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刘建卿(1869~1944)蠡县刘村人。十几岁到天津学徒,学做乐器,三年学徒期满回故乡开始串乡修理雨伞,后于保定西大街定点修理雨伞、球拍。清宣统二年(1910)的一天,保定斯罗医院(今保定市第一医院)的两个美国人,拿着一支网球拍让他修理。他在修理网球拍时边修理边研究、测量,按球拍的结构精心模仿,摸索改进,终于制造出中国第一副网球拍,后又连续制作了几副,分别卖给保定育德中学、女子中学、烈士田中学,每……[详细]
|
白锡昌(1874~1953)字瑞启。回族。定县(今定州)城内回民街人。系白敬宇眼药创始人第15代后裔。眼药是他家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配药时都是他一人将各种原料配好,再交给工人制作。1926年,白敬宇眼药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1928年白锡昌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改革白敬宇药店,白锡昌为厂长,其子白泽民为总经理,将定县的白敬宇门市部改为总行,将“金羊”商标改为注册“鲸鱼”商标,聘请王恩普为顾问……[详细]
|
金骏声(1876~1936)字凤仪。满族。清苑谢上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师范毕业后,到崇实中学任教,严于治学,升任学监。1912年受-委托,赴东北三省宣讲“废帝制,改共和”的重要意义。1914年任黄河救灾委员会秘书长。而后在保定省立第六中学任教务主任,兼教语文、历史与书法。1922年任清苑县劝学所所长。翌年,劝学所改称教育局,任局长。创办清苑师范,规划全县小学教育的发展布局,倡导……[详细]
|
李培翰(1878~1943)字荫泉。易县西北奇村人。行九,人称李九爷。世代耕读传家,清光绪后期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法、德、意等国联军侵占易州,他目睹国事糜烂之现状,慷慨悲歌,写诗“刺耳胡笳并胡风,愧歌麦秀对玄穹。莫言击揖空悲慨,衔石终能填海东。”宣统元年(1909)中拔贡。授候补知县未赴任,在家设学馆,耕读隐居。“道义千秋重,功名两字轻”是其座右铭。其书斋名为“浮云过眼之庐”,馆……[详细]
|
白运章(1880~1944)回族。保定市区人。自幼习武,品德仁厚、豪爽,乐于助人。兄弟三人,白运章行三。兄弟三人自幼拜武术大师平敬一为师,习武,摔跤,还练就一身好气功。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保定满回两族发生械斗,打死了人,白运章逃到天津,和侄子白喜贞一起在街头打把式卖艺为生,在天津收下徒弟吴幼林,二人亲如父子。事件平息后,白运章带着侄子、徒弟回到保定。师徒三人在“马号”内两益街打把式卖艺推销……[详细]
|
王承曾(1880~1953)字钊志。定县(今定州)大礼前营村人。19岁中秀才,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公费第四班。主张反帝反封建,在校时首先剪辫子,并在杨村拆庙创办务本学堂。辛亥革命前,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在天津觉民中学任教多年,又在北京《中华新报》任。1925年随冯玉祥、鹿钟麟等赴苏联莫斯科考察,受到斯大林接见,写有《留苏日记》8册。1926年西北军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后,曾代表西北军在上海与各方联……[详细]
|
段宗林(1880~1982)又名子均。高阳布里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保定加入同盟会,曾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1916年任北京大学庶务科长,同年5月,试图用炸弹刺杀袁世凯,但未成功。后因反对军阀割据、宣传同盟会纲领,遭直系军阀通缉,即躲避回乡。1917年9月在家乡布里村与李煜瀛、李广安、张秀波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后改名留法工艺学校,任学董。为扩建校舍,仗义疏财,捐献自家12亩……[详细]
|
刘秉鉴(1881~1947)字镜湖。安新漾堤口村人,商人家庭出身。自幼受私塾教育,清末于北京师范大学堂毕业后,到保定育德中学任教。此间,孙中山先生的反清反帝爱国思想通过同盟会正在北方传播,经老同盟会员李锡九介绍,在育德中学加入同盟会。在校内,他除了扩大同盟会组织外,还向学生灌输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使当时育德中学成为北方著名的革命基地。民国成立后,他被省政府任命为省立顺德中学校长。后又调任河北省教育厅……[详细]
|
李叔良(1883~1954)高阳庞口村人。青年时代涉足商界。1913年他看到经营颜料有利可图,便为德国德孚洋行代销颜料。随着布业的发展,所需颜料不断增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颜料来源断绝,价格猛涨,由于他有存货而获利10余万元。1919年与孙月亭、杨爱卿等集资开设合记颜料店和合记工厂,除包销德孚洋行的颜料外,又从德国进口锅炉、蒸汽机、卷染机(俗称染槽)、烘干机等设备,为客户加工染布,成为高阳第一家……[详细]
|
楚昌龄(1884~1954)字锡九。蠡县北高晃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被清政府拔为贡生,去京师国子监学习。翌年,清政府在保定创办直隶农业专科学校,广招天下举人才子应试,在1500名考生中,他考取第一名。在校攻读6年,潜心钻研学业,尤对农、林业造诣深邃,著有《蚕桑栽培新说》、《蚕桑学》等书。宣统三年(1911)毕业时,学校赐予“农科举人”,被清政府优先录用为候……[详细]
|
王守义(1898~1981),字仲仁,高阳县西田果庄村入,著名爱国华侨,多年侨居法国。青年时代王守义的青年时代,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我国,民不聊生之时。王守义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启迪,在老师王峰吉的影响和帮助下,毅然抛弃教师职务,投奔李石曾在本县布里村创办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留法工艺学校,学习法文、国文、数学和劳动工艺,意欲留学法国进行深造,以报效祖国。一九二0年十一月,王……[详细]
