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傅维早(1884~1939年),人称“早司”,又称“草司”。南安县溪美东山村人。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傅维早9岁随父母徙居厦门,11岁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后拜一个外国建筑师为师。由于秉性聪颖,加上刻苦钻研,很快会看图施工、测绘设计,得到洋师傅的赏识与重用,推荐他参与厦门鼓浪屿英美领事馆、英华书院的建设工程。宣统二年(1910年),安礼逊准备扩大泉州惠世医院和培元学校的规模,聘请傅维早到泉州,将……[详细]
|
王汉(1884-1905)近代民主革命者。字竹庵,后名潮,号怒涛。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早年受传统封建教育,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倾向革命,研究军事,尤好剑术。1904年7月,与吕大森、刘静庵等创建湖北科学补习所,以“革命排满”为宗旨,借研究科学为名,在学校和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后谋响应黄兴等将在湖南发动的起义。因长沙起义事发,清政府下令对科学补习所进行搜查。他与胡瑛藏枪械于鹦鹉洲,以备再起。190……[详细]
|
夏元瑮(1884—1944)浙江杭州人。1904年入南洋公学,1905年夏赴美留学,1909年赴德国深造,1912年回国。为我国第一代理论物理学家,其翻译的爱因斯坦名著《相对论浅释》(今译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于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我国第一本有关相对论的译著。1924年至1927年兼任交通大学物理学教授。……[详细]
|
白少兰(1884~1967年),原名济苍。回族。临桂县六塘镇人。出身小贩家庭。15岁丧父,常去赶圩做小买卖添补家用。自幼好学,深得叔祖喜爱,教其识字、读书。虽为生活所迫不能上学,但仍勤奋自学,19岁能文能诗,并在家设私塾课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取广西大学堂(后改为简易师范)预科,享受津贴公费待遇。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后在永福、鹿寨任小学教师,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三十四年(190……[详细]
|
李才科(1884~1949) 本县湘水乡人。家富,小学文化。从17岁开始,他先后随李妙富、殷回春、杨德旺攻读医经,研习中医内、外科医术。历时10年,出师行医。民国初,他在象鼻沟开设荣茂堂售药、看病。远近来求医者,不管有钱无钱,悉为详诊,给药。病后无力调养的,只要相求,他就送以银钱或食品,使其康复。他还利用家中空房收治患病乞儿,舍药供食,不愈不放。才科正骨所选药物,多用自采的毒蛇、草药炮制而成,价廉……[详细]
|
康宝忠(1884~1919)字蝶庵,又字心孚。祖籍陕西城固,因其父在川为官,故宝忠兄弟皆生于蜀。清光绪三十年(1904)夏赴日,入经纬学校,任陕西留日学生同乡会干事长。翌年七月加入同盟会。七月二十日(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被举为总部评议员,对同盟会发展多有贡献,井勿幕、于右任即由他介绍加入该会。同年十二月,他积极参加了中国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关于许清国人入……[详细]
|
杨荫榆(1884~1938),女,小名申官。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无锡城北门长安桥。中国最早女子高校教育管理人之一。光绪二十九年在其兄杨荫杭创办的锡金公学就读,学习近代数理知识,是为男女同校风气之先。后至苏州景海女中读书两年左右。又转上海务本女学读书,直至毕业。光绪三十三年江宁学务公所录取她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在青山女子学院、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宣统三年(1911年)毕……[详细]
|
刘贻燕(1884~1966)字式庵,怀宁县石牌人。幼随婶母在安庆洪节堂小学、凤鸣学堂读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毕业于安徽高等学堂,因学业优异,学堂奖励为贡生。光绪三十四年被选送日本早稻田大学速成班学习。宣统元年(1909 年)考取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留学。辛亥革命后,归国任南京临时-秘书。民国元年(1912 年)复去英国学习,民国8 年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获工科学士学位。民国11 年在大渡口……[详细]
|
冯安邦(1884—1938)字化民。无棣县店子村人。幼年家贫,被道士收为义子,随习-。1900年参加当地义和团。义和团失败后,远走山西从军。民国初年,受冯玉祥思想影响,向往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深得士兵拥护和长官赏识,擢升骑兵排长。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他随冯玉祥在马厂誓师,讨伐逆贼,首先攻入北京城。1921年以战功晋升工兵连连长,次年升为营长。1926年9月冯玉祥于绥远五原誓师,冯安邦奉命留守宁夏……[详细]
|
吴梅(1884~1939),字瞿安,一字灵,晚号霜厓。长洲县(今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十年七月二十二日(1884年9月11日)。曲学大师。父母早逝,由嗣叔祖抚养长大。幼承家学,12岁从师潘少霞,光绪二十七年县考以第一名补长洲县学生员。后连续两年应江南乡试,均不中,遂赴上海东文学社习日文。光绪三十一年由黄慕韩介绍至东吴大学堂任教。宣统元年(1909年)加入神交社、南社,宣统二年到存古学堂任事。民国……[详细]
