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孙俊人(1915.11.15-2001.6.19)电子工程专家。江苏省松江县人。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业部科技委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曾任原电子工业部副部长。1938年去延安,参加组建通信工厂,克服困难,研制生产军事通信设备,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通信保障。1952年组建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创办全国第一个雷达工程系,制定通信、雷达专业的训练计划、教学大纲,并亲自讲课及参与……[详细]
|
42、徐德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徐德民(1937.11.07- )兵器科学与技术和水下无人航行技术专家。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7—1988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历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总装备部水中兵器专业组成员、香港学术评审局成员等。 长期致力于兵器科学与技……[详细]
|
蒋新松(1931.08.03-1997.03.30)机器人专家。江苏省江阴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著名专家。70年代初率先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研究。1985年研制出HR—01水下机器人。198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示教再现机器人。后通过引进创新研制出水深300米有缆水下机器人Recon—Ⅳ—SIA—300,实现国产化70%,已生……[详细]
|
44、范云六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范云六,女,1930年5月16日生,湖南长沙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化系。1956年选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系攻读研究生学位,1960年获生物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学家。国际水稻遗传工程委员会委员,亚洲植物技术中国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范云六发表关于质粒分子遗传学及重组……[详细]
|
45、涂铭旌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涂铭旌(1928.11.15- )金属材料专家。重庆市人。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1955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四川大学教授,曾任第一届全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冶金与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 长期从事金属……[详细]
|
46、汤钊猷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汤钊猷(1930.12.26- )肿瘤外科学家。广东新会人。195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所长。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国际抗癌联盟理事,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 早年从事肝癌早诊早治研究,大幅提高疗效,著英文版《亚临床肝癌》,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ans Popper誉为“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获国家科技……[详细]
|
师昌绪(1918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出生于河北徐水。金属学家、材料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师昌绪出生于河北徐水大营村一个封建大家庭。父亲师克和为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从事家务,一生勤劳。师昌绪7岁入邻村荆塘铺小学……[详细]
|
陈士橹(1920.09.24-2016.04.24)飞行力学专家。浙江省东阳市人。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学系获学士学位,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副博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航天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航空宇航组第二届召集人,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首届理事,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飞行器学会首届常务理事,美国宇航学会(AIAA)副资深委员,1994年……[详细]
|
49、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何镜堂建筑学家。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和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先后获国家……[详细]
|
50、冯叔瑜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冯叔瑜(1924.6.20- )爆破工程专家。四川省邻水县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50年代最早将苏联大爆破技术引用到我国鹰厦、川黔、成昆、湘黔等铁路新线建设中,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协助并组织开展了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的研究。提出的大爆破药包布置理论和计算参数、参与国家科委三峡工程水利大组爆破小组的组……[详细]
|
51、葛修润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葛修润(1934.7.12- )岩土力学专家。上海市人。1952年至1953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岩体工程问题和数值分析方法、测试技术及岩体基本力学性质等研究。参加我国最早结合大型原位试验的大冶铁矿南邦边坡研究,66年独立主持完成了该工程边坡稳定分析和岩体力学试验总结……[详细]
|
52、崔俊芝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崔俊芝(1938.7.12.- )计算数学、计算力学与软件工程专家。河南省新乡市人。196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早年从事有限元方法研究, 1964年初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平面问题通用有限元程序,解决了刘家峡大坝的复杂应力分析问题;1973年首先揭示了接触体内的应力状态与加载路线的相关性,有效地解决了龚咀大坝带缝运行和运行中加固等多个工程的复杂结构应力分析难题。8……[详细]
|
53、沈世钊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沈世钊,结构工程专家。1933年12月1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1953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本科毕业,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此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高校任教。曾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详细]
|
54、瞿金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瞿金平(1957.6.4- )轻工机械工程专家,生于湖北省黄梅县。198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1987年获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机械硕士学位,1996年在职获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现任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详细]
|
徐乾清(1925.12.16-2010.01.09)防洪工程与水利规划专家。 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1949年5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水利部教授级高工、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徐乾清教授长期从事水利规划、科研等方面技术管理和综合研究工作,推动并参予了大江大河历次流域综合规划工作、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主持了防洪专题论证,先后担任国家“八五”、“……[详细]
|
56、朱伯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朱伯芳(1928.10.17- )水工结构专家。江西余江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我国第一批三座混凝土高坝的设计和施工,为我国白手起家掌握现代高坝设计技术做出了贡献。首次提出了大坝混凝土坝标号分区的新理念,可节省大量水泥,已为全世界采用。混凝土坝裂缝问题是长期困扰人们的大难题,他建立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的完整理念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大坝裂缝……[详细]
|
吴祖垲(1914.3.1-2014.01.16)真空电子技术专家。浙江省嘉兴人。1937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46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获硕士学位。电子部科技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深圳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公司及咸阳彩虹集团公司高级顾问、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南京741厂、成都773厂、咸阳4400厂总工程师,主持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只日光灯、黑白显象管、彩色管及电压穿透式多色显示管等重大产品并投产……[详细]
|
58、曹楚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曹楚生,水工结构专家。1926年6月2日出生、江苏省无锡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留校任助教。1951年响应中央号召,自愿率领学生投身治淮;60余年来历任水电部西北、天津等设计院正副总工程师等职,负责设计的工程有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盐锅峡、碧口…等,还创建了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零坍落度碾压式砼坝、微坍落度坝等工程。1987年迄今他在天津大学任教,对水利水电持续向计算机辅助设计、虚……[详细]
|
59、董石麟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董石麟(1932.12.10- )空间结构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1960年研究生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建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空间结构》杂志主编。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工程科技领域建立网架结构拟夹层板法的计算理论、方法和图表,创建计算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的新方法——下弦内力法,提出了组合网壳结构拟三层壳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组合网……[详细]
|
60、潘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潘健生(1935.01.25- )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家。195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将传热学、数值分析、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软件工程等与材料学知识加以集成,建立反映热处理过程复杂现象的数学模型,在国内外率先实现复杂形状零件和复杂热处理工艺的计算机模拟,用热处理虚拟制造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已有二十余家工厂应用,推动热处理从经验型向基于科学计算的精密型技术的方向跨越,对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