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延国和(1922~1981)延国和,山西省阳城县人,民国11年(1922)出生。民国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8年,随解放军南下到福建工作,在长乐县历任中共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共青团县委书记、中共县委合作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等职务,后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延国和长期在长乐县担任领导工作。参加和领导长乐县的土地改革、镇压-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他领导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详细]
|
陈锦娟(1921~1948)陈锦娟,女,吴航镇人,民国10年(1921)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店员家庭。民国29年,她就读于福安师范,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刊,团结进步同学抵制在学校建立三青团组织和进行反动军训,被学校视为“危险分子”。在一次大搜查中,查出她抨击当时社会黑暗现状的日记和进步书信,遭到无理禁闭,逼她“改悔”自省。锦娟毫不畏惧,被送到宁德县保安队部关押。由于找不到确凿“罪证”,把她释放。锦娟回校……[详细]
|
陈亨光(1920~1947)陈亨光,江田乡南阳村人,民国9年(1920)出生。10岁时到福清县海口镇亲戚开设的杂货店当学徒。亨光常到堂兄陈亨源开设的诊所串门,在陈亨源教育、影响下,渐渐懂得革命道理。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轰炸海口,商店倒闭,亨光回到家乡务农。民国27年10月,中共闽江工委在南阳村举办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亨光参加训练班的后勤工作。训练班结束后,亨光经陈亨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阳村支……[详细]
|
林象玉(1920~1949)林象玉,东屿乡人,民国9年(1920)生于贫农家庭。民国36年,中共黄石支部成立,象玉经支委林万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东屿乡成立党支部,象玉担任支部书记。象玉发动群众抗丁、抗租,扩大了共产党在贫苦农民中的影响。动员青年积极分子参加游击队,建立革命武装。民国38年春夏,正是青黄不接时节,乡中地主与不法奸商勾结,却把粮食偷运他乡,高价抛售。象玉带领群众以武力强行截留……[详细]
|
刘家煌(1916~1945)刘家煌,吴航镇人,民国5年(1916)10月出生。祖父可三曾为莆田署教谕。父传赞毕业于福建省立甲种商业学校,不幸早逝,家煌依靠寡母抚养教育成人。小学毕业后升入私立长乐培青中学,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中途辍学,到县九溪小学任教。8月,随堂叔刘康(传昌)到福清县海口国民党政府盐务部门工作。后转入福清县国民兵团海口中队任督练员。到福清县后,刘家煌认识了陈金来、陈亨源等中共党员。……[详细]
|
郑春敏(1914~1947)郑春敏,玉田村人,民国3年(1914)9月出生。父亲郑潘潘曾开过钱庄、酒店,还有部分田产,家境富裕。春敏毕业于福州三民中学,后因与其兄思想产生矛盾而分家,与他人合股开办聚康京果店。民国30年4月,日军占领长乐。春敏目睹日军暴行,义愤填膺,回到家中即自筹资金买0,参加地方抗日自卫队,投身于抗日战争。此后,春敏结识了同乡、中共地下党员、时任国民党陆军上校参谋的郑乃之。民国3……[详细]
|
刘志超(1911~1972)刘志超,又名刘宏,玉田南洋村人,幼年随家迁福州南公园龙津街。在福州工业学校求学时就走上革命道路。民国15年(1926)8月,加入青年团。12月,转为中共党员,并任中共福州人力车支部书记。民国16年4月3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福州发生-事变,党组织遭破坏,志超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民国20年春,赴上海寻找党组织,隐蔽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民国21年7月17日被捕,被关押在苏……[详细]
|
江平(1908~1933)江平,原名许木香,又名江木煊,感恩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父以木匠为业,迁居福州津泰路。江平家境贫寒,小时就当木工学徒。民国10年(1921)考进私立福建政法学院附中,民国12年,被推为校学生会代表,带领学生-,被军阀政府逮捕,坐牢11个月。翌年,出狱6天后,又率领同学捣毁南后街日商“洋牌馆”,再次被-联合处捕押,6个月后获释。后结识了中共党员苏建维。民国1……[详细]
|
李庭康(1907~1988)李庭康,高岐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7)出生,父亲是基督教牧师,迁居长乐城关,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庭康毕业于长乐格致初中、福州格致分校高中,后入福建协和大学读医学预科。民国20年(1931)从协和大学毕业后入上海医学院就读,民国2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庭康毕业后回到长乐行医,适逢长乐圣教医院院长美国人方济霖回国,由李庭康接任院长职务。当时圣教医院经费困难,设备简陋,人员……[详细]
|
郑乃之(1907~1986)郑乃之出生于玉田乡玉田村的贫困家庭。青年时代投身革命,民国16年(1927)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在长乐县开展农运被敌抓捕。民国18年底,释放后,经党组织同意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军中发展中共党员,担任党总支书记。民国22年1月,部队驻扎福建泉州时,因叛徒出卖被捕。翌年1月释放后,担任国民党连江县政府警卫科科长。同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民国24年4月,赴广州投……[详细]
