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浙江省 > 杭州历史人物介绍7

杭州历史人物介绍7

更新时间:2023-12-30

  何思敬(1896—1968),原名浏生,笔名何畏,余杭塘栖镇人。自幼勤奋好学。13岁丧父,进书肆当学徒,后转银行打杂。1912年,进日本中等美术工艺学校学习。回国后,在杭州天章丝厂从事图案设计。1916年春,再次东渡,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班。一年后,转仙台第二高等学校。1920年秋,以优秀成绩取得中国政府的官费生资格,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攻美学、德文和社会学。1926年春,又入帝大研究院进修。受经……[详细]
  邵裴子(1884—1968),原名闻泰,又名长光,杭州人。早年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课班习英文,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清宣统元年(1909)学成返国,历任浙江省高等学堂英文教习、教务长、校长。1913年去北京,在财政部任职,兼法政大学英文教授及教务长。北伐前夕返回杭州,任浙江大学教授,继任文理学院院长。1928年10月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教期间,主张“学者办学”、“舆-开”,办学卓有成绩。蒋介……[详细]
  叶熙春(1881—1968),名其蓁,字熙春,以字行,祖籍慈溪,迁居钱塘(今杭州),幼随祖母居武林门外响水闸。5岁时至良渚与父母一起生活。稍长,从良渚名中医莫尚古习医,研考医学典籍,深得其旨。随师临诊,虚心好学,不数年即能独立行医。晚清名医姚梦兰见叶年少有志,延其侍诊二年,得传心要,医术大进。初行医于瓶窑镇,后悬壶于余杭镇木香弄。名诊室为“问苍山房”,以治病救人,问心无愧自勉。当年木香弄医家云集,……[详细]
  沈祖绵(1878—1968),字念尔,号瓞民,-日本时化名高山独立郎,杭县(今杭州)人。早年执教于杭州求是书院。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章太炎会于杭州虚白堂,一见如故。谈及清初-,浙省士子受害最深。沈氏祖先也因与汪、查为姻娅而受株连。太炎谓:“此浙人一时之不幸,日后当以此为荣也。”后与太炎义结金兰,并命长子延国拜章为义子,从章研究古文。光绪三十年,投身革命,为光复会筹组人之一,先后七次亡命日……[详细]
  邱关兴(1908—1967),又名阿兴,萧山通济邱家桥村人。家境贫苦。幼年时读过3年私塾。13岁到所前赵泉源米店当学徒。1927年失业回家,后从事农业劳动。解放初,邱关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重视实践,相信科学,潜心钻研防治水稻螟虫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全乡乃至全县掀起“掘稻根、捕螟蛾”的0。由于治螟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先后获中央人民政府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嘉奖各一次。1949年12月,邱关兴出……[详细]
  陈叔通(1876—1966),名敬第,字叔通,杭州市人。早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历任清政府资政院民选议员、南京临时政府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反对袁世凯称帝,不满北洋军阀统治,退出政界,后长期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及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从事爱国-。1949年春,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从上海绕道香港到达华北解放区,参加中国人民……[详细]
  胡国宾(1909—1965),字锦岩,建德麻车人。192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后就读于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陆军大学第十二期,毕业后一直在国民党空军供职。历任飞行员,飞行大队长、科长,空军第三路军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空军总部第二署副署长,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校长,空军北平基地司令。抗日战争期间,在胡国宾任第三路军副司令时,常亲自率机飞临前线,与日机空战,曾获战功勋章及胜利勋章多枚。1948年冬……[详细]
  林枫(1906—1963),原名宋书棠,化名王长善等,江苏溧阳人。1926年,在吉林铁路局工作时,结识了中共党员吴敏茂,并先后参加共青团和共产党。1927年冬,吴敏茂被捕,林枫离东北返回家乡。1932年,在溧阳再次入党。后组织遭到破坏,林枫被捕,在特务将他押送回乡强迫找保时乘机逃脱。1937年6月,林枫在上海重新入党,任上海地下党群众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工运。七七事变后,中共江苏省委着手开辟抗日武……[详细]
  瞿缦云(1883—1962),又名宪文,萧山大桥乡(今河上镇)大桥村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杭州广济医学专科学校。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毅然离校,参加辛亥革命,到广州、汉口、上海等地活动,任少校军医,并加入国民党。1913年返回故乡,在友人的资助下,在城厢镇开设萧山医院,欲以医报国为民。1927年初,中共党组织派宋梦岐等来萧山工作。当时国民党萧山县党部在宋梦岐、傅彬然等共产党员的参与领……[详细]
  来裕恂(1873—1962),字雨生,号匏园,萧山长河镇人。少时攻读经史诸子。清光绪十六年(1890),肄业于杭州西湖诂经精舍,得清末经学大师俞樾青睐,誉为“颇通许郑之学”。光绪十八年,一面自杭州宗文、紫阳二书院以窗谭博取膏火之资,一面设帐授徒为稻粱之谋。光绪二十五年,主宗文义塾智斋教务二年,即应求是书院任教职。光绪二十九年,因受新思潮影响,乃典衣举债东渡日本,入弘文书院师范科学习教育,并考察日本……[详细]
