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陕西 > 宝鸡历史人物介绍9

宝鸡历史人物介绍9

更新时间:2023-12-30

  张振乾(1896—1942) 字应坤,凤翔县董家河乡双冢村人。祖代以耕读为业,童年亡母。继母王氏,兄弟侍奉,乡里称孝,待乡亲家人厚道和睦。 他习性豪侠,幼时习文练武,对清政府苛政常感愤慨。辛亥革命时,毅然弃农从军,为陕西国民革命军徐元恺部军营见习官,由于英勇善战,授职为营长。他约束士兵,恪守纪律,保护穷苦百姓。民国14年(1925)1月驻军凤翔,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他护乡保粮,拯救饥……[详细]
  蒲林(1921—1941) 凤翔县田家庄乡申都村人。民国27年(1938),在申都小学读书期间加入共产党,不久任申都小学党支部书记。随后在“西府书报社”工作,常扮作报童传送党的文件。民国28年(1939)去延安学习,后在晋绥抗日根据地工作。民国30年(1941)春,日本侵略者对晋西北连续进行“扫荡”,蒲林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详细]
  李秉枢(1910—1940) 字时斋,岐山县益店乡下官庄人。岐山县地下党组织早期领导人之一。民国15年(1926)加入共青团,次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1928)春,岐山县委遭破坏,他和上级组织失去联系,但仍坚持活动。民国18年(1929)7月,他和其他共产党员一起,终于恢复了岐山地下党组织。同年,李在凤翔师范、三原三师读书,翌年,又在西安一师读书。民国20年(1931),“九·一八……[详细]
  李景星(1874—1939) 字紫垣,号阳平。世居宝鸡县阳平镇西街集贤村。宣统二年(1910)因水灾迁居红房村。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以廪生肄业于陕西高等学堂。历任本县高等学堂堂长、凤邠师范学校教员、宝鸡县议会议长、宝鸡县财政局正绅、陕西省议会后补议员、省公署谘议、省立第二中学教员等职。因捐资兴学,获民国教育部三等嘉奖章一枚,获省“功在桑梓”奖章一枚。民国18年(1929),奇旱致荒……[详细]
  冯汉英(1894—1939) 国民革命军军官,抗日烈士。岐山县青化镇西街人。渭北三武军官学校毕业,历任陕西靖国军排、连长。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军十七路军中校团副,参加了阻击日寇的徐水、石家庄、滹沱河诸战役。常语:“我们绝不能当-奴,大丈夫宁可死在战场,而不愿死在炕上”。民国26年(1937)8月参加雪花山战役。翌年升任九十八军四十二师一零一团团长,驻防山西太岳山区阳城东西峪,受朱德总司令的……[详细]
  李蔚青(1884—1938) 医生,宝鸡市金台区马道巷人。民国3~10年(1914~1921)留学日本爱知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国,曾在冯玉祥、胡景翼部作医官。民国16年(1927)在西安开设“仁民”医院,以后又开设“蔚青”医院。曾任西安市西医医师会理事长。精通医理,手术高明,外语流畅,声名大著。“九·一八”事变后,与同学联系在西安聚会商讨抗日救国问题,曾被非法拘留。抗战时,任八十三师后方重伤医……[详细]
  段维 清末官吏,字钢伯,岐山凤凰村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对于法学尤有造诣。历任法部主事,法部员外郎。他将法学用于办案之中,拥护支持沈家本法律改革,摒弃残酷刑律,用法仁恕平和,平反了许多冤错案。对地方办赈兴学,修缮孔庙,及征集关、陇文献,纂修《陕西通志》均热心资助。其著述主要有《梅雪堂文集》、《避乱杂吟》、《青门琐记》诸书。……[详细]
  徐冲霄(1865—1938) 字扶九,宝鸡市渭浜区益门镇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科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科进士。历任广西天保、灌阳、怀远等县知县,奉议州知州护理、镇安府知府等职。因不满朝政腐败,于宣统年间离职归乡。民国11年(1922)参加撰修《宝鸡县志》,致力于地方教育。著有《知味斋诗集》,其中《赞鸡峰山》、《金台观》等诗尤为著名。……[详细]
  马俊杰(1907—1938) 陇县东风镇普乐原人,抗日英雄。为人忠厚寡言。民国22年(1933),加入国民革命军。民国27年(1938)永济战役时,任二十七师警备第一旅第一团三营九连下士班长。当时日军调动陆、空、炮、骑数千人猛攻永济县城,马俊杰率本班战士参加堵击,日军先用大炮轰击几小时,击毁城墙多处,然后在机-火掩护下,出动步兵,蜂拥攻城,他虽身受重伤,仍毫不畏缩,奋勇作战,全班战士壮烈牺牲……[详细]
  李友于(1905—1938) 字右卿,扶风县南阳乡龙里村人。书香世家,父李介夫系晚清优贡生,曾任陇州知事、周至县教谕、扶风高等小学堂山长等职。友于受父熏陶,少有大志,勤奋好学,民国10年(1921)毕业于扶风县第一高等小学,后考入省立一中,因深感国家孱弱,军阀割据,旋考黄埔军校为第四期学生。民国15年(1926)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连、营、团副等职。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详细]
