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孙岳(1878~1928)字禹行。直隶(今河北)高阳人。青年时家贫,以贩米为生。性格豪爽,行侠好义,曾为友0,将一地主恶霸杀死,挂其头于城门。为躲避官府追捕,出家为僧。26岁入保定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曹锟第三镇炮兵哨官,后升三等参谋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保定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后改为陆军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与同学何遂结为莫逆之交。宣统元年(1909)陆军大学毕业仍回第三镇……[详细]
|
戴戟(1895~1973),原名光祖,字孝悃,原籍旌德,祖父因经商迁居江苏,后定居苏州。幼年时,家境开始衰落,读完小学,父母先后去世,不得不到一家商店去当学徒。不久,因不堪老板的-,离开家乡,去上海参加了学生军,时年15 岁。民国5 年(1916 年),戴戟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被派到安徽军阀倪嗣冲军中任见习官。蔡锷组织护-讨袁,南方以广东为中心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戴戟深受鼓舞和感召,……[详细]
|
姜登选(1880-1925) ,字超六,直隶省南宫县(今河北省南宫市)陈村人,奉系将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参加“同志会”、“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在四川副都统朱庆澜手下任职,先后随朱入黑龙江、广东。后来归于奉系。1922年被张作霖任为东三省陆军整顿处副监。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为善后会议会员,并任苏皖鲁剿匪总司令。不久任安徽军务督办,旋为孙传芳驱逐。至德州被张作霖……[详细]
|
季方(1890-1987),字正成,江苏海门三阳镇人。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新四军老战士、农工民主党名誉主席。建国后,历任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早年就学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192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到广州黄埔军校任特别官佐,曾参加……[详细]
|
陈继承,1893年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战术教官。早年先后就读于江苏陆军小学、陆军第四中学、保定军校。 参加两次东征,东征后调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四团团长。1924年被聘为黄埔军校中校教官。北伐战争因汀泗桥一战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师师长。1932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洛阳卫戍司令,负责卫戍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机关事宜。在1932年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大规模围剿时,任中路军第二……[详细]
|
叶肇,原名赓泮,号伯芹,广东省新兴县船岗水湄村人,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长、军长,曾作战于淞沪战场。在桂南战役中因贻误战机被黜,一度闲居于南雄县城龙勾巷。1949年3月,叶肇升任广州警备司令部司令。9月,改任广东省绥靖公署西江行署主任。解放前夕举家出逃香港,后赴台湾定居,卒于台湾。叶肇少年时在本村明德小学读书。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校(原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五期,升汉口初级军校,19……[详细]
|
黄绍竑(1895—1966) 字季宽。容县人。清宣统二年(1910)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就读。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广西独立后,参加广西当局组织的广西北伐军学生敢死队,任班长,随军北伐,支援武昌起义军。南北议和停战后,先后入武昌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读书。1916年底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回广西,任旧桂系广西陆军第一师见习官。1917年夏与白崇禧等任以马晓军为营长的广西陆军模范营连附,后随营赴湖南参加护……[详细]
|
李济深(1885~1959),字任潮,广西苍梧县冠盖乡人。6 岁丧父,跟随其叔父读书,后入梧州中西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广州黄埔陆军中学,两年后转入陆军速成中学步兵科继续学习。毕业后先在广东新军当见习官,后调到学兵营任排长,与连长邓铿过从甚密。宣统元年(1909)入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为陆军大学),学习高等军事。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李济深满怀革……[详细]
|
张节(1892~1958),字惕生,号国威,宿松县梅墩乡人。他平生追求民主革命与民族解放大业,曾三次被国民党当局撤职议处,又在担任安徽省第一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时,以支持组织抗日行动与宴会上公开痛斥国民党腐败现象,而被当局谩骂为“疯子”。张节8 岁入私塾,12 岁时见村镇中天主教堂的洋神甫肆意鞭打当地群众,激起他一腔怒愤,当即就在教堂墙上写下了“卧榻之侧岂容他入酣睡”、“天主(诛)地灭”的词句,表达……[详细]
|
