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安徽 > 宣城市历史人物介绍9

宣城市历史人物介绍9

更新时间:2023-12-30

  胡家健(1903—2001),字建人,绩溪县人。5岁进父亲胡效颜和胡晋接等创办的私立胡氏小学读书,是当时年龄最小的学生。1916年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1年,南京高师扩充为东南大学,胡家健考入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担任主任的南京高师教育专修科和东南大学教育学系。。东南大学毕业后,胡家健先后任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安徽省教育厅编译处主任。1930年秋任省立四中(即今宣城……[详细]
  胡道静(1913—2003),泾县溪头村人。其父胡怀琛、伯父胡朴安都是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的成员,并都参加了同盟会革命报纸的工作。胡怀琛与柳亚子交谊甚笃,辛亥革命以后,世事沧桑,然亚子先生终不能忘情于这位“非常忠实的(南社)社员,”胡怀琛精国学、工诗文,他的旧诗为柳亚子所深赏,评之为“味在酸咸外,功能新旧中”。胡朴安精于文字、训诂及校勘之学,著述甚丰,更是学界盛名的国学大师。胡道静有这……[详细]
  曹诚英(1902—1973年),字珮声,绩溪旺川村人。我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九三学社成员,曾为沈阳市政协委员。曹家祖辈几代都在武汉三镇经营茶叶、字画、文房四宝生意,是当时有名的徽商大家。“贾而好儒”的徽商本色使他们非常注重家族子弟的教育,其父曹其瑞曾聘秀才设“专馆”教育子女成才。幼年的曹诚英,天资聪慧,容貌秀美,但身体纤弱,从小便由父母指腹为婚,许配给宅坦村的胡冠英。1918年不满17岁的曹诚英……[详细]
吴组缃 泾县三吴 (19081994)
  吴组缃(1908一1994),原名祖襄,泾县茂林人。从小就读于私塾和他父亲创办的育英小学。1921年离开家乡,先后回茂林同沈菽园女士结婚,在养正、福群小学任教员。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升入清华研究院,专攻中国文学,毕业后去南京工作。1935年应聘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员,兼做秘书工作达13年之久。他自己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充满深情地赞扬冯玉祥尊师重教:“冯玉祥爱国、主张抗日,拥护共产党,很了不……[详细]
  周而复(1914—2004),现代作家,原名周祖式,旌德县人,生于南京。自幼入私塾学诗词习书法,1933年秋考入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在光华大学曾因参加进步-被捕。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参与创办《文学丛报》,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夜行集》。1938年,周而复大学毕业后奔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39年2月入党,同年秋作为边区文协与八路军总政治部派遣前方文艺……[详细]
吴玉如 泾县三吴 (18981982)
  吴玉如(1898-1982),名家琭,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安徽泾县人,十余岁来天津,久居津门。善书,真草隶篆无所不精,自幼博览临习历朝诸名家,形成清秀劲健、端庄豪放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早年学苏(轼)赵(孟頫),后改学米芾,又改学李北海和二王的《黄庭经》,采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风格。他的书法平正规矩,于平淡中见光彩,喜用细管长锋羊毫笔,薄纸淡墨,挥毫……[详细]
  吕佩芬(1855-1913),号晓初,又号筱苏,外号季兰子,旌德人。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后授于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顺天、贵州、湖南乡试主考官和同考官,京城经济特科收掌官,国史馆、武英殿和起居注协修,编修处总纂、功臣馆纂修、文处行走、文渊阁校理、直隶永定河道员及二品衔侍讲等职。清末,由于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以南通状元张謇为代表的一批官吏倡导实业救国,吕佩芬深受影响,立志为家乡皖南一带的发展做……[详细]
梅询 [] (9641041)
  梅询(964—1041),字昌言,宣城梅氏第三世孙。端拱二年(989)进士,授利丰监判官。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梅询作为进士考官受到召见,谈论天下大事,极合真宗之意,把他视作奇才,升任集贤院,梅询也以真宗为知己。当时契丹屡次侵犯河北,首领李继迁又强攻灵州,边事危急。梅询-献策:将朔方授予吐蕃首领潘罗支,令其从后方牵制,使“蛮夷攻蛮夷”。梅询还主动请缨,说:“苟活灵州而罢西兵,何惜一梅询!”真……[详细]
  汪伦(生卒年不详),又名凤林,泾县陈村人。父名仁素,兄凤思,曾为歙县令。子文焕,在泾传十余世,部分后裔迁居常州麻镇。天宝年间,即公元742年至755年,汪伦曾为泾县令,卸任后居泾县地处泾川上游的桃花潭畔。汪伦生平喜与人交游,尤与李白、王维友善,爱饮酒赋诗,议论政事。李白《过汪氏别业》诗云:“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天宝元年至宝应元年,李白多次游当涂、宣城、秋浦、南陵等地,并应汪伦、万巨相邀游历泾……[详细]
