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陈公荣(1219~1282)陈公荣,字子华,江田人,年轻时入太学,宋末战乱,回乡隐居。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兵攻入南宋都城临安,俘宋恭帝。公荣闻讯,倾家产募兵抗元,共集义兵千余人。同年五月,益王赵昰即帝位于福州,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公荣带兵谒文丞相,文天祥荐授福清知县。同年十一月,元军南下福建,宋帝南逃。景炎二年(1277)六月,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降元,使在广东潮州的宋帝失去屏障。宋……[详细]
|
高应松(1212~1276)高应松,字筼亩,屿头人,生于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应松少时端重有志,勤奋好学。理宗淳祐元年(1241)中举人,开庆元年(1259)登进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擢礼部员外郎,翰林院权直。理宗死,历度宗,至恭帝赵。赵年幼,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主国政。元统帅伯颜领兵攻宋,从襄阳顺汉水入长江,沿-将不战而降。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被动应战,大败于丁家州……[详细]
|
谢升卿(1195~?)谢升卿,后改名陈日煚,漳坂人,约生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少有大志,不屑科举。作诗有句:“池鱼便作鲲鹏化,燕雀安知鸿鹄心。”性豪爽,好交友,屡把家中资财资助朋友。一次,升卿哥哥办喜事,家中陈列许多器皿。半夜,他把部分器皿携去资助贫困的族人。行至湖南渡河时,船夫向他0引起争执。失手击中船夫要害。他逃至衡阳被捉住。恰逢审讯者是福建同乡,暗中放他走。他到永州,办私塾授……[详细]
|
林岊(1168~1249)林岊,字仲山,号苍林子,沙堤人,慎思十二世孙。少颖悟勤奋好学。六岁诵诗书,八岁通九经,九岁赴京,中奇童科。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中解元。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两应宏词。京镗丞相以其连中三大科,特授福州睦宗院教授。宋嘉泰元年(1201),谢深甫丞相因其词华瞻蔚学问渊博,差使金,贺金主生辰。嘉定元年(1208),出守全州。日偕诸生讲正学,勉敦实行。后召为户部屯田员外郎、……[详细]
|
刘砺(1157~1204)刘砺,字用之,号在轩,砥弟。幼颖悟,孝悌,中童子科。后与兄砥同受学于朱子。朱子尝曰:“履之兄弟却差胜,若更加功,或可望耳。”与黄榦最友善。朱子《答陈才卿书》曰:“《礼书》得直卿、用之,渐可整顿。”又曰:“二刘到此,并手料理,方有汗青之日。”及禁伪学,志尚愈笃。蔡元定编置道州,砺与兄独冒时禁,厚馈之。与兄砥同祀于乡。……[详细]
|
刘砥(1154~1199)刘砥,字履之,号存庵,世南子。六岁日诵千言,览忠孝大节,辄激愤感慨。十岁通九经传记,能缀词赋。乾道二年(1166),与弟砺同登童子科。尝读释老书,叹曰:“此不足习。”乃治举子业,又叹曰:“此不宜专习。”闻朱子得濂洛之传,率其弟砺师事焉。朱子嘉其志笃学敏,授以太极图,充然有得。朱子晚修《礼书》,砥预编次。以时方攻道学,遂无复仕进意。蔡元定、黄榦与之相友善,因颜其读书之室曰“……[详细]
|
黄榦(1152~1221)黄榦,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生。自幼聪颖,志趣广远。年十七,父殁。淳熙二年(1175),黄榦往见刘清之求学,清之奇其才,令从朱子授业。淳熙三年春,黄榦拜朱熹为师,在崇安五夫里随朱熹苦读,常通宵达旦。他与朱熹高徒蔡元定、朱熹学友吕祖谦论学,以“所闻与朱熹相质证”,不久即成为朱熹高徒。朱熹对他寄予厚望。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嫁黄榦。宁宗即位,朱熹遣……[详细]
|
郑丙(1121~1194)郑丙,字少融,十六都仙山濠溪人,生于宋宣和三年(1121)。绍兴十五年(1145)中进士,任建州教授,转国子监主簿。绍兴三十二年,孝宗继位,诏求直言。郑丙建议从谏、远佞、勤政、用人、裕民、练兵六事。隆兴元年(1163)任监察御史。翌年提点荆湖北路刑狱,改提举湖南常平茶盐。乾道元年(1165),宜章峒民李金攻陷郴州,焚桂阳。郑丙督军守衡州,召请世忠峒首领李昂霄协讨平兵乱。乾……[详细]
|
黄瑀(1106~1168)黄瑀,字德藻,长乐青山下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生。少时刻苦为学,因家道贫寒,上街卖曲(酿酒、制面的发酵剂),也随带书籍抽空攻读。宋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想卖掉铸币工人的余粮,从中牟利,黄瑀坚决不答应。提点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条款来惩戒他。然而,百姓称赞黄瑀政绩,提点深感惭愧,反而推荐黄瑀,黄瑀深谢不受。有一年饶……[详细]
|
林安上(1085~1133)林安上,字民瞻,号归愚,慎思八世孙,屿头人。宋大观四年(1110)释褐,官授将士郎、饶州司法。当年改授常州教授。政和五年(1115)任国子博士。六年任宣教郎。七年兼高丽博士、特授承议郎。八年任江东路提学事,十一月转任监察御史。宣和元年(1119)五月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八月,任吏部员外郎。宣和四年任广东转运副使,因丁父忧未到任。宣和六年十一月,守孝期满,再任考功员外郎。靖……[详细]
|
王彬(生卒不详)县东隅人。唐中和元年(881)其祖父彦英随族人王潮投奔王绪起义军,后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南下福建。景福二年(893)王潮任福建观察使。王彦英颇用事,驻兵长乐,遂寓邑东芝山之麓。后王潮见彦英拥兵自重,想除掉他。彦英得知后带领全家乘船漂往新罗(今朝鲜),投奔新罗王。时新罗境内爆发农民起义,高丽、百济相继独立,新罗王朝仅保持东南一隅。王彦英和子仁喦(王彬父)以才干得新罗王信任,相继掌国政。……[详细]
