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林素园(1890~1967)林素园,字放庵,祖籍长乐。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福州台江苍霞洲荔枝下的书香门第,民国元年(1912)毕业于福建师范学堂。民国4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北平大学教授,并与高一涵、沈钧儒等创办《自治周刊》。不久,客居洛阳,被聘为直鲁豫巡阅使署秘书。民国18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民国26年,赴广西参加反蒋、抗日宣传活动。他与地下党领导的厦门“儿童-剧团”合办桂林黄花……[详细]
|
蒋斌(1890~1937)蒋斌,屿头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光绪三十四年毕业于烟台水师学堂驾驶班,派任“海容”号军舰三副。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海容”、“海琛”两舰相继赶到阳逻江面,准备参战。时海军官兵准备起义,“海容”舰大副饶涵昌、陈季良、三副郑畴刚、蒋斌等人发起,与“海琛”舰联系,迫使两舰满族人管带参加起义。两舰起义后,驶往九江,不久,即驶回汉口,泊在阳逻,湛家矶江面……[详细]
|
刘锋(1887~1911)刘锋,字肩宇,又名六符,二刘乡人。父栻,清贡生,长期寓居福州行医。生有六子,锋最小,故又名六符。幼聪敏,7岁读书,稍长,任侠好武,倜傥不羁,苦练拳术,并善舞剑。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闽县小学堂读书,勤而好问,警悟过人,尤致力于军书戎略的钻研。他耳闻目睹清廷丧权辱国,激于爱国热情,决心弃文习武,抵御外族入侵。不久,父母诸兄相继死于时疫,仅存寡嫂侄女。刘锋把父亲全部遗产……[详细]
|
王伯秋(1883~1939)王伯秋,字纯焘,湖南湘乡人,清光绪九年(1883)生于官宦之家。青年时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此期间参加了东京同盟会,受到孙中山的器重。王伯秋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又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民国3年(1914)同孙中山女儿孙婉结婚(后离异)。王伯秋回国后曾任南昌行营军法官,民国23年任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兼长乐县县长,督察专署设在长乐。翌年,他为整顿长乐城区市容,严令……[详细]
|
黄葆钺(1880~1968)黄葆钺,字蔼农,小名破钵,别号青山农,青山下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葆钺小时体弱多病,8岁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依赖母亲抚养成人,青年时就读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上海法政学堂,毕业后,目睹清政府吏治腐败,遂无心仕途,而对书法、碑刻、绘画等艺术感兴趣。他云游名山大川,对碑碣法帖、鼎彝玺印、汉砖石刻及名家真迹悉心揣摩,自学书画篆刻,潜心研习,技艺精进。民国成立后,葆钺……[详细]
|
林弥钜(1879~1950)林弥钜,竹田人,清光绪五年(1879)出生。父林泰感是私塾教师,收入微薄,后又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以致家中一贫如洗。弥钜年幼失学,从小在外祖父家中放牛。弥钜19岁时到马尾谋生,在马尾海军煤站挑煤。23岁时他到福州一家锯木厂做工,帮助老板家人管理工厂,颇有才干,因此略有资财。时适马尾造船厂拍卖一批旧舰艇废铁,弥钜见有利可图,中标买下,并转卖获利,用以在洪山桥浦上自设协利锯……[详细]
|
高鲁(1877~1947)高鲁,字曙青,号叔钦,龙门乡人,清光绪三年(1877)五月十六日出生。高鲁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赖母林氏茹苦含辛教养成人。光绪二十一年,就学于福州九彩园。光绪二十四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光绪三十年以优异成绩保送出国学习。翌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攻读工科,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第一个编制了以立春为岁首的《长春历书》。宣统元年(1909)毕业,以力学计算方面的论文获工科博士学位……[详细]
|
高梦旦(1870~1936)高梦旦,名凤谦,字梦旦,长乐龙门乡人。清同治九年(1870)一月二十八日出生。梦旦上有胞兄二人,长兄凤岐以桐城派古文学知名,考取御史;次兄而谦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精通洋务,梦旦取两兄之名上下各一字,自名凤谦,少从长兄读书于福州九彩园,初学古文词,并考取秀才。中法马江海战后,清廷日弱,遂无意仕途,厌倦八股文章。光绪十六年(1890)其表兄魏瀚任马尾船厂总监工,请高为家庭教师……[详细]
|
高而谦(1863~1919)高而谦,字子益,龙门人。清同治二年(1863)出生,高凤岐之弟。光绪八年(1883)以诸生考入马尾船政学堂制造班,专攻法语和造船专业,光绪十一年毕业。翌年初夏,与柯鸿年等33名同学赴法国巴黎大学部律例大书院学习《万国公法》。光绪十六年结业回国。光绪三十三年,而谦任清廷外务部右参、云南交涉使。宣统元年(1909)任划界大臣。次年任外务部尚书左丞。宣统三年任四川布政使。辛亥……[详细]
|
高凤岐(1858~1909)高凤岐,字啸桐,号愧室,龙门人。父高绍曾,居省城福州。清光绪元年(1875年)以秀才入郡学。光绪八年,得中举人,连考进士不第,遂回福州,授徒自给,教人重行谊。光绪二十二年林启任杭州知府,凤岐聘入幕府,佐林启施政。建议兴办“蚕学馆”,创建“求是书院”等,政绩斐然。高凤岐因此名著一时。光绪二十六年,林启卒。他又佐方家澍治理桐乡、秀水等县。光绪二十八年,执教于浙江大学堂。光绪……[详细]
