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廖俨,字端庄,民尊长官。原籍河南光州汝南,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正月初二。乾符二年(875)榜眼及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点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国。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因唐四镇节度使梁王朱温于天祐末(907)弑唐昭宗及哀帝,深为愤慨,遂于后梁开平三年(909)避乱入泉州,隐于小溪场(今安溪)。小溪场位于晋江西溪上游,隶南安县,百姓闻知廖俨是前朝忠良,德望夙著,遂奉为长官,故......[详细]
|
高保融(920年―960年),字德长,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第三任君主,948年―960年在位。乾祐元年(948年),高从诲去世,高保融继位。高保融性情迂腐缓慢,无才智能力,因此事无大小,皆委任其弟高保勗(高保勖)决断。高保融在位时期,称臣于后周,并曾劝说南唐、后蜀向后周称臣。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后,高保融愈发恐惧,因此一年内三次向北宋进贡。同年高保融病逝,死后追赠太......[详细]
|
孙鲂(940年前后在世),字伯鱼,江西乐安(全唐诗作南昌)人,为五代南唐著名诗人。孙鲂出身贫寒,但从小聪明好学。唐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僖宗逃往成都,都-外郎郑谷避隐故乡宜春仰山书屋。孙鲂慕名前往,拜郑谷为师。孙诗颇似郑体,清婉明白,不过分追求华丽辞藻,民间俚语皆能入诗。遂以诗行于世。唐景福元年(892),杨行密任淮南节度使,苏州、扬州、金陵一带虽经战乱,依然是一派繁华景象。诗人......[详细]
|
高从诲(891年—948年),字遵圣 ,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长子 ,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第二任君主。高从诲初仕后梁。高季兴建立南平国后,任命其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等。天成三年(929年),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位。乾祐元年(948年),高从诲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谥号文献王,其子高保融继位。高从诲性情通达,亲近和礼敬贤士,任用贤臣如梁震、孙光宪等人,省简刑罚,减轻赋税,使南平国境内得以安定。由于高......[详细]
|
高保勖(924年—962年12月19日),亦作高保勗,字省躬,文献王高从诲第十子 ,贞懿王高保融同母弟 ,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君主,960年9月20日―962年12月19日在位。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子高继冲年纪尚小,因此遗命高保勖继位。建隆三年(962年),高保勖因病去世,被宋朝赠侍中。遗命其侄即高保融之子高继冲嗣位。早年经历后晋天福初年(936年),高保勖开始任职,担任汉州......[详细]
|
杨杨(?~950),五代冠氏人。少时先为州掌籍吏,受亲戚提携补勾押官,曾任孟州、华州、郓州粮料院使。之后,投刘知远部下任右都押衙。刘知远建后汉后,任检校太保、枢密使。高祖病危时,受顾命与苏逢吉等一起辅立嗣君。他出身小吏,不喜文人,与苏逢吉、李涛等内相不睦。隐帝即位后,李涛上疏,欲使杨离京外任,但他争得李太后的支持,结果却代李涛为相,被委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他为政务实,认为治国能......[详细]
|
张赓(生卒年不详) 字重华,河南固始县人,五代闽国尚书右仆射梁国公张睦的第三子。事闽王王审知,官御史中丞。审知死,次子王磷杀兄自立为闽王,任薛文杰为国计使,派人暗查民间有积蓄的,以各种罪名诬陷,抄没其家产,入充国用。铸造铜火斗等刑具胁制进谏,举国噤若寒蝉。惟张赓敢于犯颜直谏,遇事力争。文杰十分忌恨,阴谋中伤。然而张赓严于律己,办事公正,文杰终于奈何不得。张赓次兄张膺时任殿前都指挥,有人对张膺说:薛......[详细]
|
赵莹(生卒年不详),字玄辉,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风仪秀美,举止大方,为人敦厚。早年为梁将康延孝从事。石敬瑭任保义军节度使,用赵莹为书记。此后,每当石敬瑭移镇,赵莹必然跟随。石将要在太原起兵,召各将吏议论,诸将皆赞同,唯赵莹怕事,劝石不要反叛。石虽不用其言,但内心却甚爱之。天福元年(936)后晋高祖石敬瑭登极,命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加封中书令。天福七年(94......[详细]
|
薛融(约880-941),五代时汾州平遥人。性格温静平和。初以儒学为业,后依云州帅李存璋为幕僚。唐庄宗平河南,任郓、徐二镇从事。明宗初,授华州节度判官。长兴四年(933),入朝任右补阙,负责弘文馆。一年后,改河东观察判官。时石敬瑭镇守太原,遂入其幕府。后唐清泰(934-936)末,石敬瑭酝酿起兵反后唐,延请众幕僚问计,及至薛融,对道:融本儒生,只会读三五卷书,至于军旅之事,进退存亡之机,从未学过。......[详细]
|
廖融(约936年前后在世)行大九郎,字元素。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廖凝弟。性高洁,擅诗文。曾任都昌令。后唐末与弟凝由虔化卜隐南岳,自号衡山居士。与逸士任鹄、凌蟾、王正已、王元共结诗社,互有唱和。湘守杨徽之过访山斋,留诗为别。左司谏张观过衡山,亦访之,并赠诗云: “未向漆圆为傲吏,定应明代作征君。家传奕世无金玉,乐道经年有典坟。带雨小舟横别涧,隔花幽犬吠云深。到头终为苍生起,休恋耕桑楚水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