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王传炯(1884年-1935年),男,汉族,字仲遴,安徽省无为县人。近代海军将领。他出生在一个教书先生家庭,家境清寒,幼年随其父王鼎丞识字,并在学馆馆东家中伴读。1901年入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第四届,与饶涵昌沙训麟张兆宣陈季良朱孝先朱天森王光熊方佑生汤心豫林瑞田等同学。多次参加考试,皆名列第一。1906年12月(光绪三十一年二月)毕业。1907年,王传炯受清廷派遣与吴振南、毛仲方、林国庆、宋天森、……[详细]
|
孙谏声(1884—1912)字鼎臣。诸城县人。少年丧父,事母以孝闻。家贫无力就学,以官费入县立高小学校。1900年秋,英、美、德、法等八国联军破北京时,孙谏声正在私塾读书,闻讯大愤,遂弃文就武,入山东武备学堂,先是肄业雷电科,后又改学测绘科, 前后在该校就学总共6年时间。1906年夏,他膺任营口标学堂讲席,遂与其母及妻一同前往营口。1908年冬,与丁开嶂等倡立铁血会于营口。其事被学校——营口标学堂……[详细]
|
冯钢百(1884~1984)冯钢百,字百炼,号均石,广东新会人。冯自幼喜爱美术,14岁到广州当童工,曾拜袁祖述为师,习人像写真。18岁后以写真为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墨西哥,初当洗衣店、餐馆杂工,业余学画,后进墨西哥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宣统三年(1911)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美国驻墨西哥领事保荐,特许由墨西哥乘船赴美国学画。他先在旧金山卜忌利美术学院半工半读,一年后转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以……[详细]
|
84、杨汉烈
杨汉烈,又名取,字克忠。安溪县崇信里三洋乡(今芦田乡三洋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世代业农,父杨章凤勤劳节俭,颇有积蓄。汉烈不喜读书,仅入私塾一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汉烈的堂亲因事杀人,杨姓豪族诬杨章凤为凶手,强行掳去,进行0。汉烈变卖家产得银430元,托人议赎,尚不肯罢休。汉烈无奈,哭诉于同伴杨学良。杨学良听了十分气愤,建议把款购买0弹药,用武力劫夺。于是,汉烈购得长短枪数杆,……[详细]
|
贺寿文(1884 ~ 1935),名文域,汉族,别号“菩萨”,祖居洪家关,后迁县城。他家境宽裕,少时在私塾读书,1906年,考取湖南西路师范(常德省立二师前身)。寿文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品行端正,学问精湛,1909年毕业后,回乡从事教育工作。1914年,堂弟贺龙参加中华革命党,准备策反湘西,带20余人枪,于沅陵县熊皮崖被团防围困。在人少地生的情况下,贺龙等11人被捕。押解沅陵县城侯审,判斩。消息传……[详细]
|
张志潭(1884—1936),字远伯,直隶(今河北)丰润人,前清举人。曾充任陆军部候补郎中;1914年任绥远道尹;1917年任内务部次长,同年段祺瑞执政时,任国务院秘书长,不久充任段祺瑞督办参战事务处机要处处长;1919年1月任陆军次长;1920年8月至1921年5月任内务总长;1921年5月至12月任交通总长,财政整理会会长。与直系军阀吴佩孚交往渐密,并成为以吴为首的洛派骨干。皖系失败后,张志潭……[详细]
|
褚民谊(1884—1946),字重行,吴兴(今湖州)南浔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去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于此结识汪精卫,后随张静江去欧洲。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同盟会总部工作。1912年留学法国,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里昂中法研究所副所长。1925年回国,任广州国民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广东大学医学院院长。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北伐战争开始,任国民革命军医务……[详细]
|
吴炎世生于光绪十年正月十五日,庐江吴氏三兄妹。吴氏三兄妹于1905年,即在孙中山先生于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8.20)之初期,先后同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据载:他们兄妹三人加入同盟会的时间分别是:吴炎世于乙巳年七月二十五日(1905.8.25),吴弱男于乙巳年十月初五日(1905.11.1),吴亚男于乙巳年十月初九日(1905.11.5)。一家兄妹三人同年加入同盟会,献身反清革命洪流,这……[详细]
|
蒋作宾(1884-1942年)字雨岩,湖北应城人。著名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外交官。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成城学校,加入同盟会。1907年毕业回国任保定速成学校教习。1909年调任陆军部军衡司科长、旋升司长。武昌起义爆发,奉命赴滦州对张绍曾部宣抚,暗中联络革命党人,欲武力夺取北京。后往沈阳谋蓝天蔚举兵独立,均未成。11月汉阳失守,被推为九江都督府参谋长,派江……[详细]
|
林振翰(1884~1932年)字永修,号蔚文。宁德城关人。自幼勤奋好学,思想新颖。是我国第一个把世界语引进国内的学者,也是我国近代盐政专家。林振翰出生在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林延伸,号理斋,清末举人,官罗源县教谕,是维新派代表康有为的好友。后因时政日非,理斋弃官归里。在家乡,他创办乡学,围垦农田,兴办茶厂,视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林振翰13岁入福州格致书院,18岁应试补弟子员,以优异……[详细]
