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薛祥绥(1894~1940) 字伯安,别署博,柳树乡龙王沟人,清光绪二十年生·幼年时,随父光熙宦游,就读于四川成都·民国元年返里,协助其父筹建南区高等小学(即今之丰东小学),2年夏,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4年入本科·8年夏毕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分发在北京执政府的国务院统计局任,旋升任秘书长,直至15年4月。在京的7年间,先后兼任国立北京大学、私立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详细]
|
朱明又名朱兴汉,是文昌县东郊乡文林村人。家庭侨居泰国曼谷。父亲朱修和,是一位爱国华侨、建筑承包商。养育5个男儿,朱明排行第二。父亲常对朱明说:“我们是中国人,祖先在海南岛,侨居外国是生活所迫,当前我的职业、地位都过得去,但身居异国,寄人篱下,总觉得不是滋味。希望你们青年人远走高飞,为我们的祖国争光”。父亲炽热的爱国心,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立志:“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做一个维护祖国的尊严,为祖……[详细]
|
姜墨林是宁安县红土墙村人,192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2年,姜墨林刚满11岁的时候,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姜墨林参加了儿童团以后,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童团员。地下党组织经常派姜墨林到日军占领区做侦察工作,或与那里的地下党组织进行联系、传递文件和信件。不管任务多么艰巨,情况多么危险,姜墨林都能积极、热情地接受组织上交给的任何任务,历经风险从不误事,姜墨林在……[详细]
|
孔绍尧,原名孔庆全,绍尧是其字,号性安。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城。其家境贫穷,靠父亲孔宪山做泥木匠维生,母亲朱氏勤俭治家,纺绵花,千方百计供儿子读书。孔绍尧自幼勤奋好学,刻苦练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光绪年间参加科举考试,乡试中了举人。孔绍尧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民富国强的变化,决心效法日本,为振兴中华效忠尽力。因此,毅然放弃赴京考进士的机会,东渡日本留学,是日本明治大学法学系的毕……[详细]
|
韦义光,又名韦家瑞,字伯甫,1892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三江镇美和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思想较开明,身材魁伟。他曾拜师学得一身好武功,被各村庄的农民兄弟称为“拳师傅”,为人耿直,不惹是生非,但爱打抱不平,平生务农,在农闲时传授武功,或逢各墟镇集市日从事“相牛”(指观察牛后估计这头牛的价格,从中得些收入)生意。大母一贯在乡间耕种,没有生育能力。其父在五十余岁时为了传宗接代,续娶后妻,生下……[详细]
|
郑苹如(1918-1940),民国名媛,中日混血儿,革命英烈。父亲是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的-元老郑钺(又名郑英伯),母亲是郑钺留学日本结识的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随丈夫回到中国后,改名为郑华君)。当年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曾将郑苹如作为封面女郎。上海沦陷后,她秘密加入中统,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混迹于日伪人员当中获取情报。后参与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邨,因暴露身份而被捕,但她咬定是为情所困而雇凶杀人,……[详细]
|
鲍实(1882--1940)名文秀,字筱斋,祖籍徽州,生于芜湖。其父、祖父皆为前清举人,父鲍世期,曾任含山县教谕,晚年信佛,常以“聪明正直即为神”训示儿孙,所居乡朴老巷(今劳动巷)民风朴实,自号“乡朴老人”,鲍实为其长子。实幼聪颖,奋志励学,为前清拔贡,督导弟妹攻学,皆有所成,诗词文章,书画医学,造诣较深,少年才华,享誉芜湖。辛亥革命后,任省教育科长,1922年,任定远县长,涉身政务。热心乡土文献……[详细]
|
施章 (1893—1940) 施章,原名施五郎,向化乡人。1907年,施刚满14岁,便在上海一艘驳船当学徒。以后,又在英商汇德丰驳船公司当船工。1922年,上海海员工人举行大-,施章发动汇德丰驳船公司千余名船工参加,迫使英国老板给工人增加工资。1925年,施章组织工人参加“五卅”大-。帝国主义分子及其走狗企图用分化瓦解、采用夜间偷运等手段破坏-,施在海员工会指导下,组织驳……[详细]
|
柳万熙(1917—1940),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原名柳永俊,出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安东郡。1925年随父母迁至中国吉林省磐石县,经过颠沛流离,于1930年初定居于辽宁省清原县南山城三间房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影响,参加儿童团,任支队长。由于聪明伶俐、机智勇敢,被党组织派为三间房村地下联络员。1933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清原县日本守备队逮……[详细]
|
郑作民(1902—1940),湖南省新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突围战和田家镇守卫战。1940年1月,奉命驰援南宁。临行立下遗嘱,安顿家事,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所部抵广西昆仑关军事要地后,即指挥官兵构筑工事备战。后以左翼为日军包围,奉命转移。为阻止日军追击,亲率一个团进行掩护。后遭日军重兵包围。2月3日,指挥……[详细]
|