|
郑文超(?~1894)郑文超,字勉之,长乐郑华南人,郑文恒胞弟。清光绪二年(1876)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绪七年毕业,派往“扬威”快船见习,嗣充“镇西”炮船三副。光绪十年升任“扬威”快船大副,因功荐保守备衔。光绪十七年升以都司尽先补用。翌年补授海军右翼右营守备。光绪二十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北洋海军在黄海东沟附近与日本海军大战,“扬威”快船中弹起火,文超等在林履中指挥下,一面发炮击敌,一面竭……[详细]
|
郑文恒(1856~1894)郑文恒,字翔孙,长乐郑华南人,清咸丰六年(1856)出生。文恒少有大志,功名未就,后从事商贾,又不得意,遂投海军,入“龙骧”兵船,考究轮机。光绪四年(1878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轮机专业。4年后毕业,充北洋海军“扬威”快船三管轮,不久,升副管轮。光绪十一年因参与保护朝鲜免遭日本侵略有功,升任把总。光绪十三年奉派随同管带邓世昌赴英国验收定制快船,驾驶回国,调补“致远……[详细]
|
陈景祺(1850~1895)陈景祺,字子鸿,江田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出生。景祺少聪颖,勤读诗书,崇尚气节。光绪元年(1875)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到“策电”炮舰当练习生,为舰长邱宝仁所器重,令习轮机。光绪四年邱宝仁调管“镇东”炮舰,景祺随往。次年,充补副管轮,授把总衔。光绪十三年春,随邱宝仁往德国接带定购的“来远”舰,同年冬,充任“来远”舰副管轮,旋升正管轮。光绪十五年保升都司补用。光绪二……[详细]
|
李兆珍(1846~1927)李兆珍,原名邴,字星冶,沙京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生于沙京乡上李村,父尚薇早逝,家贫,他以砍柴为生,业余刻苦攻读,曾到北京投靠姐夫,边教书边读书。同治十二年(1873),李兆珍应乡试,中举人,3次考进士均不第。光绪六年(1880)大挑,被选送直隶省(今河北省),以知县候补。先委以天津漕船局委员,办理航运。因办事得力,复以直隶知州候补。至光绪二十年,才实授望都县知……[详细]
|
潘炳年(1844~1919)潘炳年,字耀如,晚号退庵,三溪坂上人,其父潘茂架迁居福州都司巷。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出生。炳年幼年丧父,生活清苦,攻读刻苦。16岁中秀才,年未20即授生徒以自给。同治三年(1864)中举,同治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光绪八年(1882),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不久,任国史协修、功臣馆纂修、总纂。光绪十年八月,中法马江海战中闽海军败绩,炳年会同在京的闽籍官……[详细]
|
梁运昌(1771~1827)梁运昌,初名雷,字慎中,一字曼云,又字曼叔,晚号田父,江田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生。运昌幼时聪明异常,10岁时就要参加童试,家人虑他年幼体弱,不肯他去。不久,补弟子员。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入翰林院。同年秋,翰林院开实录馆,择儒臣28人纂修,运昌被选中,授编修。运昌能以新科进士入选,为当时所仅见。运昌自幼体弱多病,母丧时回乡守孝,期满不复为官,闭门读书,寡……[详细]
|
陈念祖(1753~1823)陈念祖,字良友,一字修园,又号慎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生于江田溪湄村。祖居廊,字天弼。乾隆二十二年贡生,博学群书,尤通医理,在书塾执教。父廷启,号二如,修园四岁丧父,自幼随祖父习文学医。乾隆三十三年祖父弃世,修园白天采樵奉母,夜晚攻读诗书、医书,乾隆三十六年中秀才,后设馆授徒于该村三官庙,兼理医业。乾隆五十二年,受业于福州鳌峰书院,甚得山长孟超然器重,学业精进,业……[详细]
|
梁上国(1750~1818)梁上国,字斯仪,一字九山,江田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三十三年中举,乾隆四十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后因守父母孝回乡。乾隆五十五年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历官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嘉庆十二年(1807)迁詹事府少詹事,后升任太常寺卿。上国关切福建及邻近地区的事务。他上疏建议清廷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把噶玛兰地区收入版图,加强管理与开发,并建议鼓励当地民众开垦荒地,归民所……[详细]
|
郑开源,字峡山,湖南下郑人,生于清乾隆十年(1745),是长乐县著名的民间画师。郑开源善画人物、花鸟。人物画继承福建著名画家上官周、黄慎的技法,线条雄健有力,潇洒奔放,画面愈大愈见功力。他喜画四大幅渔、樵、耕、读,八仙图及民间通俗画题。花鸟画落笔泼辣放纵,-墨写意,间以着色,流传下来的作品大都是人物画,而花鸟画不多见。……[详细]
|
林鼎复,字道极,一字天友,坑田人,清康熙初年,经大将军范达礼推荐,授常州通判。在任九年中,经常领运粮食进京。他看到各地独自运货,十分不便,便向朝廷建议:“粮食专运,人力浪费,且十分不便。如果能统一并付漕运,每年可节省十余万缗。且民间漕运,苦于关兵为难,如果运送官粮,则可省去许多麻烦,这样官民两便,漕运者必乐意承运,事可两全其美。”户部尚书认为此事可行,奏请朝廷批准。粮食由漕运后,公私两便,双方均得……[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