周至柔(1899年10月28日——1986年8月29日),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东塍人,中华民国空军一级上将。1919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1933年,出访欧美,考察各国航空事业。1934年起,任笕桥中央航校校长、中华民国航空委员会主任、中华民国空军作战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中央执行委员、空军总司令等职。1986年8月29日,病逝于台北三军总医院。早年时期1899年11月30日生于一个较……[详细]
|
阮玄武(1894~1986),字又玄,舒城县棠树乡人。幼承家教,后入止善高等小学、斌农中学堂读书。辛亥革命时,受新思潮的影响,拟参加青年学生军未果,闲居乡里,但从军之意已定,遂于民国3 年(1914 年)春离家,投奔时任湖北省江陵县知事陶鎔处任庶务员。次年春,在陶鎔的支持下,进入彰武上将军段芝贵的学兵营。民国5 年初,被送入袁世凯特为培训禁卫军干部而设立的北京模范团,袁世凯死后,该团划属陆军部直辖……[详细]
|
何贯中(1888—1920),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志士、粤军第一师上校团长。字庸非、辉淑,广东兴宁人,保定陆军大学毕业。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夜,何贯中将保定军校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1920年秋,奉孙中山令回师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在惠州淡水与桂军激战时,身负重伤牺牲,时年32岁。1921年,孙中山授意将贯中遗骸迁葬广州瘦狗岭粤军第一师陵园。何贯中……[详细]
|
耿毅(1881—1960),河北任县南留寨人。他自幼好学,立志报国。1906年在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保定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10月改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当教官时参加同盟会。1910年初,耿毅与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何遂、冷遹、陈之骥、刘建藩、吕公望、成铭斋,留日士官学校毕业生赵恒惕、孔庚、尹昌衡等人,被同盟会员王孝缜邀往广西,分别在桂林的广西陆军小学堂、陆军干部学堂、学兵营任……[详细]
|
李云杰(1889-1936) 国民党第二十七军上将军长。湖南省嘉禾县人,1889年生于嘉禾县城一贫民家庭。少年时由叔父李国柱接济读完私塾,后人长沙明德中学学习,又就读于长沙陆军小学、武汉军官预备学校,再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习工兵科。1911年,湘军建立长沙陆军讲武堂,他以保定生资格任讲武堂队长、工兵连长。1917年,南北军阀在湖南混战,任李抱冰部警备四营营长,驻郴州一带。1922年任十四团工兵营营……[详细]
|
李兴中(1890~1962)字时甫,化名李石父。直隶(今河北)宁河(今属天津)人。早年就学于保定军校一期炮科,毕业后先在段祺瑞部任职,官至炮兵营营长。因对袁世凯、段祺瑞的倒行逆施不满,有违其“从军雪耻报国”的志愿,愤然脱离段部,转入冯玉祥部,从事军官训练并任教于北京南苑学兵团、张家口军校。1924年10月北京政变时,任京畿警备司令鹿钟麟的参谋长,积极参与囚禁曹锟、驱逐溥仪出宫等行动。1926年春……[详细]
|
田颂尧(1888—1975),四川简阳县龙泉驿人,中国国民党陆军上将。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参加苏浙学生军,任军事部部长兼营长。之后,田颂尧加入川军,曾先后担任川军第4师参谋、川军第2师清乡独立支队长、川军第3支队支队长,川军第1军2师骑兵团长兼成都城防司令等职。1918年7月,田颂尧任北京政府第21师41旅旅长,8月荣升少将,12月任第21师师长,1923年9月被授中……[详细]
|
方鼎英(1888-1976),号伯雄,县时雍团富溪村(今圳上镇方家村)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光绪二十八年赴日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先后参加求知社、文学社、同盟会等进步组织。光绪三十一年考入振武学校。宣统元年(1909)12月循序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8期炮兵科。宣统三年五月毕业。归国后,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任炮兵教官。同年秋,武昌起义,约同士官同学30多人南下,参加汉阳作战。旋调陆军部……[详细]
|
侯连瀛(1892~1968),字步仙,河南省通许县孙营村人。他幼读私塾,后就读于河南陆军小学、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预备学校。1916年入保定军校,主攻军事工程学,尤善射击,有枪打飞鸟,弹无虚发之说。在校期间,结识了邓演达,开始接受孙中山主张,思想先进。1919年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工兵营排长和孙中山的粤军第一师工兵营连长。1922年与邓演达一起随孙中山北伐,参加了赣州之役。1924年,孙中山接受共产党……[详细]
|
史沛然(1884——1961),字逢甲,今会宫镇人。沛然9岁入私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进汤沟德成商店习商,饱尝老板的-,从此立志要改变旧世道。时闻清廷同ll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悲愤满怀,毅然弃商从戎,到安庆参加新军。由于他在生活上能吃苦耐劳,在军事训练中勤学苦练,不久便升为哨官(排长),并被保送武备学堂深造,因之结识了柏文蔚、常恒芳、郑赞丞、孙少侯、魏曙东等有志之士。光绪三十年,武……[详细]
|
李服膺(1890—1937),字慕颜,山西省崞县人,保定军校步兵科第五期毕业。早年从军跟随阎锡山,1930年任官至阎锡山的第5军军长,1931年先后任国民革命军68师师长,后来68师改编为61军,他就任军长等职位,与傅作义、赵承绶、王靖国等人被称为阎锡山的十三太保。1937年8月李服膺奉令率六十一军,在天镇县抗击日军进犯,浴血奋战十天之久。在接到阎锡山下令撤退的电报后,李服膺率部撤出防线,天镇失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