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李捷(1925-1945),福建省长乐县首占乡岱边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时任闽中抗日游击队队员,参加了闽中地区的抗日反顽游击战争。1945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调集长乐县保安团主力“清剿”中共闽中特委所在地南阳村,同年6月9日,李捷在反“清剿”战斗中牺牲。……[详细]
|
谢为涵(1906-1944),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1906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其父谢葆璋曾任民国海军部次长,谢葆璋一女三子,长女冰心,长子谢为涵、次子谢为杰,三子谢为楫。在3个兄弟中,为涵最为聪明。12岁考上唐山路矿学校预科,以后学校迁北京,改称北京交通大学,课余跟一位意大利音乐家学小提琴,结交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从老师家回来,就在屋里练琴,星期天能连续弹奏六七个小时,都不影响学习。为涵尤……[详细]
|
王金妹俤(1930-1947),福建省长乐县鹤上乡白眉村人。1930年7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初参加革命,时为闽淅赣边区闽中游击纵队长乐游击队战士,参加了闽中游击根据地反击国民党军“清剿”的作战和保卫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47年7月在战斗中牺牲。……[详细]
|
郑春梅(1913-1947),福建省长乐县人。1944年7月参加革命活动,为闽中抗日游击队战士,在闽中沿海地区参加了抗日反顽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大力“清剿”闽中地区的党组织和抗日游击武装。郑春梅随闽中党组织转入山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47年4月编入闽中游击纵队(戴云纵队),随部进军德化、永春、南安边界地区开辟新区。同年6月在德化县戴云山区遭敌包围,在突围战斗中牺牲。……[详细]
|
陈大鹍(1930-1949),福建省长乐县人,出身于福州。1944年入福州格致中学,求学期间参与组织学潮,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47年6月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不久,加入北大进步学术团体“十二月社”,年底加入北大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1948年1月奉命返回长乐参加家乡的解放斗争。同年夏天前往设在长乐山区的福长林(福清、长乐、林森即闽侯)中心县委工作。当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福长林……[详细]
|
郑一惠(1923―1948),福建省长乐县古槐乡感恩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7年调入中共福州市委城工部工作,不久任中共闽清县委副书记。1948年3月16日因“城工部事件”在南平樟湖坂蒙冤罹难。1956年党中央在重新审理“城工部”事件后为被错杀的同志平反,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8月27日追认郑一惠为革命烈士。……[详细]
|
谢文贵(1922-1952),福建省长乐县玉田乡西社村人。生于1922年5月,1950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长乐县大队二中队船只驾驶员。1952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调集陆海空三军偷袭福建沿海莆田县的南日岛。谢文贵所在部队承担运输增援部队任务,在战斗中落海后失踪。1982年2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谢文贵为革命烈士。……[详细]
|
陈水龙(1935-1957),福建省长乐县人。生于1935年7月,1953年6月参加工作,时任长乐县公安局潭头派出所民警。1957年10月3日国民党军派遣武装特务登陆长乐潭头骚扰破坏。陈水龙在围歼武装特务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详细]
|
张金俤(1946-1967),福建省长乐县鹤上乡洞湖村人。入伍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3师二团三营战士。1966年赴中越边界地区执行抗美援越交通保障任务,任总后勤部六支队34大队战士。1967年4月14日在抗击美军轰炸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安葬在越南奠边府中国抗美援越烈士纪念陵园。……[详细]
|
林福泉(1940-1967),福建省长乐县潭头乡克凤村人。入伍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昆字第902部队34大队战士。1966年赴中越边界地区执行援越抗美的交通保障任务,时任后勤六支队34大队战士。1967年5月7日在抗击美军轰炸的战斗中牺牲。安葬在越南奠边府中国抗美援越烈士纪念陵园。……[详细]
|
