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聂缉椝(Nie Qigui,1855-1911),字仲芳,湖南衡山人,是曾国藩最小的女婿,又是李鸿章在沪大办洋务时的得力干将,是晚清上海史上较有作为的一任道台。聂缉椝(1855-1911),字仲芳、仲方,室名心斋,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县(今衡阳市衡山县)人,清末封疆大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国民族资本家。聂亦峰之子,曾国藩小女婿。望族出身,其家族以“三代进士,两世翰林”著称一时。历任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详细]
|
胡沇源(1831-1911),胡源泰的开创者胡沇源少时家境贫寒,所以就依古徽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惯例,由父母托人将其送到江苏东台县一家茶叶店里学徒习商。他办事机敏灵活又特别心细,对店里的业务和进货出货时的细节都能仔细揣摩;别的学徒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只要一个月就可以熟记于心了。所以,胡沇源很快就担任了茶叶店的水客。水客亦称水脚,是当时茶号采购、推销茶叶抑或进行市场调查……[详细]
|
林盛初(——-1911),汉族,广西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10年(宣统二年)夏,林盛初与罗城人李德山、岑溪人韦五洲到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以教授拳术为名,联络志士,宣传革命,1911年(宣统三年)4月下旬,林盛初与平南县志士共28人分两批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起义,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们随黄兴攻入两广总督署,搜总督张鸣歧不获,随后转战于大石街、……[详细]
|
翁矮古,正名冬桂,龙门镇平高庄(今五星村)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家贫,幼年失学,粗识文字。他身材粗壮,勇力过人,练就一身好武艺。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对-污吏、土豪劣绅疾恶如仇。他在上杭加入旨在“反清、反封建压迫……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0会。回乡后,以传授武术为掩护,秘密组织0会。二、三年后,0会组织遍及大池、龙门、曹溪、西山、大洋等地,仅大洋一地就有40多名会员,翁矮古成为龙岩0会的……[详细]
|
冯廉直(?—1911)一名飞鹏,号少昆,湖南省湘潭县雷打石附近下湾人。生年不详,父为篾工,寄居南京开设篾货店。冯廉直少年读书不成,游荡乡里,稍长入哥老会,为龙头之一。为人豪爽,好习拳棒,武艺高超,与浏阳会党焦达峰友善。1906年曾参与萍浏醴起义,参与运械筹饷。失败后逃亡上海,考入南京兵目学堂,毕业后在长江中下游从事反清活动被捕,递解回籍,关押在湘潭县狱中,湘潭知县余介藩处其长期系狱。1910年,长……[详细]
|
杨毓麟(1872—1911)反清蹈海烈士。清长沙县高桥人。后易名守仁,字笃生,号叔壬,笔名有寒灰、椎印寒灰、三户愤民、湖南之湖南人等。同治十一年(1872)生。早年入长沙城南校经书院读书。勤奋好学,喜爱文学、历史,留心经世之学,尤注意时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后,维新运动兴起。杨毓麟为湖南维新派重要人物之一。《湘学报》各类稿件,多出于他和唐才常、邹代钧等手笔,并担任湖南时务学堂教习。……[详细]
|
韦荣初,男,汉族,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家中排行最小,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卒后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年月:1884年牺牲日期:1911年04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人。教士。与韦树模为兄弟关系。1……[详细]
|
谢国平(1885—1911),原名国南,字少知,连平陂头莲星村人。是策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连平州政权,建立民国连平县政权的第一任县知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谢长至10岁时,家里送他上私塾。在他13岁那年的某一天,有两位外国牧师到他家作客,赠给他数十本宣传新思想和民主革命的书籍。自此,他开始接触西方的宗教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光绪二十八年(1902),谢应科举童子试,考入了邑庠。光绪二十九年七月……[详细]
|
陈作新(1885-1911)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华民-政府湖南都督府副都督,辛亥革命元勋。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885年生于浏阳县永安市。青少年时刻苦读书,善诗文书画篆刻,科举屡试落第,捐为监生,在长沙私塾任教。博览《船山遗书》、《龚定庵全集》和魏源《海国图志》等书,滋长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参与创立国民教育阅书处,阅读新翻译的书,对国外资本主义社会开始有所了解。1897年以后,曾……[详细]
|
魏金龙,男,汉族,1880年生于福建连江,自幼一眼失明,人称呼“独眼龙”,1911年4月27日参加由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不幸就义,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魏金龙(1880—1911.4.27)族谱中名登龙,福建连江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一个农民家庭。籍敖江岱云村,今岱云魏氏族谱犹载其姓名事迹。金龙自幼一眼失明,人称“独眼龙”,因家贫失去就学机会,但他聪颖……[详细]
