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陈树人,名韶,又名哲,别号葭外渔子,番禺县明经乡人。自幼喜爱美术,早年师事著名画家居廉。后在香港的《广东日报》、《有所谓报》、《时事画报》任主笔,和当时兴中会的《中国日报》共同鼓吹革命,反对康、梁的君主立宪。1905年,在港会见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自费留学日本京都美术学校。1912年,在该校绘画科毕业后,回粤任广东优级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图画教授,并在上海出版的《-画报》发表……[详细]
|
李木庵(1884-1959) -党组书记,法学家。湖南省桂阳县人,1884年2月生于桂阳县正和乡八栋新屋村。15岁考取秀才,不久入长沙岳麓书院、京师国子监太学进修。后考入京师法政专门学堂,1905年毕业。受维新思想影响,笃信“传播教育,开发民智”是重要的革新任务,先后在湘学堂、八旗学堂、政法学堂任教,并充报社笔政,撰写文稿,宣传革新思想。清宣统年间和民国初年,在广州出任过地方检察厅检察长、闽侯……[详细]
|
任凯南(1884—1949) 湖南大学校长,经济学家。湖南省湘阴县(今汨罗市)人,1884年8月出生于湘阴县塾塘乡。青年时期聪明好学,曾考取秀才,后考入清末兴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深造。留日期间,结识了黄兴并加入同盟会,竭力为辛亥革命奔走联络,撰写文章。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回国,居住在汉口法租界,创办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利用这一舆论阵地,反对……[详细]
|
喻传海(1884—1936) 男,演员、办班人、戏教师。祖籍浙江嵊县岙榆树村,幼时在嵊县廿八都村长大,后在该地入赘。喻爱好文娱,能唱绍调、徽戏,会拉板胡弹斗子、敲锣鼓。1899年前后拜“落地唱书”祖师之一的相来炳为师,与师兄弟马潮水、张云标搭档唱书。1906年小歌班诞生后成为有名的小花脸演员。辛亥革命时期应招入王金发领导的第二敢死队攻克杭州,喻在战斗中英勇善战,获新军司令部司令官、光复会员朱瑞颁……[详细]
|
她是葛健豪的大女儿,是母亲子女中最平实的一个,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但去世后周恩来总理亲临悼念。她这一生里,母亲是她生活的全部,也是她的楷模,她把女儿送到革命队伍后,协助母亲办女校,照顾弟妹的孩子。她明达事理,善解人意,默默奉献,表面看她很平实,但内心是炽热的,是重情的。“豪杰蔡家多,儿女万人歌。”在中共元勋蔡和森这个红色大家庭中,除蔡母葛健豪与向警予、蔡畅“三女杰”外,另有刘昂、蔡妮、李特特、……[详细]
|
马宗汉(1884-1907),原名纯昌,字子畦,别号宗汉子。辛亥革命先烈。浙江余姚(今慈溪)人。1902年进浙江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触革命思潮,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参加光复会,次年1月东渡日本,进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当年4月回国,继续在家乡任教,同时积极从事革命宣传与组织工作。1907年6月到安徽安庆,参加7月6日徐锡麟组织的起义,协助枪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并率巡警学堂……[详细]
|
冯尔和(1884~1967) 泰国侨商、著名侨领。抱罗镇东苑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幼年家境贫寒,父母早逝,13岁随邻居韩昭准旅星洲后转居暹京谋生。18岁时,经人介绍至德国象标药房习业,年末转入汇丰银行工作。后来孙中山到泰国宣传革命,他当即参加同盟会,并开始投入利国利民的革命工作,任泰国支部交际员。辛亥革命前后,奉孙中山之命与其他琼侨志士组织华侨团体,先后创立会文社和琼岛工商讲习所。2……[详细]
|
裘光贤(1884—1953) 男,越剧办班人。浙江省嵊县崇仁镇人。出身农家,经商度日,却因经营无术,成为“空手头人”。他初识文字,笃爱戏曲。1923年与钱章尧合伙,经营嵊县“老紫云班”(绍剧),任班主,演出于嵊县、新昌、绍兴。1925年前后,他买下了王金水创办的第一副女子科班,带领施银花、屠杏花等流动演出于嵊县、绍兴、宁波城乡,饱尝了早期女班四处流浪之艰苦,却积累了带女班的经验,为他以后办好女班……[详细]
|
高峻(1884~1936)字峰五。陕西白水人。家境贫寒,自幼爱习拳棒,靠做佣工度日。1911年辛亥革命时,联合志士多人,拥戴本邑曹世英为首领,聚众起事,于10月30日攻入县城,杀死知县陈子中和典吏陈炳华,释放了监狱囚犯。参与举事的哥老会头子张海青骄横跋扈,篡夺了起义领导权,并逮捕了曹世英。高闻讯率众冲入张营,救出曹世英,二人一起离开白水。高到富平投奔了革命党人、渭北民团使焦子静部,任护卫长。陕西军……[详细]
|
汪之斌(1884~1949),字星垣,土家族。今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长官乡人。1945年,王东原任湖南省政府主席,聘汪为省政府高级顾问。不久,又任汪为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1947年,调汪之斌回永顺,任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时汪已年老力衰,且因受到蒋介石的打击,消极颓唐,两届专员均无建树。1948年,王东原调离湖南,汪亦辞职回家。1949年2月,汪之斌在家病逝。终年65岁。小学毕业后……[详细]
|