曹亚范(1911—1940),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又名曹青山、曹俊杰。北京人。13岁时因家境贫寒,被送入北京香山慈幼院接受教育。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慈幼院建立了党的地下组织,曹亚范的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和革命思想的形成从这里开始。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慈幼院内党的地下组织遭到破坏,为保存革命力量,也为了加强东北地区党的工作,党组织将慈幼院内的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派往东北,曹亚……[详细]
|
李兆岐(1904~1940),又名李鸣岗,环秀街道李家西城村人。李兆歧14岁时,进入青岛钟渊纱厂(今青岛国棉六厂)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受中共青岛地下组织派遣赴广州参加第六届“农-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任中共青岛市委执行委员、农运部长。1927年春,被派回即墨开展农运工作。1929年,在济南被军阀部队逮捕入狱,因而与党失去联系,直至1934年出狱。1938年3月4日晚,李兆岐与田……[详细]
|
印光法师(1861~1940),号常惭愧僧,俗家姓赵名丹桂,又名圣量。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幼随胞兄习儒经,涉猎释教经典,矢志参佛。光绪四年(1878),舍家离俗,入西安慈恩寺听经。光绪七年(1881),至终南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度为僧,道号印光。次年,入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初,於湖北竹溪莲花寺充照客时,得读《龙舒净土经》残本,悟其精妙,一以净土为归。光绪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红……[详细]
|
陈志明早年在马来亚加入共产党组织,归国后历任中共文昌县文南区委宣传委员、文西区委书记、中共澄迈县委书记。1943年12月被国民党杀害。 陈志明又名德富,1908年出生于海南文昌县南阳镇南顶村。少年时,家庭贫苦,度日艰辛,一家人只好各奔西东谋求生计。父亲陈元亨萍飘至南洋,起初在槟城埠贫困潦倒,后交上一位马来亚女人,在她资助下开了一间名为“享利”的小咖啡店,经济上有所好转。志明的母亲方金英,像文……[详细]
|
邓家梁(1912~1940),号邓山,参加革命后化名贡直,1912年2月27日出生在泰宁县城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生活俭朴,看不惯豪门富户的荒淫无道、欺压百姓的行为。由于勤奋好学,既上学又参加农事劳动,因此博得了亲友的喜欢与赞助,得以念完小学、初中。1926年10月,北伐军入泰,左派的国民党县党部成立,旋即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时任杉阳初中学生会主席的邓家梁,在县党部领导下,积极发动和带领全校同……[详细]
|
抗日将领姚纯(1894年—1940年)字兼一。生于江西萍乡。1912年考入南京入伍生总队,随后转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后南下投奔孙中山先生麾下。 北伐战争时期, 青年姚纯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三十七师四团团长, 他集合部队, 誓师北伐,转战江西、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次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队激战。在中原大战中,姚纯率部坚守阵地, 血战数日,终于将敌军击溃……[详细]
|
丁炳权(1899—1940),字御伯,汉族, 湖北云梦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九七师师长兼长沙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人物生平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东征、平定杨刘叛乱等设。1926年7月去家乡云梦组织别动军配合北代,任总指挥。后别动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补充营,又改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特务第一营,任营长。不久该营扩绸为警备第三团,任团长,参加龙潭之投。后任第二十二师第六十六团团长。19……[详细]
|
黄伯耀(1863~1940年前后),清番禺县茭塘司崇文二十四乡大桥(今广州市芳村区)人。他少年时期在佛山读书,十三四岁时就帮助父亲所管理的纸店记账。成年后回家乡麦村学堂教书,郁郁不得志。1891年(一说1894年)与其弟黄世仲前往吉隆坡谋生。当时,尤列创设中和堂于英属南洋各埠,工界从之如归,伯耀加入中和堂,成为其中一员。中和堂表面上是洪门会堂,实际上是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外围组织。伯耀的文章写得很好……[详细]
|
方液仙(1893~1940),字传沆。浙江镇海人。祖上数代经商。少年时对化学尤感兴趣。攻学中西书院,稍长师从德国著名化学家窦伯烈。好学不倦,每每穷理尽性。针对洋货日用品及化妆品充斥市场,侵犯中华权益,遂在寓所设化学实验室,悉心钻研日用化工产品,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中国化学工业社,生产推销三星牌牙粉、雪花膏、生发油、花露水等,与洋货化妆品相抗衡。民国4年,又集资设厂,扩大生……[详细]
|
陈昭礼(1907-1940),又名陈希周、陈导民、陈豪人,福建省福州市人,1924年考进上海复旦大学,受革命思想薰陶积极参加-。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复旦大学支部书记。1926年底受党的派遣,回福州协助中共福州特委工作。1927年1月任中共福州地委书记,同年3月赴汉口出席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后留在中央机关担任中央政治局会议秘书。大革命失败后,于1927年7月奉命回闽北重新组织遭受……[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