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宗秦客(?-691年),唐朝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在武则天在位期间,690年担任宰相(内史)。宗秦客的母亲是武则天的堂姐。宗秦客主持《圣母神皇实录》。宗秦客的母亲是武则天的堂姐。宗秦客主持《圣母神皇实录》。68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时任凤阁侍郎(中书侍郎)的宗秦客,制作了12个新字,包括“照”、“天”、“地”、“日”、“月”、“星”、“君”、“臣”、“载”、“初”、“年”、“正”,即所谓则天……[详细]
|
裴镜民,字君倩,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属东眷裴。隋朝将领。初仕北周为大将军,入隋为兵部侍郎,兼西南道行台兵部侍郎、益州总管府司马。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西南夷构乱,他总率士卒讨伐,由于援军不到,陷于危局,于三月十九日被俘遇害。……[详细]
|
裴居道生年不详,但可以考证到他的家族来自绛州(今山西运城)。他的祖父裴镜民曾任隋朝兵部侍郎,父亲裴熙载曾任唐太宗的尚书左丞。裴居道(?-690年7月22日) ,唐朝将官,在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担任宰相。裴居道大半的仕途生涯都不详,只知道他在唐高宗年间任左金吾将军,唐高宗把裴居道的女儿嫁给太子李弘为太子妃。唐睿宗年间685年,在高宗之子唐睿宗(李弘之弟)年间,裴居道任刑部尚书,李弘和睿宗的母后武太后……[详细]
|
薛元超(623年-684年),名振,以字行,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朝宰相,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文学馆学士薛收之子。薛元超出身于河东薛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子舍人、给事中、中书舍人、黄门侍郎、饶州刺史、东台侍郎、简州刺史、正谏大夫,袭爵汾阴县男。仪凤元年(676年),薛元超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升任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辅佐太子监国,并在唐中宗……[详细]
|
柳奭(shì)(?-659年),字子邵,一字子燕 ,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朝宰相、外戚,北周左仆射柳庆曾孙 ,高宗首任妻子王皇后的舅父。柳奭出身于河东柳氏,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他曾建议王皇后收养李忠为子,后因皇后失宠,请辞相位,罢为吏部尚书。王皇后被废后,柳奭历贬遂州刺史、荣州刺史、象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诬称柳奭谋反,唐高宗遂将他处死……[详细]
|
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裴矩出身于河东裴氏西眷房 ,早年历仕北齐、北周、隋朝,曾参加隋灭陈之战,并率三千敝卒定岭南,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历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等职,封闻喜县公。大业年间,裴矩仍受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详细]
|
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裴寂出身河东裴氏西眷房,隋末曾任晋阳宫副监,与唐高祖交好,后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将晋阳宫物资充作军用。唐朝建立后,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征讨宋金刚,虽大败而回,但仍深受宠信。此后升任左仆射、司空等要职。629年(贞观三年),裴寂受僧人法雅牵连,被免官削邑,放归原籍,后流放静州,并率家僮讨平山羌叛乱。不久,裴寂病逝,追赠……[详细]
|
韩爌(1564——1644),字象云,明代大臣。永济市盘底村人。万历中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东林党元老。朝内大事多与参闻,与叶向高一样,尚能公允,与浙党诸臣能够共处。诸如,晚明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即鸿胪寺丞李可灼给光宗皇帝病时所进红丸药,连服二丸后即死。当时,有东林党人企图借机泄愤,但由于韩据实上奏详陈进药始末,从而保护了首辅、浙党大老方从哲,未造成大冤案,具见其处事持正,甚受天下好评。魏……[详细]
|
张四维(1526—1585年)字子维,号凤磐,汉族,蒲州风陵乡人(今属芮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授编修。隆庆间,张四维以熟悉边防事务,促成与俺答议和而为内阁首辅高拱器重,历官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对派人士,以迎合时议,收拢人心。次年,以父丧离职,卒谥文毅。著有《条栗集》等。张四维,字子维,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详细]
|
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公元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合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魏襄王二年(公元前317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秦派樗里子……[详细]
|
百里奚,(约前700—前621),为百里傒简作,亦称百里子或百里,百里氏,姓百里,名奚,字子明。春秋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另说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称“五羖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详细]
