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刘达庆(1881—1922)刘达庆,号绍伯。河马乡马台村人,弱冠从戎。清宣统三年(1911年)任柳州营防管带。民国5年(1916年) 袁世凯称帝,粤督龙济光附和,刘达庆请求随镇守莫宗新东征,事平提拔为帮统。后又提为惠州绥靖处督办。7年任广东讨龙(济光) 第五军总司令,后改为护国军第六军总司令、保授陆军中将官阶。10年统所部回桂。11年奉孙中山命为中央直辖三师师长,后升中央第七军军长。一次在粤赴会的……[详细]
|
杨廷弼(1855~1922),字子良,河南省兰仪县(今属兰考县)三义寨西北薛庵村(后因河患,南迁三义寨乡梁圪NB054村)人。身体魁伟,性情和善,与人和睦相处,受到邻里称赞。杨家境贫寒,拣柴拾粪,躬耕田亩。乡有薛姓老翁,重其才,资助习武,此后日夜苦练,勤奋不懈,终于在乡县省试中连中三元。光绪五年(1879)中武状元。他武功精湛,一日舞刀脱手,他急中生智飞脚勾起,博得观众齐声喝彩。光绪七年(18……[详细]
|
卢智泰(1891—1922年),别名汉民,又名志水,昌江县保平乡姜园村人。少时念过私塾,习过武。性情豪爽,个性好强,好舞枪弄剑,年青时练得一手好枪法。1907年,因-欠债,为逃避逼债,他流浪昌城、旧县、浪炳等地。不久又跑到儋县老市村住在韩君荣家,以帮工税收糊口度日。1910年春,在老市村民的推荐和韩君荣的帮助下,智泰被昌化县府征送到广州从军。1918年初夏,卢从广州回到离别多年的姜园村,积极向父老……[详细]
|
李仁(1868~1922) 女,字静姗,号息尘,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武进人,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世居武进城内青果巷。曾得舅氏汤润之指导,工诗词书画,创象真绣驰名于世,曾任粹化女校教师。为提高妇女经济地位,于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女子职业团,自任总理。次年正式成立女子职业学校,比黄炎培等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早5年。民国6年,在大庙弄创办武进县第一所女子刺绣专业学校,该校产品曾……[详细]
|
李应辰(1860~1922年),名应时,字宗聘,以官名应辰通行于世。祖籍同安县民安里十一都李厝。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中寮里。应辰从小好学,热衷武功。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淡水厅武学考试得第五名,光绪十七年中文举,文武兼备,在当地传为佳话。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甲午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民众群情……[详细]
|
(1884~1922)原名唐绍慧,号伯珊,陆军中将,都安乡窑庄屯人。清光绪末年,考取镇安府学生员,因有人换名顶替入学而辍学。辍学后,赴南宁投靠广西都督陆荣廷部,受陆器重。1915年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反袁世凯。 孙中山、黄兴等劝说陆荣廷举戈响应,1916年2月22日陆派唐伯珊为代表赴上海,迎梁启超来桂组织讨袁。唐时任广西都军测量局局长,在日本驻沪武官寿木的帮助下, 唐与梁等7人,乘日轮横滨丸号从上海到……[详细]
|
王芬(1824—1922年),男,清代长武县浅水村人。幼入私塾,生性刚直,为人忠厚,敢于仗义执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知县庄钟济,擅自加派粮款,贪赃枉法,群情愤怒,怨声载道。74岁的王芬挺身而出,据理控告。他背着干粮,长途跋涉,奔赴西安,屡告不准。便假装疯癫,闯进巡抚衙门,大呼-横行,百姓冤枉。巡抚只得派员访查,果然属实。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脏官庄钟济被弹劾革职,并委任王芬参与清算县……[详细]
|
冯舜生(1861—1922),字家桂,号遇尧,清下秀里(今油麻乡)平塘坡村人。幼习经史,20岁中秀才(庠生),26岁补廪生,29岁应乡试中举人,32岁赴京会试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旋因父丧依制回乡居守三年。期满晋京改授云南省同知。在滇期间,先后任蒙姑、平彝厘金督办,云南丁酉科同考官,云南武备学堂监督,云南提学使署课长等职,继而署理南关、镇沅、镇边同知,维两厅通判,实授龙陵厅同知。后调署鹤庆州知州,署……[详细]
|
李麟兮(1862~1922)原名李麟士,后改麟兮,字子祺,号若楦,四川省巫溪县人。壮年入县学,屡次乡试均未中。科举制度废除后,去日本留学,学习师范,毕业后回国,负责本地学务。民国初年来黑龙江,历任师范中学、女师各校文学讲席,民国5年(1916年)应巴彦县知事王岱聘请,编修《巴彦县志》,民国6年志稿完成后又应聘参加《黑龙江通志》的编纂工作。李麟兮善书法,晚年又自习小篆,用秃笔一支,泥一盂,练习篆书……[详细]
|