  王海山(1902—1934) 土匪,宝鸡县八鱼乡姚家沟人。民国初搜罗枪枝扩充势力,自称乡团,与堂兄王振海、堂弟王西魁结成地方一霸。民国20年(1931),被编为县民团常备第一团,凶焰益炽,随意强夺财物,奸污妇女。一次竟将一名不从命女子绑于两棵树上刳为两半。其排长苏应坤死,硬逼苏妻活殉。民国21年(1932)在政府军围剿下,逃窜至太白嘴头,把惨败之因归咎为堪舆家鲁继周报杀子霸媳之仇。当年除夕,……[详细]
  王又维(1905—1932) 又名王统,扶风县召公镇南街村人。从民国12年(1923)起,先后在三原师范、上海劳动大学读书,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毕业,带着周恩来、瞿秋白的信件回陕,与省委负责人赵保华联系后,遂回本县开展革命。民国17年(1928),在陕西省第八师范任训育主任,与周肇岐等在岐、扶、麟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参加了李大钊烈士殉难和巴黎公社纪念大会。民国19年(19……[详细]
  李云溪(1888—1931) 国民军将领。又名凌霄,扶风南阳乡龙里村人。先后就学陕西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保定军官学校。参加过二次革命和靖国军。民国10年(1921),任陕西陆军某部营长。直奉战争时随冯玉祥在郑州、开封、商丘一带作战。民国19年(1930)秋,返陕任十七路军特务师师长,奉杨虎城命令收编杨万青部。民国20年(1931)1日7日,因杨万青哗变,李云溪被杀害于凤翔。杨虎城闻讯,率……[详细]
  甄士仁(1886—1930) 国民军将领。字寿珊,麟游县人。 民国元年(1912),在西安陆军学堂读书时加入同盟会,联络刘尚谦、田振元、李永祥、聂华等人光复麟游。民国初复学,毕业后任教麟游高小,不久往来汉中、凤翔结纳志士图谋反袁。民国5年(1916),与杨荟桢组织铁血团攻凤翔不克。民国6年(1917),参加靖国军,初任支队司令,后任国民二军团长、旅长等职,驻军交口达七、八年之久。民国1……[详细]
  强振川(1857—1930) 又名振志。世居宝鸡县峡石乡六川店强家庄,后因战乱迁居长坡原。 光绪二十三年(1897)科拔贡,任河北直隶州判(未赴任)。三年后主讲宝鸡县金台书院,掌院七年,一次领试八人,七人中试。光绪二十六年(1900),陕西大旱,上 书献议劝赈救灾,官民公推振川主赈。事毕,获当众嘉奖。辛亥革命初期,强主管县府财政,开源节流,量入为出,历时七年,两袖清风。民国11年(19……[详细]
  夏氏,女,(1850—1929) 扶风县建和乡豆会夏家村人。嫁天度街王凤岗为妻。其夫去世后,她便操持家务,兼营商业,因善用人待人,生意兴隆,家资巨富。她关心国事,体念穷人,颇得众望。 清光绪年间,陕西大旱,陕西巡抚令扶风知县捐粮赈济饥民。因数额过大,难以按期完成,知县邀全县富户商议,知县早知夏氏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便在县城一户姓肖的寡妇家着官员特意接待夏氏,夏氏说:“我是妇道人家,不便……[详细]
  郑书香(1849—1928) 字筱斋,凤翔县军仓巷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举人,初补宁强学正,后升汉中府教授。教士有方,授学多术,历任三年,汉中文风大振。先后获记三等功五次,赐文林郎(七品文散官)。宣统二年(1910)卸职回乡,任凤翔县凤起书院山长(即校长),以身作则,学以致用,对受教育者,循循善诱。民国9年(1920)修县志,未成。考证西府小曲属秦穆公宫廷中一种“宫曲词”,有“小宫调”……[详细]
  王步瀛(1852—1927) 字仙洲,号白麓,晚号遁斋。先祖为-县人,明洪武初年移民时迁入陕西眉县金渠镇河底村。 他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父系道光时举人,曾出仕紫阳训导。步瀛自小天资聪颖,入读之后酷喜《四书》、《五经》,常以先哲为楷模,严律己身。应童试而连中附生、增生、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科拔贡,一举由廪生到国子监读书。光绪元年(1875)科举人,次年考中二甲进士。历任户部河南司……[详细]
  王诚斋(1873~1924)名玉汝,字成斋,又作诚斋,号觉一。陕西扶风人。青年时期曾受业于关中著名学者刘古愚门下,与于右任、焦易堂、冯孝伯、茹欲立等人交往密切。光绪三十四年(1908)到北京应考。回陕后经临潼志士曹印侯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即与同乡魏象枢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一度被捕入扶风监狱。在狱中从容镇定,数月时间竟通晓中医,使狱吏为之倾服。时扶风知县陈绾绍同情革命,暗中为之开脱,遂获释。不久,借知……[详细]
  赵运昌(1883—1919) 字善卿,麟游人,清光绪三十二年举人。思想趋向民主,经于右任介绍加入同盟会。西安师范学堂毕业后任陇州高等小学堂教习。光绪三十三年(1907),应邀回县办学。在凤仪书院讲学期间,倡议集资办起“麟游县高级小学堂”,内设单级师范班,亲任堂长,即着手改革读经书旧制,增设科学课程。倡导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辅以讨论质疑,允议时政,改变埋头读书之弊端。主张乡塾为初级小学,号召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