|
陈可钧(1888年—1911年4月28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希吾。一字少若,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肄业于陕西大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入日本弘文学院普通科,因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愤而归国,次年再次东渡,宣统三年归国参加广州起义,攻入督署,力尽被捕,英勇就义。少年时曾入侯官高等小学堂学习,时与陈与燊、陈更新同窗交好。后随伯父仕陕,肄业于陕西大学堂。光绪三十一年……[详细]
|
徐广滔(——-1911),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10年(宣统二年)11月13日,孙中山、黄兴、赵声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中国同盟会骨干会,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下午发动起义,黄兴率领130多名先锋队(敢死队)队员臂缠白巾,从小东营直奔督署,杀死管带金振邦,冲入……[详细]
|
王举之(1882~1911) 字聘三,下高川小渔沟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6岁中童子试。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他以公费生赴西安入陕西省高等学堂预科就读,在该校秘密加入同盟会,投身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行列。他曾写过一篇《讨蚤檄文》,文中说:“食人之血,饱尔饥肠……实为人群之所共嫉,天地之所难容。”必须“犁庭扫穴,丑类匪贻。”方可“既见巍巍之旗鼓,必成赫赫之功勋。”借物喻理,以……[详细]
|
韦统铃(1877-1911),字香泉,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教士出身。祖父曾投太平军,兄弟五人爱打抱不平,被称为“五虎将军”。统铃一目失明,但健目视力异于常人,夜行快捷,人呼独眼龙。但他身躯伟岸,力大无穷,能挑两百斤的担子,可将碾禾的石磙双手举起。由于受父辈影响,他从小疾恶如仇,对清廷更是满怀仇恨。他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详细]
|
徐佩旒,1911年3月29日参加辛亥革命。于1911年“3.29”攻总督署后,跟随徐维扬在司后街、大石街迎敌,展开拉据式战斗,转战至二牌楼等处负伤,后来维扬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嘱咐佩旒等六人,扶伤回乡将养。他们沿着粤汉铁路慢慢行走,走到江村高塘火车站附近铁路桥时,忽遇敌兵,这时弹尽人伤,已无法与之接战,于是急忙把枪械从桥上抛下河里,被敌人发现,通通被捕,送到水师行台,后来全部英勇就义。(其他五人是:……[详细]
|
韦统淮,男,汉族,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字义廷,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韦统淮虽然是个杀猪佬,却粗通文墨,可将《千字文》《朱子家训》等蒙学读物倒背如流,身材也长得魁梧壮实,自己就能把一头两百斤重的大肥猪掀翻在肉案上,故人封以“大力士”外号。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详细]
|
陈更新(1890~1911) 字铸三,一字耿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幼年父母先后去世,依傍其姐家生活,孤身独立,备历艰辛。11岁入福州侯官高等小学堂,与陈与燊、陈可钧同学,相与友善,有置腹之交。1905年毕业于侯官高等小学堂,旋东渡日本留学,入九段体育会学习,日学马术步操,夜习数学及英日两国语文。毕业后回国,任城南小学教员,教授数学及体操。一年后,入长门炮术学校学习。1910年毕……[详细]
|
庞雄,(1891-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广东吴川人。字苏汉。早年在同乡招卓华家打工,后由族人庞玉辉介绍,投入广东新军,隶炮兵,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09年(宣统元年)冬,与倪映典等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春起义失败,赴香港,又东渡日本,历经南洋各岛,与党人联络声气,准备再举。1911年初由日本归国,参与筹备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主管往来文件。4月27日起义发动后,随攻督署,搜两广……[详细]
|
任师竹 (1875~1911),清光绪耀州城内人。原名灵秀,字痴雏,号山川。后改名尹,字师竹。幼年家贫好学,受业于州名士武慎修门下,18岁即以诗文书画为诸生之冠。武师奇其才,以爱女妻之。光绪二十一年负笈泾阳,就学于关中名儒刘古愚主教之味经书院,受康、梁变法思潮启迪,改革志向日趋坚定。师竹性聪颖,工诗文,善搏击,擅雄辩,邑人以才子称之。为人豪爽有气节,对-污吏能面斥其非,遇差役地痞鱼肉百姓,则痛加唾……[详细]
|
刘锋(1887~1911)刘锋,字肩宇,又名六符,二刘乡人。父栻,清贡生,长期寓居福州行医。生有六子,锋最小,故又名六符。幼聪敏,7岁读书,稍长,任侠好武,倜傥不羁,苦练拳术,并善舞剑。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闽县小学堂读书,勤而好问,警悟过人,尤致力于军书戎略的钻研。他耳闻目睹清廷丧权辱国,激于爱国热情,决心弃文习武,抵御外族入侵。不久,父母诸兄相继死于时疫,仅存寡嫂侄女。刘锋把父亲全部遗产……[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