  陈朵如(1888—1961),又名选珍,萧山-柏山陈村人。幼年读私塾,性颖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与堂兄一起东渡日本,次年考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银行学科。1912年秋回国,任浙江银行协理。翌年,在浙江甲种商业学校任教。1916年离校,任中国银行兰溪支行行长。1917年3月,任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总管理处文牍主任,并任该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其间,陈朵如应用商业复利算术手段,首推“零存……[详细]
  金守淦(1877—1961),字任父,号六弢居士,富阳王洲乡(今属场口镇)塘下村人。早年就读于同邑举人柴锡堂主讲之东图书院。后考入邑庠,继又入杭州求是书院、上海中西书院攻读,与钱家治、邵裴子、马寅初等为同学。学成后,任职上海商务印书馆。旋受聘于教育家袁希涛所创上海宝山公学,任英文教员。在此期间,经蒋方震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与于右任、蔡元培等创办《启明日报》,宣传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归国主……[详细]
  姚虞琴(1867—1961),名瀛,字虞琴,号景瀛,仁和亭趾(今属余杭)人。自幼潜心习诗作画,精鉴藏,尤以写兰,蜚声江南。早年习科举未第,曾在湖北水泥厂、造币厂工作25年。1916年到上海公茂盐栈当协理,与画家陈夔龙、程十发、陈祖香、吴昌硕等交往甚密,常聚会“海上题襟馆”,或挥毫论艺,或诗歌酬唱。多次与吴昌硕同游超山,在宋梅亭留有题咏。1921年为扶持家乡蚕农,出资建造庆成茧行。每逢家乡荒年歉收,……[详细]
  蔡咸章(1892—1960),字汉瞻,临安人。居吕家弄,家境清贫,兄弟五人,咸章行三。幼极聪颖,就读于钱继孚,蔡出类拔萃,极受器重。由亲友资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1919年五四运动,他是积极发起人之一,参加--,被当时北京反动政府逮捕,后由校方保释出狱。毕业后,在北京外交部任职。1923年赴菲律宾任华侨中学校长。1928年起,历任驻缅甸仰光、朝鲜釜山、印尼巨港等地领事……[详细]
  方殿华(1884—1960),又名植三,昌化(今临安昌化镇)人。原籍湖北。殿华从小读书,18岁中秀才;19岁为廪生。废科举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沪习英语;三十二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亚铁道学校,攻铁路专业4年。在日本曾聆听过孙中山的讲演,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回国,在上海投身民主革命活动。次年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上海铁道协会。辛亥革命爆发,方殿华由临时革命政府委派,回昌化县任民事长(县……[详细]
  沈子球(1908—1959),又名沈九云,化名朱秋、朱近人,笔名沙戟,临安山川(今属安吉)人。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离家到杭州,同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回临安发展团组织,并于1928年春建立共青团临安特别支部,任书记。同年,临安特支扩大为团临安临时县委,任组织部长。1929年初,团临安临时县委改称团余(杭)临(安)孝(丰)边区委员会,为区委负责人之一,负责孝丰县方面的工作。1929年2月,任……[详细]
  沈炳铨(1902—1959),又名永泉,富阳春江乡月台村(今属富阳镇)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公立政法专门学校法律本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初,任富阳县党小组组长,组建并领导富阳县总工会,出任国民党富阳县临时党部执行委员兼工商部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被捕,囚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1928年,经多方营救出狱,避居南京,与共产党组织脱离关系。嗣后,经友人介绍,任国民党南京军人监狱教诲所所长。……[详细]
  汪馥泉(1900—1959),字浚,杭州市人。早年求学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积极响应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与俞秀松、宣中华、沈端先等人创办进步刊物《十月》,后改名《浙江新潮》,同年,去日本留学。1922年回国,在上海从事进步作品翻译工作,一度曾去长沙第一师范任教,与田汉、赵景深共事。1926年回上海,因家遭火劫,去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棉兰等地任报社。1928年回国,与陈望道合办大江书……[详细]
  缪凤林(1899—1959),字赞虞,富阳县城(今富阳镇)人。1919年夏,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勤奋向学,博涉中外史籍,与陈训慈、张其昀均为柳诒徵门下高足。在校所撰论文《哲学与史学》、《三代海权考证》,在《史地学报》上发表后,深受学术界好评。凤林高等师范毕业后,去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北伐后南归。时值柳诒徵任江苏国立图书馆馆长,即在该馆印行部工作,所选印诸善本书,世称盔山精舍佳椠。1928年秋,应中……[详细]
  章乃羹(1885—1959),字梅先,别号富春山樵,富阳长春乡大章村(今属常绿镇)人。父定瑜,清光绪举人,宦游江西,历任泸溪、新淦知县。乃羹幼从外祖父刘眉峰读,后随父至江西任所,亲承庭训。宣统元年(1909),就读于宁波法政学堂。不久,以父病辍学。此后,潜心于古文辞钻研,由桐城而溯唐宋,文笔日臻犀利,时人称其文,“有骏马追风,一日千里之概”。平日严以律己,作《客座约》:“不谈-,不谈讼词,不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