|
林慎思(844~880)林慎思,字虔中,号伸蒙子,钦平里(潭头镇溪新村坑湖里)人。年少好学,兄弟五人在筹岩筑室读书。唐咸通五年(864)荐礼部试,不第。退居梓里(在长安),著《伸蒙子》、《续孟子》。咸通十年(869)中进士。翌年再试,中宏词科第一。兄弟五人先后俱登第。懿宗赐“兰桂同芳”匾,改所居崇贤里为芳桂乡,故里钦平里改为大宏里,一时传为佳话。慎思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尉。他执法甚严,豪强皆惧其……[详细]
|
陈依奴(1860~1927年),长乐县古槐乡高楼村人,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光绪六年(1880年)携眷来罗谋生,遂定居罗源,住城关东门外府前街,业大木(房屋建筑),技术高超,技艺精湛,享有盛誉。其主要技术为牮厝,凡房屋倾斜者,均请其牮正。曾移建北门街郑少凌六扇厝,旋转建筑物180度,将该扇厝在原宅基地进行前后门调换,保持建筑物原貌。并曾独自设计、更换大士阁主柱。民国16年(1927年)卒,……[详细]
|
罗壮丹(1915~1987)原名凤苞,生于长乐下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罗谷香是大革命时期平和农运中心下坪村农会骨干,姐夫陈彩芹是早期中共平和县委领导人之一。壮丹8岁在本村私塾就读,10岁因家贫辍学务农。1927年,陈彩芹在下坪村以当教师为掩护开展农运,壮丹始得复学。从此,他受姐夫的影响,“始懂革命”,开始在学校里参加农会的宣传工作。平和-前后,壮丹历经父亲病逝,伯父罗谷流、堂叔罗坤生被敌杀害等惨……[详细]
|
陈贤镕,(1917~1987年),长乐人。民国32年(1943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俄勒冈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返回祖国,受聘厦门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81年晋升为教授。他长期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担任微波原理、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等多门课程的讲授,并编写大量的教材,包括《微波基础》、《电子管路》、《常用电子测量仪器》。主要代表作有《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技术》,主要论文有《隧道二级……[详细]
|
柯羐仙(1916~1994年),女,长乐人。民国24年(193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抗战爆发后放弃学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并于民国27年在江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当地党组织遭破坏,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民国32年,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后,任长汀中学、国立厦门侨民师范学校教师。民国36年就任侨师附小校长直至厦门解放。后侨师附小改名为厦门实验小学,继续担任该校校长22年。她治校严谨、办学有方,关心……[详细]
|
陈僖(生卒年未详),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开元年间随其父长乐县县令居长乐。其父秩满后迁居福唐(今福清市)。陈僖为人爱仁好义,襟怀坦荡,四方豪杰,聚集门下,时称“门有敢死之士”,为闽中豪族。当时闽侯有自立为王的意图,欲招纳他共为谋划。他不愿参与其事,便私下建造船只,在夜间率领整个家族渡海,避居泉州之南的海岛,即今之厦门岛。当时厦门岛四面环海,鲜有人至。他开垦荒原,引用溪水灌溉水田,并获得清源郡颁发……[详细]
|
吴德标,1897年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一贫农家中。吴德标的童年是艰难困苦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他进入学龄时期就拿着牛鞭上山放牛,稍大一些便开始下田干活。1918年,时值青春年华的吴德标,只身来到福州,靠拉黄包车维持生计。开始,吴德标漫无目标,整天在街上转,拉些零星顾客。后来一位雇主多次坐吴德标的黄包车,觉得他为人诚实可靠,便长期雇用。由于雇主是位律师,社交面较广,给吴德标提供接触社会上层人物的机会……[详细]
|
郑征泉(1945.11—) 福建长乐人。擅长油画。1965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院舞台美术系。福建省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画院副院长。磨漆画 《镇邪女神》入选中国漆画艺术展览;油国《有缘千里来相会》获中国美协和煤炭基金会联 办的美展三等奖,《正月家记者》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白描插图《荒书》入选第八届全国 美展;文学作品插图《海湾上的酒吧》获闽版优秀插图奖,《巴里加斯的……[详细]
|
刘六符(1887-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一。长乐市潭头镇二刘村人,原名刘峰,字肩宇,兄弟六人居末,故又名六符。祖德威,举人;父栻,贡生。六符生于书香门第,幼入乡塾,1902年入闽县学堂,旋又考入福建法政学堂。勤学不辍,警悟过人,以报国为己任,寄慨诗文,署名“热啸”,盖取热血蕴于衷,而啸以泄也,时人以屈子拟之。符目睹清廷腐败,外邦侵凌,丧权辱国,有感时局危迫,非热血无以自存,遂决心……[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