|
梁范民(1901~1984)原名梁洪,字范民,后以字为名。蠡县荆邱村人。192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工科一班。曾拟留法勤工俭学,因环境牵掣未遂。旋考入保定师范学校高级部,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毕业后,任蠡县四存高小教员、教务主任等职。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激于义愤,主动联合保定各校发动组织工商界声援,捐款慰劳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从1928年至1937年间,他利用担任蠡县教育局局长及科长的身份,以……[详细]
|
赵少农(1904~1973)保定市区人。是槐茂酱园创始人赵氏的第七代孙。其先辈经营的酱菜,质高价廉,驰名华北,传到他这一代,企业中衰。1942年9月,赵少农另开设永茂号酱园,自任经理。继承祖辈传统经验,努力创制新品种,企业大有发展。曾任保定酱业公会会长、保定商会理事多年。保定解放后,在宣传党的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动员各行业恢复生产、筹备工商联和改组各同业公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保定市……[详细]
|
白泽民(1905~1972)字国恩。回族。定县(今定州)人。早年在朝阳大学法律系读书,1928年在其先祖创办的白敬宇眼药厂任总经理。他改进药品的装璜,增设印刷车间,把产品说明书由木刻版改为石印板,再改为铅印,并将“金羊”牌商标换为“鲸鱼”牌,在卫生部、实业部登记注册,求得法律的保护。在10多个大城市设立白敬宇药行。抗日战争期间,他把药厂迁到重庆,把药品由粉剂改为软膏剂,制造方法由人工研磨改为机器生……[详细]
|
许泽普(1879~1948)许子素(1909~1976)许泽普,字慰农,号伟迪。安国西桄村人。许子素,许泽普之子。许泽普出生于药商家庭,青年时考入北洋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保定育德中学任博物教员。辛亥革命后,许泽普当选为直隶省议会议员,遂迁居天津。在津结识了诸多商界名人,为实现其实业救国之抱负,与同乡合资办起天一堂药店。又集资在宣化下花园开办宣南煤矿,后因军阀混战交通阻断,而负债累累。1930年,药店……[详细]
|
马惠民(1918~1986)字恩昌。回族。定县(今定州)城内回民街人。马应龙眼药创制者马金标第十一代孙。1933年定县高小毕业后,继承祖业,研究马应龙眼药的制作。以其父多年经营的武汉为中心,管理包括长沙、衡阳、柳州等城市的马应龙眼药销售点。马应龙眼药继1915年在北京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上获奖后,又于1936年在南京铁道部国货展览会上获超等奖。1946年他任定县国民协会理事时,曾协助中共地下党员营救百……[详细]
|
官大奶奶(1875~1959)女。本姓阎。娘家是高阳北坎尾村,婆家是陈家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儿子陈世雄曾任抗日村长、孙子陈庚申参加区游击小队、孙女陈大体在妇救会工作,身边只有孙媳田素操持家务。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残酷“扫荡”后,陈家庄北有日伪军旧城据点,东有出岸据点,南有贺家庄、庞口据点。因她家是革命家庭,分区和县区干部、区游击小队都把她家作为秘密交通站和堡垒户……[详细]
|
魏金声(1877~1943)字孔音。满城南固店村人。7岁入私塾读书,16岁考中秀才,23岁在清军任过两年文职官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辞职返乡办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聘为满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第三任校长。次年,考入保定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毕业后,在满城建立县立两级女子小学堂,任校长。此后,积极筹建满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辛章高小),任校长。1931年回南固店村办村立小学校,……[详细]
|
贾二焕(1885~1947)女。雄县亚古城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7岁与本县崔村贫苦农民周福田结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贾二焕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号召,先将长子送到冀中十分区二十七团当兵,继而又将次子、三子送到抗日部队,1945年又将年仅15岁的四子送到冀中十分区七十五团当兵。四个儿子牢记母亲的教诲,在部队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次子、三子先后牺牲在战场上。抗日战争胜利后,雄县人民……[详细]
|
贾慎斋(1886~1940)满城大册营村人。少年家境贫寒,11岁父母相继去世,只留下兄弟3人,生活困苦。1928年夏,由王茂臣、何兆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五区农民协会会长。通过张贴标语,宣传反帝反封建,使五区的农会工作有很大发展。仅大册营村的农民协会就发展45名会员。全区各村庄相继建立农会组织。1929年,以王茂臣、刘宁一、何兆熊为首的共产党员通过多种方式与以陈观民为首的国民党势力展开激烈斗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