林传甲(1877~1922年)号奎腾,侯官县人,家住城内。早年就读于西湖书院,博览群书,尤长经史、地理、文学,为张之洞所器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第一。两年后,出任京师大学堂文学教授,主讲中国文学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在黑龙江、湖南、湖北、北京、广西、内蒙古等地兴办教育。民国6年(1917年),愤于“外人谋我之急”,在中国地理学会发起编纂《大中华地理志》,出任总纂。编纂出版……[详细]
|
杨梅汀(1839~1922),字孝威。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出生于海门厅凉帽店(今海门市厂洪乡凉北村)。清光绪元年(1875年),海门同知不顾百姓疾苦,除催交田赋外,还加“预知由单”苛捐,并怂恿税吏鱼肉乡民,群众怒不可遏,自发抗捐。杨梅汀竭力支持群众抗捐,指挥百姓向厅署-并获成功,当地百姓赠予“义勇兼优”匾额一方。经张謇推荐,杨梅汀曾由海门同知封为“董事”,当过“千总”(带兵武官),并担任常乐……[详细]
|
李友勋(1887-1922),滇军将领。四川三台人。云南讲武堂毕业。历任滇军队官、护国军支队长、靖国军旅长、云南第二卫戍区司令、驻桂滇军第一军军长兼前敌总司令。1922年随唐继尧返滇,遭广西自治军狙击而身亡。……[详细]
|
叶葆元(1873—1922),乳名宝鑫,又名樟贤,字善甫,松阳古市镇人。12岁入私塾,攻读经书,后致志医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结识光复会谢飞麟、王金发等,组织竞业会,为主任,研究新学,创办《旬刊》,以提倡自治,讲求实业为宗旨,一时风靡海内外。次年五月,浙皖两省策划共同起义失败,《旬刊》遭清政府封闭,后回松阳县开办公益社,以振兴实业,提倡教育为本,设崇明报社,启迪民智;奔走演讲,倡导自……[详细]
|
74、邓伯曜
邓伯曜(?—1922),新会县棠下镇新昌村(今属蓬江区)人。邓早年侨居马来亚芙蓉地区。民国11年(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受困于永丰舰。邓与华侨谢八尧等5人商讨援救行动,表示“为国效力,为党牺牲”。于是邓等5人回到广东,邓与谢分赴长洲大元帅行营,议举事计划。因事泄,7月16日邓被陈炯明部抓获,同月20日被杀害,暴尸于广州白云山麓。邓伯曜为南洋华侨五烈士之一。事后,南洋华侨革命党人冒……[详细]
|
黎兆枚(1872~1922)又名师义,化名肃清,宁乡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南京秘密参加兴中会,以“同心协力,兴汉灭清”为号召,策动武装起义。事泄后网乡匿居。宣统元年(1909),考取甘肃省司法署书记官。1912年3月,协助新军督练所总参议黄钺,在甘肃秦州举行起义成功,任省临时军政府军政司副司长。1915年谋刺拥护袁世凯称帝的湖南都督汤芗铭未成,入狱后数月获释。1……[详细]
|
成邦杰(1878~1922)字应斌,号亚能、卯奇,宁乡人,清光绪四年(1878)生。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翌年回国,参加萍浏醴起义。武昌起义后,又参与光复湖南战役,并募兵数百,准备援鄂。适值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被害,兵员被遣散。1921年因反对赵恒惕假借“联省自治”进行军阀割据的阴谋,被赵杀害。……[详细]
|
王海涵(1858年—1922年),字镜潭。县城东街人。幼家贫,力学。清光绪十四年戌子(1888年)中举,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任陕西高陵知县,政简刑轻,官民融洽。宣统二年任泾阳知事,后归乡里,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详细]
|
李积芳(1882~1922),字攸溪,平江县长寿镇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先入经纬学校,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与宋教仁同班。辛亥革命后任湖南法制局参事。民国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国会解散后曾经营商矿。5年国会恢复,仍为众议院议员。6年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反对赵恒惕执湘政。11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再任众议院委员,同年病逝。……[详细]
|
王兴来(1862—1922),号辉圃,澄海县坝头镇北港村人。青年时期与一游僧结友,得其技艺,学得医治枪伤、刀伤、烫火伤、跌打损伤等医技,特别擅长正骨伤科。通医理,医术好,医望高。他把临床经验传授给后代,4个儿子王仰德、王仰仪、王仰基、王孝先均通医技,继承医业。……[详细]
|
李楚高(1850~1922),湖南省湘潭县人。清同治末年,清军陕甘总督左宗棠在湖广募兵,李楚高投军左宗棠麾下。清光绪元年(1875),沙俄侵占伊犁,左宗棠受朝廷派遣前往新疆伊犁抵抗。李楚高任清军行营把总,屡建战功,受到嘉奖。光绪十一年(1885),李楚高离开左宗棠部到两广总督张之洞属下冯子材麾下,任龙州行营把总。后随清军到越南,,收复镇南关,打败法-队,攻克谅山。李楚高在抗法战争中战功显著,授予五……[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