|
曾万里(1902~1944)曾万里,字鹏飞,号玉生,感恩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4月16日出生。万里早年入海军学校学习造舰,后改航海科。民国14年(1925)毕业于烟台海军学校,在“永绩”舰见习。不久,调任闽厦海-备司令部副官。后任海军学校教官。民国20年,去英国皇家海军大学深造。民国23年,回国任“应瑞”、“宁海”舰航海官,“自强”舰副舰长,海军练习舰队总教练官等职。“八一三”事变中受伤。民……[详细]
|
陈端柄(1901~1972)陈端柄,潭头镇泽里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自幼随父迁居上店村。民国10年(1921)端柄赴美国留学,习土木工程。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和芝加哥鲁尔大学。民国14年,获学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土木工程系当研究生。他半工半读,在芝加哥、纽约等地公司任工程师。民国28年回国,任杭州之江大学教授。民国31年,端柄曾受中国共产党委托筹办江淮大学,任江淮大学总务长。民国37年……[详细]
|
陈亨源(1901~1950)陈亨源,又名亨姐,江田乡南阳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父为肩挑小贩,生活贫困。他幼时白天帮父亲干活,晚上到夜校读书,后考入培青中学,为生活所迫辍学。民国16年(1927)亨源到长乐县城关一家私人诊所当助理,同时报考上海医学院为函授生。民国20年,函授毕业,在松下村挂牌行医。民国22年,到福清海口镇开“复甦”诊所。民国25年,亨源在共产党员陈金来影响下接受马列……[详细]
|
陈俊盛(?~1941)陈俊盛,讳凯明,松下南坡人。曾参加刘润世领导的国民兵团,接受抗日救国思想。民国30年(1941)4月19日,日本侵略军侵犯福州,从松下港登陆,时任松下乡副乡长的陈俊盛率丁壮数十人与敌军500多人遭遇,俊盛身中数创,仍顽强杀敌。抗日志士个个奋不顾身与日本侵略军拼搏,俊盛等抗日志士30余人壮烈殉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以俊盛等为国牺牲,特颁“悍患成仁”四字旌表,并在松下修筑烈士墓。……[详细]
|
柯凌汉(1896~1985)柯凌汉,字梅初,岱西村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民国元年(1912)考入福建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攻读法律本科。毕业时因成绩优秀由学校资助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深造,注重民法学。民国5年,回国参加全国第一文官高等考试,成绩及格,从此进入司法界工作。先后在闽侯地方法院、福建高等法院分院、最高法院历任检察官、首席检察官、推事、庭长、院长等职务,还在福建私立法政专门学……[详细]
|
陈笑石(1896~1976)陈笑石,女,字斌瑶,云路乡人。民国16年(1927)于福建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考进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民国19年,笑石法专毕业,即任闽侯县华洋审判所审判员,审理本辖区外国侨民与中国居民之间的民事诉讼。翌年,南京司法行政部认为这类诉讼应归地方法院审理,笑石乃随该机构裁撤而离职。但最高法院检察长郑烈念她系参加辛亥革命的马江卿的遗孀,推荐为闽侯地方法院检察官,成为中国妇……[详细]
|
李世甲(1894~1970)李世甲,又名渚藩、德声,字凯涛,长乐沙京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三月二十日生于侯官县(今福州市)。父李复礼开“生花堂笔店”,以制笔为生。世甲14岁考取烟台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学习勤奋,每试均列前茅。宣统三年(1911)六月毕业,到“通济”练习舰见习。同年,武昌起义爆发,“通济”舰响应起义,他随舰参与光复金陵等战役。民国2年(1913)1月,入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深造。……[详细]
|
林仲易(1893~1981)林仲易,原名秉奇,号竹西,又号属云,长乐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出生。宣统三年(1911),林仲易入福建私立法政学堂学习,民国3年(1914)毕业。民国6年赴日本留学,民国9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北京《晨报》。时值新文学革命时期,仲易等人将《晨报》及其副刊办成宣传新思想、倡导新文学的园地。民国12年,任该报代理总,直到民国17年6月《晨报》停刊。民国1……[详细]
|
郑贞文(1891~1969)郑贞文,字心南,长乐云路郑华南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3岁丧父,自幼勤读,12岁考取福州府学秀才。光绪三十二年,随亲族东渡日本,先后就学于日本宏文学院普通科、正则英语补习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本科。宣统元年(1909),参加同盟会。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贞文辍学回福州参加革命。福建光复后,贞文任福建都督府政务院教育部……[详细]
|
宝松(1891~1962)宝松和尚,俗名陈开熙,长乐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于福州,27岁出家,在鼓山涌泉寺受戒为僧。先后任雪峰崇圣寺、槟城极乐寺及林阳寺住持。民国时期,福州名刹开元寺被当作监狱。民国30年(1941)宝松挺身而出,为恢复古刹同当局交涉,虽几经挫折,但毫不气绥,坚持说理斗争,终于使名寺重光。民国36年11月,宝松在修建开元寺的同时,在寺内创建福建佛教医院。翌年,他为募资扩建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