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马 殷 (852-930)五代时楚王。唐五代许州鄢陵人。字霸图。大中六年(852)生。初为木工,后应募从军,入蔡州戍将孙儒郡,及儒败死,众推刘建锋为帅,殷为先锋。唐昭宗乾宁元年(894),随刘建锋部入潭州。建锋被授湖南节度使,殷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及建锋为部曲所杀,殷被推为帅,主持军府,乾宁三年(896),为潭州刺史;四年,遣将攻克邵州。昭宗光化元年(898),山兵略取衡、永、道、郴、连五州,......[详细]
|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少年时曾为私盐贩,后投军,唐乾符年间为石镜将董昌的部校,后渐由偏将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刘汉宏、薛朗、董昌等势力的过程中,占有了两浙之地。唐光启三年(887),董昌为越州观察使(今浙江绍兴),自杭州移镇浙东;唐以钱为杭州刺史,从此独据一方。唐以钱镠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治杭州。唐昭宗天复二......[详细]
|
刘守光(?―914年),深州乐寿(今属河北)人,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五代时期桀燕政权建立者。因与庶母罗氏通奸被刘仁恭棍打后,断绝父子关系。唐朝天祐四年,宣武军节度使李思安攻打幽州。刘仁恭驻军大安山享乐,城中没有戒备。刘守光领军击退李思安后,自称卢龙节度使,并派兵进攻大安山,生擒并囚禁刘仁恭,擒杀义昌节度使刘守文,兼有两镇。同年,后梁太祖朱全忠册封其为燕王。乾化元年八月,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史称桀......[详细]
|
刘龑(yǎn)(889年―942年),即南汉高祖,初名刘岩,后改名刘陟、刘龚(龑字简化写法) ,封州刺史刘谦第三子,清海、靖海节度使、南海王刘隐之弟,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建立者。原籍上蔡(今属河南),一说彭城(今江苏徐州)。其祖因经商南海,迁居泉州(今属福建)。刘䶮初掌军事之时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势力,控制岭南,西与马楚争夺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两管(今广西西部、南部及广东部分地区) ......[详细]
|
刘鄩(xún,861-923),山东密州安丘人,五代时后梁名将,有“一步百计”之称。刘鄩死后,被诏梁末帝追赠为中书令,时年63岁。世代为官,父刘融在唐末曾为工部尚书。刘鄩幼有大志,好兵略,喜欢涉猎史传。唐朝中和年间,入伍从军为青州节度使王敬武的小校。王敬武死后,三军推其子王师范为留后,朝廷命崔安潜来镇守青州,棣州刺史张蟾密谋袭击王师范,王师范命都指挥使卢宏攻棣州,卢宏反与蟾通,密谋回军袭击王师范。......[详细]
|
刘旻(895-954年),原名刘崇,沙陀族,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君主。 年轻时喜欢-,后来在河东从军。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时,任命他为都指挥使。后汉建立后,历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镇守河东地区。950年,枢密使郭威起兵造反,皇帝刘承祐为乱兵所杀,郭威遂控制后汉朝政。刘旻原欲举兵南下,但听闻郭威计划迎立其子刘赟为帝,遂打消此意。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并杀死刘赟。......[详细]
|
高季兴(858年-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贻孙,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又称荆南)开国君主。高季兴早年曾为朱温义子朱友让的家奴,后被朱友让收为义子,成为朱温的亲随牙将。后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銮毅勇功臣”称号,迁宋州刺史。随朱温扫荡青州,累功升至颍州防御使。907年,朱温称帝,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14年,被封为渤海王。后唐灭后梁后,高季兴向后唐称臣,并亲......[详细]
|
花蕊夫人 蜀中四大才女,中国古代十大美女,帝王后妃八大才女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难得之才女也。诗一(《全唐诗》下卷第七百九十八)。人物生平个人简介花蕊夫......[详细]
|
董源 (943-约 962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详细]
|
郭崇韬(865年-926年),中国后唐名将、谋臣。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初为唐朝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后归河东晋王李克用,用为典谒,能临机应对。李存勖嗣晋王位,对其才干尤为器重,任中门使,参管机要。他认为应乘连败梁军的声威,迅速挫其前锋。李存勖采纳其建议,大败契丹军,收复成德镇。三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后,他任兵部尚书、枢密使。三年,为招讨使,协助魏王李继岌伐蜀,总管军政。文武兼施,书檄先......[详细]
|