|
吴春阳(1884~1911)清合肥人。字墀谷。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在乡组织“自强会”。光绪三十年与蔡元培在上海创立青年学社,宣传革命。后又与万福华谋刺前广西巡抚王之春,未成,-日本。光绪三十一年参加同盟会。次年回国,在安庆组织武毅会。光绪三十三年至光绪三十四年先后参与徐锡麟、熊成基领导的两次安庆起义。失败后隐居合肥,办城西学堂。宣统三年(1911 年)赴上海参与同盟会中部总部的机关工作。武……[详细]
|
曙卿(1884-1938)字镇湘,湘潭县古城乡白龙村石桥湾人。幼孤,随母乞食。稍长,至湘乡县永丰镇彭顺记烟店学徒。1906年去福建古田县县衙当亲勇。宣统元年(1909),转入福建新军第十镇第二十协许崇智部。武昌起义后,许任第一师(后改编为陆军第十四师)师长,他在第一师警备营任排长。经许介绍参加同盟会,同年转国民党。1917年,随许部援闽。民国8年,任粤军第二军五十七营第三连连长。民国10年,许部援……[详细]
|
景志伊(1884~1964)名莘农,号恧翁、柏叶庵主。祖籍陕西富平,生于湖南衡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应试回陕,被选送三原宏道书院;二十四年(18 98)入京师大学堂进士馆法政学堂,二十九年(1903)应汴梁(今河南开封)举子试不第,三十二年(1906)入协和医学堂(协和医院前身),毕业后在北京行医。期间,景与当时名医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等,探讨中医、药学经典与近世各家的优长偏执,参证……[详细]
|
94、刘觉民
刘觉民是中国近代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驱人物之一,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批同盟会会员,参加过推翻满清帝制王朝的辛亥革命。刘觉民公元1884年生于河南巩县,早年习医并饱读经史诗书,为人正直仗义。青少年时中国社会正值动荡不安,内忧外患,风雨飘零的多事之秋。内有腐朽没落的晚清王朝奴役压迫人民、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刘觉民在受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变法维新人物影响后,逐步萌发济世救国之志;康、梁等人改良失败后,……[详细]
|
刘宝谔(1884~1952)字梦锡。陕西洋县人。从小随曾任苏州知府、上海候补道员的祖父生活,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后在上海从事工程建筑。清宣统元年(1909)被西(安)潼(关)铁路筹备处选中,派往美国留学,专攻土木建筑工程。办理出国手续期间,结识了被派往德国留学的李仪祉,两人遂成莫逆之交,相约学成回国振兴中华、振兴陕西。辛亥革命爆发,公费资助中断,他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1913年刘……[详细]
|
周成山(1884-1966),阎立泉(1901-1983),都是修武县新街人,为姑表兄弟。成山幼年父母双亡,外祖母(阎之祖母)怜其孤苦,将他收留抚养。11岁随舅父在城内西大街一个小饭铺当学徒,9个冬春只学会一些简单面食操作技术。1904年,改入东大街同泰馆饭庄学艺。由于他歉逊好学,刻苦钻研,虚心求教,逐渐学会了面案、菜案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烧,炒、馏、炸、爆、煨、蒸等灶上技艺,从而大大开扩……[详细]
|
禄国藩(1884--1972)字介卿,彝族,原名陇高耀,因过继给其姨母禄氏,改名禄国藩。云南省彝良县龙海乡红岩乡人。早年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0年5月回滇,任清军十九镇三十七协七十四标第二营排长、队官(朱德任其司务长)。民国时期1911年10月30日参加推翻清朝在云南统治的“重九起义”,11月任云南省政府警卫大队副大队长。1912年任援川滇军第1梯队副官长.1915年,唐继尧扩编滇军,……[详细]
|
讨袁护国先烈,殉难东门操场李绍广(1884—1916年),小名炳玉,号厚宾,巴陵县东淇梅树洞(今岳阳县大塅乡板桥村)人。他6岁丧父,家境贫寒,10岁入私塾读书,14岁即因家庭困难而辍学。17岁时,跟随叔父学武术,刻苦练功,膂力过人,在当地颇有名气。他虽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探寻反清救国的道路。宣统三年(1911年),他加入同盟会,投身武昌起义前的准备工作。起义胜利后,……[详细]
|
侯桂平(1884~1967),又名侯世安,花山镇,岗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侯桂平幼年就读于本乡私塾,14岁始,随叔公出外,先后在番禺、广州等地当理发学徒、榨油工人。民国10年,(1921),侯桂平积极参加广州油业工会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民国12年初,中共广东区委派刘尔崧、周其鉴等人到油业工会进行改组工作,在工人中组织了一个“十人团”,以委员制代替旧式会长制。侯桂平是十人团成员,又被推举为总会……[详细]
|
陈廉伯(1884~1945),广东南海县西樵简村人。祖父陈启沅,南洋归侨,父亲陈蒲轩,在广州西关设昌栈丝庄,经营丝业。陈廉伯在香港读英文,毕业于香港皇仁书院,不久当上汇丰银行买办,后兼任司理,加入广州0。光绪三十四年(1908),继承父业,致力于丝业的经营,因经营有方,1910年昌栈丝庄的资金达30万元。陈廉伯在广州西关曾大兴土木,建英式大厦。大厦后临泮塘,前接逢源北街,跨越4个街口。院内有花园、……[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