  胡舜陟(1083—1143),字汝明,绩溪城东人。北宋元丰六年(1083)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大观三年(1109)中进士,任山阴主薄、调任会州、秀州教谕。后改宣教郎、御史台监察御史。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生灵涂炭,胡舜陟屡次-朝廷,力主抗击女真贵族的-掳掠,反对屈辱求和,成为名震一时的抗金派将领。建炎元年(1127),南宋高宗即位,胡舜陟因得罪权贵受排挤,离开京城,出知庐州(今合肥市)。当时淮西一带,……[详细]
  胡仔(1110—1170),字元任,绩溪人。胡舜陟次子,以荫授迪功郎、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官至奉议郎,知常州晋陵县。绍兴六年(1136),父亲在广西任上时,他随父去了广西。被授为广西经略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转文林郎、承直郎,就差广西提刑司干办公事,前后达7年之久。父子俩为官清正,所至皆有政绩。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金兵南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一隅的时代,胡氏父子具有爱国热忱,积极支持岳飞收复中原的抗……[详细]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又字瀛海,号宁海,宣城洪林人。幼年即从其叔状元沈懋学习诗学文。可是,他少年时便“驰马试剑,好兵略”,对习武兴趣更浓,立志从戎。万历七年(1579)他参加乡试,中武举而补任河北昌平州千总,后因抗击蒙古鞑靼部落有功而升为广宁中卫千总。他在三入澎台收复台湾后,万历四十七年(1619)于定海任上写出他从戎纪实的传记体文章《仗剑录》。这篇力作诠释了他爱国的内涵,除排除个……[详细]
  贡师泰(1298—1362),字泰甫,号玩斋,宣城人。他的祖父和父亲贡奎皆为饱学之士,可谓家学渊源。他自幼天资颖慧,喜读经典著作,嗜习古诗词。天历二年(1329),由国子生登进士第,出任安吉路(今浙江湖州境地)太和州判官和徽州路丞;辟-行省掾史,调任绍兴路总管府推官,治行业绩-第一。后入翰林为应奉,预修《后妃功臣列传》。历任翰林侍制、国子司业、监察御史、吏部侍郎,迁兵部侍郎。授两浙都转盐运使,历户……[详细]
  贡奎(1269—1329),字仲章,号云林子。父亲贡士瞻是宋末进士,宋亡后隐居南漪湖畔贡村。贡奎天资聪颖,容仪端重,勤奋好学,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博通经史。成年后,-行省聘请他为池州齐山书院山长。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贡奎担任太常奉礼郎,兼检讨,他-谈论朝廷政事,很多建议都被采纳。大德九年(1305)迁任翰林国史院编修,至大元年(1308)任翰林文学,后任翰林院待制。泰定三年(1326)任集贤……[详细]
  胡焱(生卒年不详),祖籍青州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山东郓城一带),相传为西周胡公满后代。龙川胡氏谱牒资料记载说:“字子琰,仕东晋,拜监察御史,出按广东,官至散骑常侍。大兴元年(318),提兵镇守歙州。民赖以安,敕赐田宅于新安之华阳镇,因家焉,子孙散迁郡邑。”新安、歙州是古徽州的旧称,华阳镇是绩溪建县以前的称谓,为歙之东北隅的泛称,其中心在今绩溪县城东后岸村一带。新安是古徽州在两晋和南朝时的称谓。西晋……[详细]
梅鼎祚 [] 明代文学家,戏曲、小说家 (15491615)
  梅鼎祚(1549-1615)明代文学家,戏曲、小说家。字禹金,号胜乐道人,宣城(今属安徽)人。父守德,嘉靖间进士,官给事中,以忤严嵩出知绍兴府,累迁至云南参政,归建书院讲学,世称宛溪先生。申时行为内阁大学士,荐举他入朝,辞不赴。归隐于书带园,又建“天逸阁”、“东壁楼”、“鹿裘石室”等处为藏书和著述之所。先后藏书达数万卷,一生以读书、藏书、著书为乐,曾说“吾与书若鱼之于水,一刻失之,即无以为生”。与……[详细]
  清越(生卒年不详),宣城人。唐代著名僧人。自幼在敬亭山下新兴寺出家,唐武宗灭佛毁寺,会昌四年(844)新兴寺惨遭浩劫。清越栖身开元寺,发愿重建本寺。后来他到处挂单,结交官府名士,名重一时。宣宗大中二年(848),宣歙观察使裴休恭迎希运禅师驻锡开元寺说法。裴休家世代信佛,他在新安任内初遇希运时就以弟子自居。据宋笔记、诗话和佛典记载,宣宗登基前为逃避武宗-,曾师从希运出家,隐匿宣城泾县水西寺。即位后对……[详细]
  梅远(生卒年不详),字维明,原籍吴兴。唐昭宗光化(898—900)年间,入宣州刺史王茂章幕中。一说梅氏远出梅伯,“世久而谱不明”。梅远到宣城后在城南双羊山下梅溪河畔筑室定居。并作《筑室》之诗:“昔住苕之南,今适宛之北。溪山故缭绕,往来等乡国。爱此太古风,不但占林越。岚气敬亭浮,波光响潭接。虽在城市傍,而与喧嚣隔。息心谢纷烦,投间遗一切。结构类芳茨,宁复事雕饰。草堂亦易成,经营岂木石。喜见野人来,渐……[详细]
  元朝诗人、学者汪泽民(1273—1355),字叔志,宋代端明殿学士汪藻的七世孙。其先祖原系徽州婺源人,后寓居宣城,遂为宣城人。汪泽民少小时家中贫困,但勤奋好学,贯通诸经。元仁宗延祐初以《春秋》中乡贡,授职宁国路儒学正。汪泽民兴学教士,和宣城世家旧族交情很好,常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切磋诗文,还把妹妹嫁给梅氏后人。宣城历代文人雅士辈出,令汪泽民惊叹不已,他与宣城举人张师愚致力收集这些文人的作品和事迹,……[详细]
   宗杲(1089——1163),字昙晦,别号妙喜老人,宁国市桥头人,佛教禅宗“看话禅”创始人,人称“定光佛”。弃承仕道,宜从出家宗杲俗姓奚,出生在一个祖上为官,但已“家道日微”的小康家庭。自幼聪敏好学, 12岁就送入乡校学习儒家及诸子百家学说,家庭对他寄于厚望,希望能继承家风,步入仕途。北宋时社会上学佛之风十分浓厚,宗杲的母亲就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受家庭和社会的习染,宗杲从小就表现出对佛教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