈什(副官)职。在一次与俄、英侵略军的战斗中,金氏父子因保护慈禧太后一侄女有功,被召见于北京。后金造被派往银川,永昌等地任高等武职。1900年,八国联军事起,他奉诏偕马福……[详细]
36、吴沃尧 (18661910)
  吴沃尧(1866-1910)近代小说家。字小允、茧人,后改趼人,笔名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人。出身于没落仕宦之家。1886年左有居上海,入江南军械制造局为各报撰写小品文,同时为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撰稿,曾先后发表《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后一度客居京津、山东及远游日本。1897年主编《字林沪报》副刊《消闲报》。1904年任美国人所办《楚报》主笔。后因参加反美华工禁约运动而辞职返沪。……[详细]
37、李雨春 (18371910)
  李雨春(1837—1910),宝堰镇人,为丹徒县拥有近百万资产的商业巨子。清咸丰年间,创建铭记酒行。数十年行薄利多销、保质保量之方针,酒行不断发展壮大,名噪-,极盛时期年营酒近40万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欢庆花甲时,向亲友庄重宣布告退,铭记酒行由其子李培田接管,自己则留意于慈善事业,并购置新屋,悬“务本堂”匾额,要求子孙铭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古训。清光绪二十五年,江南大旱,民生……[详细]
38、李丹麟 (18401910)
  李丹麟(1840~1910),字仁薮,号星阁,清博罗下村人。1884年(光绪十年),以县丞候补于福州,闽浙总督何璟委任丹麟办理澎湖南路粮台事务兼总查。璟降职后,丹麟请假返家。1891年(光绪十七年),随惠州知府杨霁之弟杨儒出使秘鲁,被保举任知县。回国后,因母死返家。随后游历欧洲,途经安南、暹罗、南洋群岛再至美洲。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在福建谒选,任永定知县,调任宁德知县,均为地方人民称颂。……[详细]
39、董常义 (18471910)
  董常义(1847~1910),字宜斋,知堡乡南知堡村人。清光绪三年(1877)大饥荒,多次徒步西安、北京贩卖字帖糊口。目睹百姓苦难和世俗败坏,乃筹建“长灯”、“舍茶”、“同善”三个善会,从事各种善举,如掩埋劫后白骨,炎天施舍茶水,收集、焚化字纸,修路补桥等。自编《荒年歌》等劝善歌词30首,分上下两册刊印。每遇远近赛会,必徒步前往,当众宣讲演唱。慈禧太后避乱西安时,赐董为“宣讲生”。光绪三十二年(1……[详细]
40、倪映典 (18851910)
  倪映典( 1885--1910).安徽合肥人,字炳章,后更名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入安徽武备学堂。次年,加入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后至南京就读江南陆师学堂炮兵科。毕业后曾任清朝新军第九镇炮标队官,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清光绪三十四年,在安徽任炮兵管带。是年,因密谋反清起义事泄,逃往广东,后任燕塘新军炮兵排长。清宣统元年十一月(1910年1月),倪与胡汉民、朱执信、高剑父、徐忠汉、姚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