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王一山(1884~1955)原名治馨。陕西旬阳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三十三年(1907)毕业后考入陕西陆军中学堂。宣统二年(1910),已加入中国同盟会的陆小同学钱鼎,由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回陕,在军界发展同盟会会员,遂介绍王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王在陆军中学堂的学生和新军中积极宣传同盟会的革命主张,又与同盟会员中的骨干人物师子敬、焦子静、茹欲立等交往密切,共同进行反清……[详细]
|
陈锡九(1884-1947),字其 ,生于清光绪 十年(1884),世居开县九龙山文家坪,有田租百石。陈身材魁梧,一双大眼,阴林逼人。清末,毕业于四川弁目队(军官学校),与刘湘、刘存厚等同学,曾随赵尔丰部平定西藏叛乱,背部受刀伤,从马上滚到雪地里,几乎战死,以此获得清政府奖给五等龙虎章。民国成立后,陈在刘湘部下任团长,因其性倨傲,不服调遣,1926年被刘改任兵站部长。陈不服,到军部坐闹,但无结果……[详细]
|
山本五十六(日文平假名:やまもといそろく)(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国海军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谋划者,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1916年毕业于日本海军大学校,曾于1919年到192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历任驻美武官、第1航空战队司令、海军航空本部长、海军次官。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并……[详细]
|
东条英机(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侵华日军甲级战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二战甲级战犯,侵略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罪犯之一。东条英机是昭和的手下,因独断专行、凶狠残暴,在关东军中有“剃刀将军”之称。1948年11月12日,东条英机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犯有发动战争、侵略别国、反人道罪等罪行判处死刑;12月23日被执行绞刑。 东条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详细]
|
杨叔吉(1884~1966)名鹤庆,字叔吉。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曾就学于临潼雨金两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考入三原宏道学堂,经同学李天佐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他密购《革命军》《民报》等宣传反清革命思想的书刊与同学阅读,又倡议组织学生自治会。该校监督胡均为此威胁、打击进步学生,杨等组织学生-,与胡进行斗争。同年12月,杨及其同学近40人被校方开除。他赴上海入理科专修学校继续求……[详细]
|
瓦尔特·冯·赖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 ;1884年10月8日-1942年1月17日)是一名德国纳粹时期的元帅,与其他同期德国元帅最大的不同是,赖歇瑙自早期就极为支持纳粹政权,同时也在其管辖区执行希特勒-苏联政委人员的命令。历史作家连·戴顿在其着作《第三帝国闪击战》中描述赖歇瑙:“拥有相当的专业能力……是第三帝国无情的缔造者之一。”米歇尔·……[详细]
|
庾恩旸(1884—1918) ,又名泽普,别号墨江、枫渔,民国陆军中将,滇军将领,云南墨江人。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六期。留学日本时,参加了同盟会。 1909年2月,云贵总督沈秉堃电调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学生回滇供职,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庾恩旸与李鸿祥、谢汝翼、李根源、唐继尧、黄毓成、殷承瓛、张开儒、叶荃、赵又新等人纷纷回国,回国后在滇军中任职,历任云南陆军炮队教练兼筹办讲武堂及陆军随营学校,后……[详细]
|
方君瑛,字润如,侯官(今福州市)人。出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初三日。父亲方家湜,曾在其兄家澍任秀水县令时协助处理政务,后来到湖北汉口经营公信存转运公司,承办转运业务,自任经理,被称为是一个“有远识,教育子女得风气先”的开明人士。方君瑛有堂兄弟4人,姐妹7人,她是二姐,声涛、声洞都是她的弟弟,君璧是她的小妹妹。方君瑛小时候没有念什么书,到10来岁时,伯父见她聪明好学,便送她到家塾里念书。不久……[详细]
|
施普(1884——1976),字括乾,今麒麟镇人。施普早年入桐城中学堂,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公费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师范理科。曾用日文写成《代数》一书,署名“师傅”出版。清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历任安庆第一师范学校、西安师范学校、宣城第四师范学校、芜湖第二女子中学、凤阳第五师范学校、寿县女子中学、武昌高级中学、安庆六邑中学、桐城中学、庐江中学、浮山中学等校理化教员30余年,曾任桐城中学校……[详细]
|