侯延宾(1884~1941),号鸿程,南泉镇东时于庄人。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侯延宾考中秀才。1905年入山东省公立高等学堂。1908年考取官费赴英留学生,于英国利资大学攻读矿学6年,获硕士学位。后又到德国比茨堡煤矿实习2年,获采矿工程师职称。德国比茨堡煤矿曾以优厚的待遇留他在那里工作,但他认为祖国灾难深重,正是用人之际,毅然谢绝了异国的挽留,于1916年辗转返回祖国。侯延宾回国后,先后任山……[详细]
|
52、杨学良
杨学良,名状,字克义,安溪县崇信里三洋乡(今芦田乡三洋村)人。约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前后,个子粗,头大如斗,绰号“大头状”。少年好为人打抱不平。与族兄杨汉烈交好,因受强房欺凌。当杨汉烈之父杨章凤被强房杨音铫绑票,杨汉烈与学良共谋劫回。杨音铫恶人反告状,报官缉捕。迫于无奈,学良与汉烈啸聚山林,截杀官差。学良尊汉烈为连长,自称排长。民国7年(1918),学良得罗岩民军林桂清帮助,力量增强,声威大……[详细]
|
吴大洲(1884年-1918年),原名廷桢,字佐周。山东省琅琊镇吴家村人,后迁居泊里封家庄。1908年加入同盟会,在东北、山东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后曾任山东军政府都督。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后,1914年7月出任山东革命军司令长官,与袁世凯第五师展开大规模战斗。1916年任山东护-都督,打垮靳云鹏和袁军第五师,俘官兵7000余人。袁死后,段祺瑞借黎元洪之名,乘机诱捕吴大洲于陆军监狱。……[详细]
|
余诚(1884─1910),又名仲勉、淑潢,字简斋,号思父,张家畈人。1902年县试名列前茅,次年中副贡,就读于武汉。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秋,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派其主持湖北盟务。后回武汉与刘静庵合作以“日知会”会址为活动基地,发展同盟会员,并深入黄冈、麻城等地倡导改良教育,发动群众剪辫,动员妇女放足。1906年春,为中国公学募款,并与刘办留东预备学校,亲自执教。同年秋,湖南萍醴……[详细]
|
尹昌衡(1884—1953),原名昌仪,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升平镇人。曾任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教习(相当于校长)、四川军政府军政部长。1911年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调集2000余人生擒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并在成都皇城坝公审赵尔丰,当众尽斥其罪,并令部下将赵尔丰当场诛于皇城“明远楼”,铲除了这个腐朽残暴的清廷死党。尹昌衡(1884年—1953年),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详细]
|
吴泰 (1884-1911),山东省章丘县人。少年丧母,跟随父亲以开设铁匠炉打铁为生。1899年,中东铁路工程局派人到山东招工,他应招来到绥芬河做工。不久,被派到俄国修筑乌苏里铁路,后人海参崴铁路工厂做工。1905年10月。因同俄国工人一起参加大-被开除,随即来到哈尔滨,入三十六棚总工厂机车分厂做工。1907年4月底,代表中国工人联络俄国工人,于5月14日(俄历5月1日)举行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详细]
|
郭顺(1884—1976) 字和辉,号景春。环城竹秀园村人。清光绪十年(1884)12月10日出生,是永安百货公司创始人郭乐六弟,上海永安纺织公司筹划人。早年就学澳大利亚,勤敏向学。民国3年(1914)出任澳洲中华总0会长,联合当地华侨创办中澳邮船有限公司,被推举为主席。1921年为孙中山先生筹款革命,获孙中山褒奖。1922年回国办实业,向华侨招股集资,在上海创办起永安纺织有限公司,历任华商纱厂联……[详细]
|
关崇和(1884~1930)原籍贵州省,从小被卖到百色,养父给他取名关崇和,小名亚发并带回广东新会县寄养,直到成了亲,才从广东迁回百色落脚,先后在梁顺成烟铺和成泰和烟铺打工。1927年下半年,从南宁来的赵世俊、苏月梅到烟铺工人中宣传进步思想。关崇和等与他们接触后,思想受到启迪, 并参与了-斗争。1928年11月,南宁市总工会派人到百色,把30多家烟庄约200名工人组织起来,成立烟丝工会。关崇和加入……[详细]
|
尤海仙(1884.1~1939.7),乳名雨水,学名德水,河北省昌黎县人。其父是清光绪年间的庠生,后中乡试副榜,无意进取,例报礼部注册,分发河南省归德府任司府事(等于未入流的州判)。为免坐吃山空,其父又经营碱业。尤海仙随父来到开封。尤海仙在10岁前,生活颇优裕。他曾读4年私塾,来汴续读约年半,甚聪慧,能对对子及做旧体诗,成为馆学中的魁首。他却喜嬉戏,对于踢毽子、吹口琴、拉二胡、下象棋、鞭旋螺、抖抖……[详细]
|
李建勋(1884年~1976年) 字湘宸,清丰县城关镇东关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博士。8岁入私塾,14岁考中秀才。随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大名中学,1905年被选送至直隶高等学堂,后又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师范班。 1908年,李建勋被派往日本广岛高师留学。留日期间,不仅刻苦攻读,成绩优异,而且注重锻炼身体,用自己的行动洗刷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头上所谓东亚病夫的耻辱。在一次相扑活动中,李建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