|
余嘉锡 (1884—1955)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湖南省常德县人,1884年2月9日出生于常德县长茅岭。少年立志读书求知,能诗善文,博闻强记,长于著述。14岁作《孔子弟子年表》。15岁又注《吴越春秋》。18岁乡试中举人。入京都,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后因父丧回籍。科举废除后,在常德师范学堂任教。1927年去北平,参加审阅《清史稿》,受私立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赏识,被聘为讲师,主讲目录学。……[详细]
|
梁后宙又名梁宙,别号梁其宇,南安县翔云乡人,清光绪十年(1884)生。幼年家贫未曾入学读书,然勤奋自学,不耻求师,初识文学,喜阅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自认为是平生最大的乐趣,并从中吸取营养,懂得做人的道理。清光绪二十二年,后宙先后做过牛车生意,到新加坡马六甲车站当工头、后在安南峇株胶园任总巡。1912年,后宙转到其母舅的砖窑任职,由此结识爱尔兰人建筑商启信局绅。191……[详细]
|
汤铭盘(1884~1923年),又名箴九,号瞻耽,云霄峛屿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就读于漳州府中学堂,与同学张善兴(即张贞,诏安东峤人,后为国民党陆军上将)结为兄弟并一起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武昌起义成功,加入“漳州学生光复队”赴榕参加福州光复斗争。同年12月,应陈其美招募参加学生北伐队。民国元年(1912年)1月,随队到上海,受训后转南京,该队与浙江学生军合编为南京陆军入伍生队,又改为大-……[详细]
|
黄毓材(1884~1970年),字君延,云霄瑞堂村人。父炳泰与叔父早年到台湾垦殖,有田千顷及工厂、米行等。黄原在家乡读书,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过台湾,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就读,在校期间与东京一日本女同学相爱,毕业后回云霄结婚。不久,在台湾的产业被日本人霸占,母死于非命,父亲只身回乡病故。民国4年(1915年),黄受聘于私立福建法政学校任教授,夫妻同往居福州。在校期间,黄因患伤寒病住进协……[详细]
|
楚昌龄(1884~1954)字锡九。蠡县北高晃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被清政府拔为贡生,去京师国子监学习。翌年,清政府在保定创办直隶农业专科学校,广招天下举人才子应试,在1500名考生中,他考取第一名。在校攻读6年,潜心钻研学业,尤对农、林业造诣深邃,著有《蚕桑栽培新说》、《蚕桑学》等书。宣统三年(1911)毕业时,学校赐予“农科举人”,被清政府优先录用为候……[详细]
|
萧友梅(1884—1940) 原名乃学,字思鹤,号雪朋,祖籍大涌南文村,出生于石岐孙文西路兴宁里(牛角巷)8号的萧大屋(大萧屋分支)。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现代中国音乐教学创办者,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人。5岁随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诊所为邻,两家往来甚密,其从小认识孙中山,于后发展为革命友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赴广州入读时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1901—19……[详细]
|
寇遐(1884~1953)字胜孚,号玄疵。陕西蒲城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陕西师范学堂,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三十四年(1908)蒲城县知县李体仁仇视革命活动,借故捣毁教育分会,拘捕进步学生,发生了轰动一时的“蒲案”。寇被推为师范学堂总代表和西安学生代表,主持召开抗议-,起草-,并赴巡抚衙门交涉,斗争长达五个月之久。清宣统元年(1909)寇由陕西师范学堂毕业后,任同州中学堂监学,同该校……[详细]
|
李先才(1884~1973年),字谦行,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平湖镇长宦村贫苦的基督教徒家庭。小学时勤奋好学,深得美国传教士喜爱,先后读完美以美基督教会所办的初、高中和协和大学。民国2年(1913年),为美以美基督会推荐赴美留学,先在俄亥俄州宝抚学院和企利温尼城爱德百尔学院当工读生。民国6年,公费考取耶鲁大学专功林学。民国9年获林学硕士学位。此后相继在美国路易安那州林区纸厂实习和哈佛大学阿诺德……[详细]
|
阮宗权(1884~1975),字徽猷,出生于县内艾阳牛寨的一个农民家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于福建巡警学校。宣统二至三年(1910~1911)任建宁巡警教练所长。民国元年(1912)至3年任邵武警务长。民国4至5年回县任高等小学堂教员,并参与重修《建宁县志》工作。民国7年,宗权随在云南第二卫戌司令部任职的同乡宁李泰同游云南。同年6月,经推荐,任永善县警察区长。次年农历正月初一,受县长派遣……[详细]
|
陈楚楠(1884~1971年),原名陈连才,祖籍嘉禾里,出生于新加坡。童年在当地学校学习英语和马来语,并在家中补习中文。十五六岁即随父习商,父死后与兄共同经营橡胶、菠萝种植园,并开设一座菠萝罐头厂。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海外。陈楚楠对康有为颇为崇敬,加人林文庆和邱菽园组织的好学会,支持康、梁的保皇立宪活动,常以“思明州少年”为笔名,在新加坡《天南新报》及香港《中国日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清……[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