夏继泉,字溥斋,号渠园,在日本曾用夏泉,归国后改名莲居,取号一翁。山东郓城人,清季云南提督谥壮武公夏辛酉长子。公元1884年3月20日(甲申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新疆于阗(今改为于田),晚年寓居北京。1965年12月14日(乙巳十一月二十二日)无疾寿终,享年82岁。入仕曾任直隶知州、静海知县、江苏知府、山东团练副大臣。辛亥革命被公推为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宣告山东独立。民国改元,被聘为山东都督府最高顾……[详细]
|
李永利 (1884年-1955年),京剧武净。祖籍河北省雄县,为满族正黄旗人。自幼酷爱戏曲,曾充任临时的武戏演员。25岁时与15岁的孙炳财结婚,生有六子二女。长子、长女及五子夭折。万春名为长子实为次子,下面依次为李桐春、李庆春、李圜春;次女李慧英排行为四,为武旦李金鸿前室。民国20年创办“永春社”,由长子李万春挑头牌,演出于京津等地。1955年李永利病故大吉巷寓所,享年71岁。其父以做豆腐、打草鞋……[详细]
|
沈柏寒(1884—1953),名长慰,又字伯安。吴县甪直人。同盟会会员、教育家。光绪年间重建甫里书院的沈宽夫,就是他的祖父。他七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沈家是镇上有名的后起富户,在甫里书院设有家塾,并请昆山名士方还(即方唯一)来教族中子弟。沈柏寒从小得到名师的指授,打下了旧学根底。1904年,二十一岁的沈柏寒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攻读。1906年,沈宅大家庭内部发生严重纠纷,祖母忧急成疾,他……[详细]
|
雷铸寰(1884-1941) 湖南大学校长。湖南省东安县人,1884年生。早年入时务学堂、求实学堂肆业。1906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理科。加入同盟会。创办花山学校,开东安办新学之先河。辛亥革命后,任职湖南省都督府。后历任东安县保安会会长、东安县行政事务所所长、嘉禾县县长。1913年5月,与宾步程等创办潦溪中学,后改为湖南第十三联合中学,首任校长6年。1917年张勋复辟,他与刘建藩等倡议征讨……[详细]
|
吴旸谷(1884-1911)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原名春阳。安徽合肥人。1901年创办强国会,提倡民权。 1904年赴沪创设青年学社,得知清前广西巡抚王之春潜居上海,密谋联俄,遂与万福华狙击之,不中,万被捕入狱,青年学社遭查封。1905年东渡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安徽支部主盟人。1906年返安徽合肥,创办模范小学和速成师范学校,以此为活动基地,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会员。同年春至南京,联络柏文蔚、倪……[详细]
|
云茂修(1884~1959) 泰华杰出侨领,泰国海南会馆早期理事长。字竹亭。祖籍龙马乡大道山村。父崇对,字策臣,清末泰华著名侨领。茂修早年毕业于泰京英文学校,后返里学习中华文化4年。1903年,茂修年未弱冠,父亲不幸谢世,其时弟妹年幼,家庭重托茂修一人独立肩承,他继承父业,令其拓展弘扬;培育弟妹,使其长成俊彦。他运筹帷幄,沐雨节见,数十年如一日,创办了云瑞和制冰厂、汽车厂、BMC洋行、制药厂、火……[详细]
|
惠又光(1884~1927)名思温,字又光,亦作有光、幼光、友光。陕西清涧人。幼时在本县私塾读书,后入西安关中书院,毕业于由关中书院改建的陕西第一师范学堂。在校时加入中国同盟会,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斗争。1911年武昌起义,西安响应。惠即回陕北,联络清涧、延川一带民团及绿林豪侠,聚众起事,所部隶属秦陇复汉军北路宣慰安抚招讨使井勿幕。共和告成后,北京政府下令裁军,他息兵回乡。1913年“二次革命”时,……[详细]
|
于鹤九 (1884~1920),字鸣皋,善花村人,后居方里镇。辛亥革命前夕,他与于右任、井勿幕等革命党人开展陕西工作,曾任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议、第三路参谋,主办靖国军《战事日刊》。1919年为故乡教育奔走,设立师范传习所,慷慨捐银500两创立方里模范高小。主持召开全县小学联合运动会,并引进《国文》等新式教材,使本县教育有长足之进。编有秦腔《新闹学堂》、《三回头》剧目,在方里演出,深受欢迎。善写爱画,……[详细]
|
张景春(1884~1959),名达,字安祐,魏家桥井边村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湖南法政学堂,后供职于省垣,因不满时政,拂袖归里,潜心研读《素问》、《伤寒》、《金匮》等医书,立志行医解人疾苦,后专攻眼科,购熊胆、麝香、珍珠、玛瑙等名贵药材,制眼药10余种,患者内服、外用,疗效甚著;有云翳砂眼者,多中西结合,药物手术并施,疗效颇佳。 民国4年(1915),任四川熊克武“建国联军”参谋,参……[详细]
|
何舒(1884-1954)何舒,字述榈,号竞心,严塘乡人,清光绪十年(1884)十月生。少时随叔祖何居鹤学中医,凡内、难、伤寒典籍等无不精读,尤潜心精研伤寒论。三十三年(1907)东吴大学毕业,先后在长沙驻省邵阳中学、邵阳爱莲女校等中学任英语教师18年,仍业余钻研中西医学。民国l5年(1926)任桃源某军医正时,染上瘟疫,自医不愈,后请长沙老医师张韵章才治好,自愧医术不精,遂拜张韵章为师,随诊四年……[详细]
|
陈鸿璧(1884~1966),女。广东新会人。上海圣约瑟西童女校毕业。民国元年(1912年)在苏州《大汉日报》任,后来沪创办广东幼稚园。至民国6年发展成小学并附设幼稚园,学生、教职员工达百余人,改名为旅沪广东小学。民国9年,新校舍在宝源路落成。民国14年,更名为广东公学。民国18年,又定名为私立广东中小学并附设幼稚园。至民国20年学生已逾700人,校舍5幢。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校舍被日军炸毁。……[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