林永梓(1944-1967),福建省长乐县航城乡泮野村人。1944年4月出生,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铁道兵昆字第902部队高炮-士。1966年赴中越边界地区执行援越抗美的交通保障任务,时任后勤六支队34大队高炮-士。1967年3月30日在对空防御作战中牺牲。安葬在越南奠边府中国抗美援越烈士纪念陵园。……[详细]
|
陈冠民(1940-1967),又名陈冠铭,福建省长乐县江田乡团结村人。1964年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昆字第902部队高机-士。1966年赴中越边界地区执行援越抗美的交通保障任务,任后勤六支队34大队副班长。1967年5月1日在对空作战中牺牲。安葬在越南奠边府中国抗美援越烈士纪念陵园。……[详细]
|
陈俊豪(1925-1941),福建省长乐县江田乡南阳村人。1925年10月出生,是闽中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抗日游击队)领导人陈亨源的次子,从小随父亲在闽中红军游击队参加革命斗争。1939年调入中共闽北特委学习,此后调新四军工作,北上皖南参加抗日战争。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牺牲。……[详细]
|
李铭玉(1920~1991年),原名宝祥,满族,长乐县人。10岁被卖入福州协民社闽剧班当学徒,艺名铭玉。师从叶开发学文戏,从名武生陈春轩学武艺。先学旦角,后改生行。民国24年(1935年),转入闽剧三赛乐戏班,向张江水学小生。在《梁天来》剧中饰苏佩之,崭露头角。与林芝芳同台配戏,演出《蔺相如》、《窦氏女》、《珍珠衫》等,成为闽剧著名小生。民国30年,入旧赛乐闽班,任主角。铭玉扮相俊雅,科套台步美观……[详细]
|
陈怀皑(1920~1994年),原姓郑,名衍贤,长乐县首占人,生于福州。民国30年(1941年),考入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民国33年毕业留校,任演出总干事。民国37年,应张骏祥之邀,参加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拍摄影片《火葬》,任副导演。同年10月,赴冀中解放区,后调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第三文工团,任戏剧队长。翌年,调文化部电影局工作。1950年,任影片《陕北牧歌》副导演。翌年,调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任教。……[详细]
|
吴艺五(1891~1976) 又名吴澍,别号艺夫。福建长乐人。中日甲午战争后,福建被划分为日本势力范围,吴艺五自幼生长在列强侵凌的屈辱环境下,激发着强烈的爱国心,少年时代即参加了同盟会,矢志为挽救国家的危亡进行奋斗。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在旧军旅中曾任连长、团长、副官长等职。民国2年(1913年),孙中山兴起讨袁之役,吴随李烈钧、方声涛率先起义于江西湖口。失败后,于民国3年亡命日本,在日重新……[详细]
|
吴赋敏(1913~1973年)吴赋敏,又名启民、福祺,福建长乐县人,生于民国2年(1913年)6月9日。民国16年,赋敏跟叔父到上海外国人饭馆当洋厨学徒。民国20年,他在上海法商电车公司当车务练习生。民国22年后,他白天工作,晚上到夜校就读,结识中共地下党员王烈豪、王烈帆等人,阅读进步书籍、接受革命思想教育。民国28年10月,赋敏参加上海中法学校校友会,并在该校当图书馆员,经常参加时事讲座,和上海……[详细]
|
曾以鼎(1887~1957年)字省三,长乐县感恩人,早年迁至东街孝义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烟台水师学堂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回国任“应瑞”练习舰教练官,升为“江利”舰舰长。民国11年(1922年),率舰参加直奉战争,直系获胜升为“永健”舰舰长。翌年,离开“永健”舰,投奔皖系,出面收买海军倒戈反直,组成以林建章为首的海军领袖处,以鼎为参谋长。民国13年11月,段祺瑞临时执政,以鼎任“海容”舰……[详细]
|
谢葆璋(1865~1940年)字镜如,女作家谢冰心之父,原籍长乐县,家住城内杨桥路。清光绪七年(1881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首届驾驶班学习。光绪十年(1884年),结业,转上“威远”舰实习。光绪十三年(1887年)赴英接收舰船。回国后,被任命为北洋海军右翼左营守备,“来远”舰二副。光绪二十年(1894年),升任-官。在黄海大战中,“来远”舰中弹起火,葆璋与广大官兵共同奋力扑救,保住负重伤的舰只……[详细]
|
林景国(1924~1949)林景国,营前镇东屿人,民国13年(1924)生于贫农家庭,当过电话架线工人。民国36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东屿村开展革命活动,景国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在抗丁、抗粮、减租以及禁止粮食外运等运动中,表现勇敢、坚决,于民国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8年初,部分福州地下工作者转移到福(清)长(乐)林(森)中心县委驻地长乐县黄石村参加武装斗争。在常有武装敌特骚扰情况下,景国尽力保护……[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