|
晋武公(前754年—前677年),又称曲沃武公,姬姓,名称,晋穆侯曾孙,曲沃桓叔之孙,曲沃庄伯之子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716年,继父位成为曲沃的国君,在吞并晋国前称曲沃武公。公元前678年,杀死晋侯缗,吞并晋国,并以珍宝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其为晋国国君,列位诸侯。曲沃武公改称晋武公,纪年仍沿用曲沃武公纪年。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其子晋献公继位。始封曲沃晋武公的祖父名叫成师,是晋穆……[详细]
|
韩厥,生卒年不详,姬姓,韩氏,名厥,因其谥号献,故亦称韩献子。他是韩武子韩万的玄孙,韩赇伯的曾孙,韩定伯韩简的孙子,韩舆(亦称韩子舆)之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韩厥始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前573年,晋悼公重组四军八卿,晋悼公破格提拔铁面无私的韩厥为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韩厥迎来人生事业的巅峰,成为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卿,在政坛混迹近40年……[详细]
|
崔 光(1915 )山西永济人。1936年毕业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同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汾西、蒲县县委书记,洪赵地委民运部部长,晋西北二地委宣传部、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组织部科长。建国后,历作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处长.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厅副厅长、全国物价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包头市委书记、国家物价总局副局长。……[详细]
|
高鹏程(1876~1942),名凌云,字鹏程,山西省芮城县人。幼时家贫,无力上学,及长,操持家务,从事劳作。清末,因家居无业,随其姐夫来凤县,投靠其舅父郭建本(原凤县知县,时已去世)求业,为郭之遗孀徐氏收留,并出资着其经商。曾与段凤仪合资开设当铺,始涉身商界。民国初,以精明能干,善于逢迎官府,取得官府信任,县署委其为商团团长,从而涉足政界。 民国3年(1914),受县署委派为清乡委员,到西……[详细]
|
薛元敬,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长於文学,与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书郎。秦王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值记室,杜如晦称之为“小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深得唐太宗之赏识。……[详细]
|
薛收,字伯褒,隋唐时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约生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卒于唐武德七年(624年)。 薛收薛收生父薛道衡,为隋内史侍郎,侄子为薛元敬。他自幼过继给本家薛孺。薛孺工文史,生性正直,仕于隋,为官清廉。薛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孝于父母,刻苦治学,12岁已能文。薛收的生父辞道衡因奏对不称旨,被隋炀帝赐死,天下称冤,薛收也因此不仕于隋。 隋末李渊从太原起兵后,薛收入首阳山……[详细]
|
傅作义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 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归回人民, 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免遭兵燹。这一义举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青少年时期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 6月27日出生于山西省荣河县(今临猗县)安昌村。这是一个濒临黄河、常遭黄泛灾害的贫穷村庄。傅家世代务农,……[详细]
|
中国古代著名美男子,晋朝人,有看杀卫玠一语。也是著名玄学家,清谈名士。卫玠(286—312.6.20),字叔宝,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七年(286年),卒于怀帝永嘉六年(312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他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著名的清谈名士和玄理学家,初任太傅西阁祭酒,后任太子洗马。卫玠字叔宝,恒少子,拜太子洗马。后移家建邺(今南京),中兴名士,玠为第一。与兄璪俱其有书名。 卫玠祖父卫瓘,西……[详细]
|
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仪张村人。生于1849年4月2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12岁成秀才,21岁中举,榜列第三名经魁。1871年22岁,入京参加辛未(同治十年)科会试,未中。在京拜师求教,钻研汉学,力主今文经,尤喜《公羊传》。1877——1878年(光绪三至四年),北方冀、豫、秦、晋数省,出现了亢旱,尤以山西为最。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文中云:“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侵奇灾,古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